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三驾马车协力驱动荆楚经济
随着湖北自贸区的成立,武汉、襄阳和宜昌这三个在产业发展方面各具特色的城市,站到了建设新型产业关系,支撑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新起点
摊开湖北地图,如果把湖北比作一辆马车,那么武汉、襄阳和宜昌这三匹“快马”,共同构成了稳定的驱动结构,带动、引领、辐射荆楚快步向前。如今,随着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架马车再获强力“引擎”。立足创新驱动与沿江开放,武汉、襄阳和宜昌面对新的发展契机,各自有怎样的选择呢?
武汉:
实现对外开放良性循环
“以往不靠海,对外贸易弱,导致武汉对外开放程度低。现在随着中欧班列快速发展,实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通盘布局,武汉成为联通亚欧商道的重要节点?!蔽浜菏惺谐ね蛴滤?。
万勇认为,对外贸易流量的增加,势必产生更多的对外交流活动,在港口、经贸基础具备的情况下,对外观念及管理水平也会相应提升,从而进一步吸引外资到武汉,整体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现对外开放活动的良性循环。以中欧班列为例,2016年共发往返欧洲班列234列,同比增长42.68%,货值8.59亿美元。
湖北自贸区中,武汉为龙头。界内70平方公里自由贸易区,全域处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光谷”的腹地核心。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将成为光谷518平方公里大地上,重中之重的“开放特区”,支点中的支点。
在武汉市委常委、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看来,打造支点中的支点,推动国家自贸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机结合、联动发展是关键。他表示,“中国光谷”既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要在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实施创新,把武汉的科教、人才优势,以及交通优势发挥出来,把长江经济带城市连接和互动起来,以此促进金融和科技的结合,推动新经济的培育,实现自贸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
光谷已在行政审批、商事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共实施完成改革事项130多项,形成制度性成果80多项。
自贸区先行先试,关键在创新。光谷在科技、金融方面“重点突击”,启动了15项科技创新先行先试项目,发布了“光谷十条”,并获批中部首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发展试验区。国家存储器基地开工建设、打造“双创”平台、试点外籍高端人才“绿卡”改革、推进“城市合伙人”等也相继展开。
襄阳:
打好优质产业基础
襄阳自贸片区作为湖北自贸区的三大片区之一,总用地21.99平方公里,根据规划,该片区将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擦亮“襄阳造”金字招牌。
“襄阳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是老工业基地,在自贸区孕育的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必将焕发新的活力?!毕逖羰形榧抢罾殖杀硎?襄阳将充分发挥在产业基础、沿江经济、科技创新、区位交通、商贸流通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推动传统“制造”向现代“智造”转型,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自贸区是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强力引擎?!奔驶逅亩闹邢薰径鲁ち醭こ潜硎?对进入自贸区的企业来说,行政审批和服务的提速,可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而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的聚集,又可帮助企业吸纳人才,提档升级。
“我们生产的汽车轮毂轴承单元,主要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焙毙禄鹁婵萍加邢薰就饷匙芗嘌钕荼硎?随着自贸区的成立,企业的运输和清关时间大大减少,为企业扩大海外市场、投资并购,提供了多种便利途径。
雄厚的产业基础,既是襄阳建设自贸区的底气,也是突破的方向。2016年,该市规模以上企业个数达到187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054亿元,完成工业投资1600亿元,10个产业集群列入省重点,20个特色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工业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位。
襄阳市市长秦军介绍,根据国家战略定位,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将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合作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打造国际先进制造高地。
宜昌:
发挥绿色示范作用
在历经葛洲坝和三峡工程两次发展机遇后,宜昌又迎来了湖北自贸区建设的第三次发展机遇。
如果说武汉片区是研发和管理总部,襄阳片区是制造工厂,宜昌片区则具有绿色经济优势,自贸区平台将促进该区域内特色型经济发展。
在宜昌自贸片区挂牌前,为长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区域支撑的长江生态治理“宜昌试验”项目已正式启动,项目围绕生态综合守护工程、生态产业发展工程、生态公民建设工程、生态金融创新工程4大重点任务全面展开。
从现实基础来说,宜昌所处的生态位置极其重要,“宜昌试验”涉及武陵山区、大巴山区、秦岭山脉,共同守护着三峡、丹江口“两库”库区安全?!叭搅娇狻笔枪疑锒嘌杂胨帘3稚δ芮?重要的自然和人文遗产密集区,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生态防线。
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告诉记者,宜昌将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力争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创新创业活跃、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绿色示范作用。
自贸区建设要以良好的产业体系、持续的创新能力、完善的要素保障为依托。
据统计,目前在宜昌自贸片区范围内,柏斯音乐集团、人福药业、安琪集团、清华科技园、微特智慧谷等一批企业和孵化器已成为行业翘楚。这是近年宜昌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型升级所取得的成果。目前,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近900家。绿色国际竞争新动能,正在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强势形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明桥 通讯员 杨 戈 刘紫荣)
【专家点评】
强化产业基础提升城市竞争力
湖北自贸区的发展重点主要在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新型产业关系,为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起示范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导致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传统国际分工中的“中国制造”模式出现了变化,高端制造产业开始回流欧美,中低端制造业逐渐转移到东南亚和拉美地区。在这种背景下,湖北作为我国制造业大省,应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和制造业优势,促使更多高端制造业转移到湖北,形成一批新兴的高附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湖北的产业竞争力。
湖北自贸区建设涉及武汉、宜昌和襄阳三市。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2016年,武汉、宜昌和襄阳的可持续竞争力位于全国第11、55和133位。这3个城市的知识城市竞争力是优势,而信息城市竞争力是短板,随着自贸区建设的加速推进,武汉、宜昌和襄阳应在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基础上,全面提升产业的开放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建设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和开放便捷的信息城市。
在湖北自贸区3个片区中,武汉应充分发挥自贸区建设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双自联动”效应,依托科教中心优势,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联动发展和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
宜昌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件,知识城市竞争力在全国处于前列。同时,宜昌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和国家明确支持做大做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宜昌自贸区建设中,要进一步发挥现有产业的支撑作用和创新优势的引领作用,以高新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襄阳是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和湖北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襄阳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在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未来应当进一步将这些产业做大做强,并充分利用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促进襄阳的开放开发,以强化产业基础和促进开放提升城市竞争力。
(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 晗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课题组成员)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产业 湖北 襄阳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