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塑料大米”谣言死灰复燃再证“止于智”
近日,微信中疯传一段两分钟的视频。视频中,一男子不断将一个个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终生产出一粒粒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视频配有文字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假大米?我们每天吃的大米不会是塑料袋做的吧?”视频震惊不少网友,并引起广泛转发。事情真相究竟如何?(5月7日《新华网》)
“塑料大米”、“塑料紫菜”、“纸馅包子”,这些近乎于黑科技的打假视频,无不让人感叹食品造假已到了逆天的地步。一时间,人人谈之色变,随手转则成为网络噱头,随波逐流的围观与转发,让一个久远的谣言成为“证伪”的资料,如此反差已成讽刺。不过,想想总感觉不太对劲,如果说给大米打蜡,让其变得更光鲜,给鸡蛋调配苏丹红,让蛋黄看起来更鲜艳,还没有改变其质地的话,塑料制作的大米,看不出来、闻不出来,难道煮不出来,也吃不出来?用纸壳为馅的面包,难道吃起来口感一样,丝毫没有异样?
用塑料制大米并堂而皇之进入寻常人口中,再逆天的技术也达不到。毕竟,大米和塑料相差太远,即便造假也无法以假乱真。更何况,从成本上来讲,生产再生塑料颗粒的成本,远远高于生产同等数量大米的成本,用高成本去替代低成本的造假,不是造假者太傻,而是常识缺失之下,围观者太容易盲信和轻信。
都说谣言止于智者。再高级的谣言,在聪明人面前都会显露原形。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有一个信谣和传谣的过程。一个人首先是对谣言深信不疑,才会无意识去转发。若自己都不信,并深知传播谣言的危害,自然也就会慎重考虑和谨慎鉴别,而不是不辨究竟随意转发。在新谣言还没散去,旧谣言又卷土重来的势态下,对“止于智“则应有更宽泛的理解。
智首先是智商。科学素养不足,是导致众多谣言不能被识破的关键。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进一步缩小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然而这种进步的基础十分薄弱,公众科学素养普遍不足,依然是最真实的现状。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3.3%的人表示,文科生科学素养低会影响社会发展,45.9%的人表示,缺乏科学素养会促发谣言传播。
智其次是责任。如果说,一些包装较好,难度较大的谣言识别起来较难,然诸如“塑料大米”等陈年旧谣,依然还能大兴其道,一些早已被证伪的信息依然有人追捧,则证明受众的公共责任不足,公共意识不强。其实,一个人只要在围观和转发之前,稍加搜索就能辨出真伪,却以“我也是好心”而转意传播。公共责任或者意识不强,本质也是“智商不足“使然。大智若愚,轻浮者才会盲从而轻信,反之则是先厘明真相、查清事实。
智最后是敬畏。心中有畏,才会行有之戒。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中“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司法标准,很多人传谣的行为已构成了入刑的条件,不过却并没有为此付出代价。对谣言的惩戒力度偏轻,或者说囿于取证难、定性难而无所追究,法律规定成为摆设,传谣信谣没有风险,治理未能纳入法治轨道,谣言滋生蔓延的土壤自然十分肥沃。
由此观之,实现“止于智“当多管齐下,一是科学普及以提高素养;二是倡导责任以避免轻率;三是强化惩戒以心中存畏。唯有学识、责任与法治相得益彰,谣言才会于智识之中显露真容。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谣言 塑料大米 大米 转发 科学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