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捷克国宝级艺术家阿尔丰斯-穆夏的双面人生
捷克艺术家阿尔丰斯·穆夏(Alphonse Mucha),以优美而富有装饰性的绘画风格广为人知,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商业海报与宣传画,尤其是流畅植物纹样装扮下的女性形象最具标志性。另一方面,穆夏更是一位怀有深沉民族情感、积极融入社会的艺术家,来自时代氛围和民族心理的双向因子在他身上始终共同作用,令他创作出了反映斯拉夫民族自我认同的历史性题材绘画。
正在东京国立新美术馆举办的“穆夏画展”全方位呈现了画家的艺术面貌,包括他最典型的巴黎时期“穆夏风格”作品,20幅《斯拉夫史诗》油画巨作也首次呈现亚洲,展期将至6月5日。
“新艺术运动”的辉煌旗手
1860年的夏季,阿尔丰斯·穆夏(Alphonse Mucha)在摩拉维亚(Moravia)的南部小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生了。此时的摩拉维亚尚属奥匈帝国统治。一战前,奥匈帝国的政治版图极其辽阔,为了能够有效地管理他的臣民,约瑟夫皇帝为帝国建立了一支超民族军队,并规定德语为统一语言。工业革命的强大影响力促使帝国取得了经济、文化、科技各方面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庞大版图的内部也暗潮涌动,隐藏着复杂而众多的民族、地区矛盾,各民族团体之间不仅因党派斗争,而且因地区差异难以相容。
直至一战爆发,历经斗争、纷纷成立的众多新兴民族国家,终于走上了各自独立的发展道路。穆夏的家乡摩拉维亚也获得新生,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组成部分。所有这些社会变化,无不对穆夏的艺术之路产生影响。作为一位怀有深沉民族情感、积极融入社会的艺术家,来自时代氛围和民族心理的双向因子在他身上始终共同作用,并预示了一个悖论的出现:在商业绘画取得广泛影响之后,穆夏何以放弃商业上的成功毅然投身主题性历史画的创作?
1871年,穆夏获得了圣彼得罗马教堂的奖学金,便前往布尔诺市寄居学习,并加入了圣彼得和圣保罗大教堂的唱诗班。这座建于18世纪的大教堂保存了许多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品,精美的雕刻和着神圣的唱诵声,无疑给年幼的穆夏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启迪着他的心智。中学毕业后,穆夏回到家乡在法院里做文员,但对艺术的向往却从未停步,此时他仍然梦想着成为一位画家,一位杰出的历史画家。
梦想照进现实仿佛令人生充满激情,但人生却多有不如意。这句话用在年轻的穆夏身上似乎恰如其分,看看他的求学之路便能明了。自1877至1889年的十多年间,穆夏辗转于布拉格、维也纳、慕尼黑和巴黎这些享有“都市”形象的新兴城市,他的求学之路,更像是在实践中学习的艺术探索过程。
被布拉格美术学院拒绝后,他在维也纳一家剧院内谋得了一份绘制布景画的工作,白天画布景,晚上奔赴美术夜校上课。维也纳,这座激荡着各种思想的文化大熔炉,此刻不仅开阔了穆夏的眼界,还令他遇到了自己的艺术“偶像”——汉斯·马卡特(Hans Makart,1840-1884)。马卡特较传统学院派的不同之处在于对色彩的重视和追求,精致的服饰、充满肉欲的女子以及明快的色彩是其艺术的显著特点,这种表现手法显然对穆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大火令剧院破产,穆夏被开除了。他只得回到家乡,靠售卖肖像画为生。也许上天眷顾着这位时刻准备的青年,在米库洛夫小城,他遇到了慧眼识珠的库恩·贝拉西伯爵。伯爵对穆夏装饰设计的私人宫殿相当满意,便决定资助他到慕尼黑艺术学院深造。穆夏终于步入艺术正轨了,两年后他又转战巴黎,于1887年正式进入朱利安学院。19世纪的欧洲美术学院仍然是以历史画创作为教学重点,学院派的严格训练为穆夏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1889年底,贝拉西伯爵戛然中断了他的赞助,经济孤立的穆夏再次陷入困境。此刻,那成为历史画家的梦想显然也不合时宜了。幸亏还有一技在手,为书籍杂志画画插图、绘制些广告画还可勉强维持生计。
有一种时尚叫“穆夏风格”
虽然脱离了学院,但自来到巴黎起逐步建立的朋友圈,依然支撑着穆夏继续在这座城市生活。他先后与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1849-1912)相识。1890年,穆夏又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歌舞剧明星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1844-1923),并为她画了一张造型为埃及艳后的素描,恰恰是这位红极一时的女明星创造了改变穆夏命运的机遇。
1894年的圣诞节前夕,伯恩哈特找到了穆夏,请他为“文艺复兴”剧院即将上演的歌舞剧《吉斯蒙达》(GISMONDA)设计海报。在长度足足两米的海报里,穆夏把这位传奇女明星塑造得如希腊女神般高贵优雅,背景的镶嵌画和人物服饰则呈现出一种特有的拜占庭风格。当海报张贴到巴黎的大街小巷,出人意料的轰动效果出现了。一夜之间,穆夏声名四起,巨大的影响也使莎拉巩固了自己巴黎头牌女星的地位。于是,她与穆夏签订了长达六年的合约,从此穆夏几乎包揽了伯恩哈特所有的演出海报、门票、戏剧服装、珠宝首饰,甚至是舞台布景设计。
19世纪末的巴黎不仅是整个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更以其综合影响力吸引着世界范围内机会主义者的目光。咖啡厅、大剧院以及沙龙文化弥漫着巴黎的空气,各大剧院为求生存必须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新出剧目的宣传无疑成为其商业竞争的有力手段。另一方面,经历法国大革命后近百年的发展,中产阶级地位已然大大提高。除了那些由富有的商人、银行家以及因工业革命而发迹的企业家们组成的社会精英团体外,19世纪的欧洲还存在着另一批财富拥有者,他们包括一些职业人士,如律师、医生、作家、政府工作人员,甚至还有那些受店主雇佣的低级中产者。消费群体的扩大以及现实需求的刺激,既给艺术家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他们的崭露头角提供了时代之机。在时代氛围的浸润下,那些创意新颖、精美夺目的商业性演出海报几乎成为巴黎街头的一种时尚,并且预示着一场审美趣味的转变。
当莎拉选中穆夏的那一刻,不仅意味着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代言,同时,一场波及全欧甚至可冠以“欧洲风格”之名的新艺术运动更已悄然来临。就创作手法而言,穆夏巴黎时期的作品往往展现出东西方多种艺术风格相融合的特点。那些繁花锦簇下,时而优雅可人、时而诱惑妩媚的美貌女性形象,结合轻柔明丽的色彩、动感的构图以及多样化的视觉元素,共同塑造了特点鲜明的“穆夏风格”。穆夏为伯恩哈特绘制了众多著名的舞台剧海报,如《情侣》、《美狄亚》、《哈姆雷特》、《托斯卡》和《年轻的鹰》等等。尤其是1896年的《茶花女》成为穆夏的经典作品,借助伯恩哈特巡美演出的机会,“穆夏风格”也被推向了美国。越来越多的商业订单接踵而至,穆夏的装饰艺术广泛涉及家具、产品包装、建筑设计、广告招贴、珠宝首饰诸领域。此外,穆夏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探索,编辑出版的《装饰文献》、《装饰人物集》两本著作,为设计创作提供了具体的实用指南,广泛影响到这一时期的插图、海报和书籍装帧设计,成为“新艺术运动”的一面旗帜。
落叶归根与历史画创作
1904年,穆夏开始了他的访美之行并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情回应。他于1906年正式离开巴黎移居美国,先后在纽约美术学院、芝加哥美术学院等校任教。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大陆,尤其是奥匈帝国境内的民族分离主义愈演愈烈,斯拉夫人强烈反抗奥匈帝国的日耳曼化政策,为争取民族独立奋勇而战。虽然穆夏此时身在异国他乡,但他从未消减对深陷困境的民族的深沉同情,还参与了民族组织斯拉夫人协会。当他被波士顿爱乐乐团演奏的《伏尔塔瓦河》震撼之后,便下定落叶归根的决心,于1910年毅然返回自己的家乡。
1911年,穆夏把自己的工作室安置在布拉格近郊的兹比罗赫,便开始埋头绘制他晚年耗费近17载光阴的巨幅历史画《斯拉夫史诗》(The Slav Epic)。这一组画主题源自斯拉夫的民族历史,20幅尺寸巨大的油画作品(约610×810cm),描绘了斯拉夫民族从史前到19世纪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景,反映了一名人道主义者对故乡深沉的爱。
实际上,自1904年穆夏到访美国开始,他便逐渐转向油画创作,虽然旅美之际仍然创作一些杂志封面和商业广告,但与巴黎时期(1894-1904年)典型的“穆夏风格”相比,画风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穆夏于1911年设计的《西雅辛斯》海报,就将女主角塑造成了充满力量的现代女性形象,海报色彩明亮而富于写实性。在《斯拉夫史诗》中,画面的主角不再是理想化的女性,而是现实生活中具有鲜活特征的斯拉夫人民,风格也脱离纯粹装饰性而呈现出象征主义的特质,画面充满了斯拉夫民族的激情。他还为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设计纸币、邮票、白狮子国徽等等,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未来的憧憬,不仅完成了历史画家的职志,更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位全能型艺术家的重要代表。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捷克国宝级艺术家 阿尔丰斯-穆夏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