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贝聿铭:从苏州走向世界
自从2006年苏州博物馆完工后,贝聿铭始终有个愿望,就是想在其中坐上整整一天,观察一下进入博物馆的观众对于这件作品的反应,可惜“他们不让”。
今年4月26日将是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的百岁寿诞,为此,苏州美术馆和苏州市名人馆于3月26日-5月23日在苏州美术馆特别举办了“贝聿铭文献展”,以此为这位苏州的儿子祝寿。这次展览分为“家源”、“治学”、“建树”、“荣誉”、“祖国”和“回家”六大部分,呈现了贝聿铭先生享誉世界的生动印迹。以图片和模型的形式展示了贝聿铭先生的求学经历和一生创作的重要作品,既有学生时代的试刀作品,也有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卢浮宫金字塔等经典成就,以及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在中国创作的传世杰作。整个展览的文字资料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贝聿铭的语言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这一方式获得了贝聿铭本人的首肯。展览也得到贝氏家族的协助与支持,并由贝氏建筑事务所提供诸多珍贵文献资料,其中大量的草图、影像和文献资料为首次公开展出。
最遗憾的是:
在美国吃不到“鸡头米”
贝聿铭于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贝家是苏州的望族,贝聿铭早年在广州、香港、上海和苏州生活。1935年,17岁的他前往美国留学,先后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师承格罗皮乌斯、布劳耶等现代主义鼻祖。之后于1955年创立贝聿铭联合事务所,开始了长达60年的建筑创作生涯。
虽然身在大洋彼岸,但贝聿铭始终心系桑梓、情牵故乡,先后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将自然之美、人文气息与建筑完美融合,将对文化的理解和对家乡的情感倾注其间??沟碧?,贝聿铭的侄子贝念祺特地从美国回到苏州。他介绍,展览中包括几封珍贵的家书,是贝聿铭早年留学美国时与父亲的通信记录,信中详细地解释了他为什么没有遵从父亲的希望学习金融而是选择建筑,以及后来转学的原因。今年年初,当他看到自己18、19岁时写给父亲的家信时感慨万千,那时他刚刚到美国,每周一封家信成为他和父亲之间的情感维系和作为长子的责任。
“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贝家在苏州已经600年了,我与苏州是有感情的?!闭馐钦构葜斜错裁囊痪淠谛亩腊?。贝念祺也透露,伯伯身体很好,因为年事已高,已经很少旅行,因此也无法再回家乡。但每当有人问起,他总是自豪地告诉别人,他来自中国苏州。“上了年纪之后,他更加怀念小时候在苏州的故事?!北茨铎魉担钜藕兜氖牵诿拦圆坏秸诘乃瞻锊?,尤其是鸡头米。
在贝聿铭的自述里,都透露着他对家乡的怀念与感恩之情?!拔以谒罩葑×思父鱿奶欤⒔崾读酥毕登资粢酝獾钠渌易宄稍??;辜堑糜胩眯值苊窃谑ㄗ恿滞嫠5那榫啊<偕街械纳蕉?、石桥、池塘和瀑布都能带来无穷的幻想。后来才意识到在苏州的经历让我学到了什么?!彼衔切┚槎运纳杓剖窍嗟庇杏跋斓?,“它使我意识到人与自然共存的道理,而非自然独存。创意是人类与自然的共同结晶,苏州园林教会了我这一点?!?/p>
有个愿望:
想在苏博坐上一天
正如此次文献展策展人林兵所介绍的,贝聿铭是一位跨越国界的建筑师,他不属于任何主义,也不为自己贴任何标签。但他享誉世界的才华和名声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所折服。“法国卢浮宫金字塔现在有多受欢迎,当初就受到过多少非议,当时很多法国人认为金字塔造型并不适合法国。”贝聿铭曾在谈起大卢浮宫项目时表示,是自己的华裔身份帮了忙,“他们认为中国人是很有文化的?!?/p>
他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他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这不仅从外貌、行动和谈吐上表现出来,同时也表现在他的思想里。贝聿铭曾说过,自己是一个接受了西方教育的建筑师,但血液中流淌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幼年在苏州、上海生活的经历,对他的建筑设计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于中国的外交建筑,他认为有两点很重要:一是中国味;二是当地文化;这两方面应该合并起来,一主一宾,因地制宜,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和当地的特点结合。现在中国在世界地位很高,应该选最好、最重要、最受瞩目的地块。这在其早期作品中已初见端倪,令人颇感惊讶的是,1946年他在哈佛的硕士毕业创作便是上海博物馆的设计。
他在哈佛的最后一年,师从现代主义建筑学派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导师允许每个学生自由选择课题,贝聿铭想做一个和中国有关的设计,他认为历史和建筑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导师听完后并没有反对,只是回答:“好啊,那你证明给我看。”于是贝聿铭决定设计上海博物馆,当时所有在建的中国建筑都是新古典主义风格,而他却认为,学院派风格的立柱空间并不合适中国的小件器物。由于家里多有收藏,也对中国艺术有了解,最后他设计了一个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的上海博物馆,而这个有庭院、流水的建筑设计,最终也赢得了导师的认可。1946年设计的上海博物馆从展览现场展示的效果图上来看,和时隔60年之后的苏州博物馆不无相似之处。
当贝聿铭接受苏州博物馆设计项目时,已年逾85岁,苏博的设计难就难在“苏州建筑的粉墙黛瓦不要随便放弃,但要有创新,既要有传统特色,又不能是苏州园林的复制?!北茨铎魉?,贝聿铭自从2006年苏州博物馆完工后,始终有个愿望,就是想在其中坐上整整一天,观察一下进入博物馆的观众对于这件作品的反应,可惜“他们不让”。对于这位可爱可敬的老者而言,苏博是个属于心灵的个人项目,也是理念上的尝试。
最感兴趣的:
艺术、历史、建筑合为一体的项目
贝聿铭主持设计了政府大楼、大使馆、博物馆、音乐厅、办公楼、酒店、银行、医院、住宅、教堂及城市更新等众多种类的建筑,项目遍及世界各地,其中许多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经典建筑。他一生得奖无数,并于1983年取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贝念祺说,但他并不展示这些荣誉,“因为建筑就在那里,那就是最好的展示。”
那一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评语中写道:贝聿铭给予了我们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建筑形体,他作品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他始终关注建筑周边的环境,拒绝将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建筑难题之中。他的作品涵盖政府、文化和低收入住宅。对于材料的娴熟运用达到了诗一般的境界。通过敏锐和耐心,他将不同兴趣和领域的人们吸引在一起去创造出和谐的环境。
他曾表示,最感兴趣的一直是公共项目,而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卢浮宫关乎建筑,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从博物馆的建造中,我总能学到很多。从在哈佛大学时期的第一个设计作品,到最近的项目,博物馆一直都是我的主题,不断地在提醒着我,艺术、历史和建筑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我一向很在乎建筑的象征意义。国家美术馆东馆位于华盛顿特区的中心草坪,这是最重要的公共场地,应该要能吸引公众来游玩。这有助于博物馆实现其最重要的目的:通过展示最好的艺术品来启迪公众,老少皆宜,并提高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背先?,正如他所讲的那样,艺术和历史才是建筑的精髓。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贝聿铭 苏州博物馆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