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细说我们的中国节:七夕乞巧更乞“桥”
导读:近年来,“找回我们的节日”成为一句中华文化复兴的口号。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积淀着非常丰富深厚的中华民族心理,有哲学的,有社会学的,也有美学的。从这些传统节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曾经非常风流浪漫、青春昂扬的精神性格,只是自明朝以来,我们的民族性格多了一些暮气,少了一些对人生和人性的狂欢表达,正像著名学者余世存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的:“今天,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面临转型的时期,我们的民族性格需要重新被激活,就像梁启超在一百年前呼唤‘少年中国’一样,呼唤公共生活的空间和社会人格的塑造?!?/p>
恋恋不舍地结束了清明假期,许多人已开始满怀期待,为一个多月之后的端午假期做计划?!叭绻焉畋茸髌降暮恿鳎敲唇谌站褪抢嘶?。节日给了我们调整精神,再次出发的机会?!敝泄袼籽Щ岣被岢ぁ⒈本┦Ψ洞笱缁嵫г航淌谙舴哦灾泄嗄瓯āぶ星嘣谙呒钦咚?,传统节日在今天有着更为丰富的现代价值,“传承文化认知、增强民族认同、调剂精神状态”。
回溯古时,源于四季自然气候变化与农事活动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围绕祈求丰收与庆丰收这两大主题展开的:春季祈生殖、夏季驱疫虫、秋季庆丰收、冬季慎储备。与二十四节气同时并行的节日,主要表现在各季各月朔望之间。朔为“上日”,是各月之初一,又称“元日”,正月朔日谓之元旦,是旧历新年之始。随着礼仪的形成,秦汉时期,中国的主要节日除夕、元旦、元宵、端午、七夕、重阳等已成习俗,趋于定型。
萧放指出:“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日?!笔崂碚庑┐辰谌眨蛐砟苋媒袢硕蕴烊斯叵?、人人关系、人与自我关系的积极作用,有新的认识。
除夕达旦守新岁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至少三千年历程,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关系。萧放指出,“从本质意义上说,春节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
我国人民以寒冬将尽,春阳萌动之时作为新年伊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腊祭”,其主要内容是感谢诸神上一年的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时“猎”与“腊”字相通,人们用猎获的野兽作为祭品举行大祭?!独窦恰ぴ铝睢吩唬骸笆窃乱玻笠麩A。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薄妒て咴隆吩蚣窃亓宋髦苁逼诰伤晷履杲惶媸钡慕谇旆缢?,“朋酒斯飨,曰杀羔羊”,人们将美酒和羔羊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
上古的年终祭祀风俗发展至秦朝,农历的十二月开始作为岁终的“腊月”固定下来,只是具体日期不定。直到汉代,“腊日”,即腊月初八才得以明确。到了南北朝,人们在“腊八”不仅祭祀天地神灵,还要供奉祖先,祈求丰收吉祥。这一天也发展出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比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等。
《隋书·礼仪志》曰:“腊者,接也。”意思是腊有“新旧交替”的蕴意。民间常有“报信儿的腊八粥”之说,过了腊八,新年就来到了。
春节(正月初一),作为岁首大节,最早确立于汉朝。汉太初元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庆祝的日期越拉越长,逐渐演化为我国的第一大节日。
年三十是旧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灯火通明,全家人围炉夜话、通宵不眠,名为“守岁”。晋朝已有守岁之俗,周处《风土记》说蜀人“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团圆饭。萧放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可谓是“人神共进”的晚餐,菜肴充满寓意。中国南方地区的年夜饭有两样菜不可少,一是头尾完整的鱼,象征年年有余;二是丸子,南方俗称圆子,象征团圆。传统北京人的年夜饭中必定有荸荠,谐音“必齐”,就是说家人一定要齐整。
祭祀祖先、礼敬尊长,是春节的精神内核之一。
著名学者余世存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人们会自发地“把传统和现实打通”,让节日习俗的形式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比如,古人们会在祖先牌位前奉上饭菜;而今,人们会摆出先人照片,在照片前摆供,是为“家祭”。——南宋诗人陆游就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
春节期间,各地还有一些有趣的特色节日。如在山西、内蒙古一带,正月初八为“敬八仙节”,以求得八仙显灵,保佑新一年吉星高照;在广西岑溪一带,正月初十是“花灯节”,当地凡是生了男孩的家庭都要去社庙挂花灯,向社王“报人丁、祈平安”。
千百年来,春节昭示着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余世存认为,春节不仅蕴涵着节日的秘密,而且更有着文明的秘密?!拔蘼廴死喔鎏逶谏畹姆缬曛腥绾?,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他必须回归基本,他的起点,家人、乡邻、桑梓?!?/p>
元宵闹夜人狂欢
“一年明月打头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民俗生活中意义非凡。
“元宵节”与我国本土的道教关系密切。道教文化有所谓“三元”神之说,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因此,在这“三元”之日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其中“上元”又叫“上元节”,是元宵节的别称。按照这个说法,元宵节起源于对上元天官的祭祀活动。
《史记·乐书》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碧灰步小疤┮弧?、“泰乙”,战国时就被认为是极其显赫的神明,地位在三皇五帝之上。汉武帝对太一的奉祀十分隆重,其奉祀之时恰在上元,从黄昏时开始,至翌日天明结束,这种祭祀仪式对元宵节的形成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汉代,京都平日实行宵禁,唯有到正月十五才解除宵禁。由于元宵节有张灯观赏的习俗,因此也成为“灯节”。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教义中将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汉明帝为宣扬佛教,敕令在上元之夜“燃灯表佛”。从此以后,元宵张灯便蔚然成风,相沿成俗。
萧放教授说:“元宵的民俗与除夕是相对应的。除夕夜是关门团圆,人们暂时中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处于静止状态;而在元宵夜,人们以喧闹的户外游戏,打破静寂,‘元宵闹夜’成为明显的节俗标志?!?/p>
到南北朝时,元宵欢庆活动比汉代更热闹,梁简文帝曾作《列灯赋》,描写元宵张灯景象:“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p>
至隋朝,隋炀帝在元宵节的张灯、游玩活动上花费巨大?!端迨椤ひ衾种尽芳窃兀骸懊克暾拢蚬闯?,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从观之。至晦而罢。伎人皆衣锦绣缯彩。其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佩饰,以花联者,殆三万人?!?/p>
到了唐朝,经济高度繁荣,社会空前安定,元宵节庆?;疃婺V⒋?,远非隋炀帝时能比。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也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曾下令建造一座高一百五十尺的大灯楼,光照长安。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也不甘示弱,特意制作了一座“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丽皆见,光明夺目”。
对皇帝和朝廷来说,元宵节是展现“太平盛世”“与民同乐”的重要契机。唐玄宗规定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连续放假3天。宋朝的城市生活进一步发展,元宵灯火更为兴盛。宋太祖追加了正月十七、十八两天元宵假期,亲登御楼宴饮观灯。
至明代,元宵放灯节俗在永乐年间被延至10天,京城百官放假10日,民间百姓彻夜赏灯游乐。江南才子唐寅在《元宵》一诗中写道:“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清代的元宵灯市依旧热闹,只是张灯的时间有所减少,一般为五夜。据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所载,清代北京的元宵灯火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花灯多以纱绢、玻璃制作,上绘古今故事,以资玩赏。
元宵节前后,各地也有一些特色民俗节日,如山东一带在正月十五举行“火神祭”,台湾竹东地区客家人在正月二十举行“客家山歌节”等。
萧放教授认为,在今天,元宵节的文化利用价值被低估了?!霸诘毕律缁?,如果我们有意识地为城市居民展拓社交娱乐的空间,鼓励广大市民的参与,让传统的‘闹元宵’变成城市社区的‘狂欢节’,这对于活跃民族精神、稳固社会秩序是有积极作用的?!?/p>
余世存也认为,在新的时代,应该创造条件让元宵节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的“狂欢节”得以复兴,再次滋养民族性格。
余世存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它的精神性格曾经是非常青春昂扬的,而自明朝以来,我们的民族性格多了一些暮气,缺乏对人生、对人性的狂欢表达。近千年以来的中国人是偏向收敛和老成的。今天,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面临转型的时期,我们的民族性格需要重新被激活,就像梁启超在一百年前呼唤‘少年中国’一样,呼唤公共生活的空间和社会人格的塑造。”
余世存指出,在社会学看来,“人只有在公共生活中,才能形成最低限度的伦理共识”。拓展人们的公共生活空间,推动传统节日精神内核的回归,对崛起中的中国是十分必要的。
清明自问清明否
《论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毕舴哦灾泄嗄瓯āぶ星嘣谙呒钦弑硎?,在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清明节真正成为节日是在唐宋以后,但其历史源头却可追溯很远。今天的清明节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民俗学家、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副教授任宝菊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历书》中是这样描述清明节的:“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任宝菊说:“我们今天过的清明节逐渐融合了春天的3个重要节日,即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俗称三月三),这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结晶?!逼渲?,寒食节还与一个流传千年的“感恩故事”有关。
春秋时期,流亡多年的晋文公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他的近臣——曾在重耳潦倒饥饿之时,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烧给重耳吃的介子推,却跑到山中隐居。为报答介子推,晋文公招他出山做官共享荣华,介子推却不应。为逼迫介子推出山,晋文公派人放火烧山,没想到介子推宁死不出,竟被活活烧死。
今天的我们,何尝不需要常怀感恩之心呢?感恩那些在人生不同阶段曾关爱、温暖、陪伴我们的故去亲朋,感恩那些为国家民族捐躯的仁人志士。如今许多年轻人以过西方的“感恩节”为时髦,其实在萧放眼中,清明节就是中国人的“感恩节”。
萧放指出:“祭祀先人实际上是一次生命伦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的教育。感恩是社会基本的伦理基础,我们利用清明时节,追思祖先业绩,提倡家庭、社会对先辈历史的尊重、敬畏与感恩之心。这种朴素的感情有利于整个社会层面的感恩文化的培养。在追思中学习感恩,对别人、对社会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与同情?!?/p>
不过,在任宝菊看来,今人未必非要将我们的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一一对应,“‘感恩节’相较于清明节的原义还是略显沉重了些,我更希望清明是人们拥抱春天的节日”。
在余世存看来,在清明这样一个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时间祭祖扫墓、直面死亡,也与中国人的美学观念有关?!按汗獠永?,但又短暂易逝。中国人也会想到人生的短暂无常,想到生与死的眷恋和哀伤?!?/p>
在新作《时间之书》中,余世存这样写道:“人生或日常生活能否清明,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干净的人?就像清明节名称本身提示的境界,在清明节期间,值得我们扪心自问。”
“孔子所谓,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就是说,祭祀行为本身就是让人明白人应该有所节制,有所敬畏。在先人面前,人不应该任性,为所欲为?!?/p>
端午传承屈子魂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端、初”同义,“午、五”相通,“端午”就是“初五”。
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具有全国共享意义的端午节节俗传统,那就是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从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五大节日要素,分别为避瘟保健、人神祭祀、饮食、娱乐、家庭人伦等。
先说避瘟保健。端午处于湿热的仲夏时节,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人们从生理与心理上都强烈地感受到外在的威胁。人们将端午所在的五月五日看作是毒气流行的恶月恶日,采取各种措施,“以禳毒气”。
《礼记·月令》曰:“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人们禁火,禁止陶炼,闭门掩身等。据《荆楚岁时记》载,用青、黄、赤、白、黑五色丝线,系于臂上或挂在胸前,可“令人不病瘟”。
端午节是祭祀先人的时节,除了台湾等地沿袭古老的夏至祭拜祖先外,多数地区祭祀的是具有高尚人格或对地方有特殊贡献的先贤。如楚地的屈原、吴越地区的伍子胥、勾践与曹娥、广西苍梧的陈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等。其中,屈原在后世影响最大,长江中游端午节俗中最引人瞩目的“龙舟竞渡”,传说就是为了追悼屈原。如清代同治《巴县志》所说:“至设角黍,闹龙舟,吊屈平,楚俗也?!?/p>
在余世存看来,华夏文明需要屈原来增富其诗性品格和灵魂维度。他认为:“屈原公开地、淋漓地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有着不容玷污的心灵高贵和美,他是我们民族历史里第一个诉说自己心灵史的人。”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个关注人生的诗人,成为华夏文明史上的第一个大诗人。滴泪之恩,涌泉相报,世世代代,中国人民怀念着这个不幸的诗人。
萧放强调:“得益于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屈原的传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在全球化的时代,在世界文化融汇的大潮中,要守住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民族的内聚力,传承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十分必要?!?/p>
节日食品象征着对岁时的感知和精神表达,粽子正是如此。粽子是南方民族的传统食品,也是南方传统的祭品,以“粢”祭神的习俗,在江南稻作区源远流长,粽即粢类食品。荆楚地区很早就有了裹饭祭水神的风习,南朝时期,这也成为悼屈的内容之一。梁朝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明确说到,五月五日楚人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后因避蛟龙窃食,在竹筒上塞楝叶,并缠彩丝。后世改为菰叶包裹。端午节日饮食中还有菖蒲酒、雄黄酒,以驱邪避疫。
端午节赛龙舟传统至今在南方水乡地区传承,并且主要表现为水上竞技运动。竞渡的风俗在古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如唐人张建封的《竞渡歌》: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萧放指出,聚合家庭情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要素之一,端午节自不例外。除了祭祀祖先等传统节日内容外,端午节还特别重视未成年的女性,明代北京端午期间,家家以石榴花装点小女孩。直到近代,在江苏、湖北、陕西一些地方新嫁女在端午节也要回娘家省亲,她们带着幼儿回娘家,称为“躲端午”。
七夕乞巧更乞“桥”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
七夕节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闭馐俏颐悄壳八泄仄呦Φ淖钤缥南鬃柿?。古代妇女七夕乞巧也屡屡在唐诗宋词中被提到,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今天许多人把七夕称为“中国情人节”,对此,任宝菊和萧放都表示不太认同。任宝菊强调:“准确地说,七夕节是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属于女性的节日。”萧放也指出,传统七夕是女性节日,它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七夕还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强调两性的爱情忠贞。此外,七夕还与科举考试有关,据说七夕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是主管科举考试的神仙。
也有学者认为,七夕是父权社会出现之前的神话母题,是请神下凡又送神上天的仪式,乞巧的最初意思为向天神乞桥,“乞求沟通的桥梁”。
余世存指出,农历的七七这一天多半在阳历的八月上旬左右,在上古中国结绳记事的时代,七七前后发生的事情是以升卦、讼卦、困卦这几个卦符号表示的。即,在每一年的八月上旬,会有因瓜果农作物丰收而产生的纠纷和困局。
人们在争斗中寻求突围解决之道,希望请神下凡化凶为吉,而天神下界则需要虹桥。余世存说,七七的祭神仪式最早跟男人无关,是女人们的工作。白天男人们互相争斗,而夜晚天然地属于女性,女人们虔诚地祈求和平与顺遂?!霸谖拿鞯氖奔淞魇胖校诔鱿终?、困境的时候,我们需要乞桥,以与世界沟通?!?/p>
文字出现后,桥与巧相通。乞桥的请神仪式就逐渐转变为乞求心灵手巧的祈祷仪式,比如,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吃巧果、拜织女……
在余世存看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是中华民族在集体无意识层面,寻求解决困境的表现。
“‘牛郎织女’的故事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那是一个文明坎陷、充满苦难的时代,河南南阳等地是离乱最为严重的地方。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传就发生在南阳。”
某种程度上,“牛郎织女”成了中国故事的母题——穷苦困顿的主人公需要过上好日子,得有另类异类的女性来救助,从《聊斋志异》到今天的宅男幻想,莫不如此。余世存认为,在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里,牛郎可以被解读成古老的中国,命运多舛,负重前行,问道于神灵。
余世存指出:“我们今天看待中国民众对文明的判断、对寻求文明突破的努力,通过七夕这个节日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七夕不仅是关于男人和女人的故事,也是关于文明如何走出困局而新生的故事?!?/p>
中秋月圆人团圆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学界说法有三:一是源于上古时期就开始的月亮崇拜,二是源于祭祀月亮女神嫦娥,三是源于古人在秋季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祭祀土地神的活动。而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组”撰写发布的《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中指出,这三种说法只是用来解释中秋节某些习俗的起源的,不能用来说明整个节日的起源。因为这三种活动在上古时期就有了,而中秋节在唐代以前的记载中还没有出现。
宋代专门记载风俗习惯的周密《武林旧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这两部书,就都设了“中秋”条目,较细致地记载了北宋以来的中秋习俗。但中秋节最初形成的时间还是要往前追溯。
根据大量的诗文记载,唐代就有了在八月十五赏月、饮酒、赋诗的习俗,而且在文人、社会中上层已经蔚然成风。可以判断,唐朝已经形成了中秋节,宋代则是中秋节的繁盛期。明清之际,唐宋时偏重于精神玩赏的中秋节,逐渐转变为注重世俗人伦的中秋节,月饼也开始流行。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p>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萧放说:“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同时也因为人们在世俗生活中更加认识到家族社会的力量,因此人们在思想情感上,对家庭更为依恋?!?/p>
明月的意象与意境,还结出了禅宗美学的文化硕果。冯骥才在《我们的节日:中秋》一书中这样写道:”大团圆的结局、大团圆的意向、大团圆的人生理想,是中国文化的情结……月亮圆通的形与光,直通圆通的佛性。具有圆满之美的禅是众生之本性、生命之灵光,是生命的自由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p>
重阳登高百事高
寒露时节中,有一个节日,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余世存说:“‘九’在易经中是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又称‘重阳’或者‘重九’?!敝匮艚谧钤缂诩窃厥窃谌贝?。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p>
萧放在《重阳节俗漫话》中曾指出,登高野宴,是重阳节俗的中心内容。登高的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重阳为何登高,登高又何以能避祸?
“重阳天气初寒,人们容易感染时疾;而且在神秘的阴阳观念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九九重阳意味着阳数的极盛,凡事盛极必衰。因此,重阳之日是令人生畏的灾日。而登临高山,在先民观念中意味着靠近天神,易获福佑?!毕舴判吹?。
用新收获的黍稻制作而成的重阳糕是重阳秋祭的祭品。糕在汉语中谐音“高”,是生长、向上、进步、高升的象征。据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宋人在九月九日天亮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
如果说清明节是“踏青”迎春,重阳节则是“辞青”送秋了。重阳昭示人们在人生征途上继续登高,珍惜最后一抹夕阳,与黄菊、红叶共抗寒霜;重阳也自然而然地在后世发展为祝寿节、老人节。
百善孝为先,如何让老年人在晚年仍活出价值和精彩?任宝菊认为,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重阳节提示老年人要老有所为,而社会应该为老有所为创造条件。”
任宝菊曾连续20年跟踪调查北京某社区,也因此结识了社区里的一位张姓老人。张老从64岁到如今84岁,一直以志愿者身份在做社区工作,比如把老年人组织起来,在两会期间自发站岗巡逻,春节包饺子送给没能回家过年的门卫,腊八组织老人熬腊八粥给全社区的人分享……
任宝菊说:“张老把整个社区的老年人全部调动了起来,下至刚退休者,上至年近九十者,都在发挥余热。但这些老人的努力一直没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比伪战ㄒ椋罢Ω米派枇⒁槐省匮艋稹?,对这些老人的奉献精神予以鼓励”。她认为,这是一个关系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科学发展的现实问题,应得到各界关心重视。
近年来,“找回我们的节日”成为一句文化复兴的口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得到关注与倡导的今天,上述传统节日及其内涵所面临的挖掘传承、与时俱进等问题,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关注。
萧放认为,曾经,在“革命”的语境之下,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一度被阻断、禁止、改造,这导致了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由于文化记忆的遗失,一些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也给其传承带来了困难。
萧放说:“全球化与民族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人们在彼此的接触交流中越来越欣赏对方的文化,即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传统的节日文化正是这样一个交流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是中国民族文化身份的标记之一。我们应该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的高度认识我们传统节日的价值?!保ú堂我鳎?/p>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中国节 七夕 乞巧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