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潘鹤:有人格自然就有艺术风格
广州美术学院家属区有一栋特别宝贵的楼房,宝贵不是说楼有多奢华、多先进,反而是很破旧、很普通,但就是能让人肃然起敬,只是因为最高的一层楼上住着广州美院4位最顶端的老教授。
潘鹤、郭绍纲、杨之光、陈金章,4位美术界响当当的人物就住在这层楼上。杨先生已经不在了,剩下3位都年过八秩,都伴随广州美院走过了半个多世纪,都是桃李满天下,都获得了广东省文艺界的最高奖——“终身成就奖”。他们是广美的传奇,也是整个文艺界的传奇。
4位老先生中,年龄最大的潘鹤先生,已过90岁,仍鹤发童颜。他在年轻后生面前自我调侃是“90后”,甚至会说出一些好玩的段子;他到任一公共场合,都要穿着西装与衬衣。现在,老先生的腿脚不灵便了,外出要坐上轮椅,但仍要费一番舟车劳顿给人撑场。
为此,老先生笑呵呵地自嘲说:“我自己的的确确成为了一个符号,雕塑家也成了‘表演艺术家’了。”现在,老先生外出奔波的时候越来越少了,但他奖掖后学的古道热肠,那种愤世嫉俗的老愤青精神,仍在口口相传。
“艺术是苦闷的象征”
美术报:艺术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您最喜欢哪个称呼?
潘鹤:每样东西,我都随遇而安。没什么所谓。一个人不能选择太多,这样很容易患得患失。所以,不选择就随遇而安,逆来顺受也行,怎么样都行。太阳下山,明天照样从头来过,像过河一样,摸着石头过去就行,不需要计算这一步行多少分钟,下一步行多长时间。当然,大事就需要当机立断了。
美术报:在您看来,大师可不可以培养?
潘鹤:我觉得艺术跟科学不同,艺术是一种感性的事物,科学是理性的。如果完全是凭借理性去学习艺术,是很难有成就的。艺术是一种感觉,感觉是天生的,是天赋。所以,很多有成就的艺术家小时候都是穷困潦倒,都是饥寒交迫,痛苦不堪的。所以,我一直都说,艺术是苦闷的象征。很多伟大的文学家都是苦闷的象征。那时候知识都是从纸袋里面来的,以前没有旧报纸,没有塑料袋,只有在一些富人逃难走了之后,入屋偷东西的人把屋内剩下的一些书本拿出来,按重量来卖给商铺,而商铺则用其中的纸张来包东西,我的学问主要就来自这里,就不像现在读书,拿着本词典,听着大教授讲课,这种经历我从来都没有试过。
美术报:艺术创作需要技巧吗?
潘鹤:艺术创作有了感情,技巧才有用,等有话要讲,有感情去发泄,是动力,是电力,需要讲的时候,就需要借助技巧,无感情,只有技巧是没用的,先学手段再培养感情怎么可能呢?现在很多人就弄虚作假。艺术不同于科学,科学需要很细致的,艺术则是感情,需要感动人。如果连自己都没有感动,怎样去感动别人?现在很多都是功利主义,很多艺术家都不是为艺术来的,完全就为了钱。以前学艺术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现在就不是了,个个都以为做艺术家有很多收入,一幅画价格上亿。这样的目的去学艺术,怎么行呢?现在很多人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人民币服务,这当然“弊”啦。
美术报:您对艺术市场的收藏火热现象如何看待?
潘鹤:目前艺术收藏很火热,这是一种动力的表现。现在炒买书画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关键在于方向如何。
创作,永无止境
美术报:在众多创作的作品中,哪一些是您最满意的?
潘鹤:幸运的是,社会都很信任我,通过各种途径找我做雕塑,我都登记下来。我考虑他们是不是真心实意找我的,他们委托的内容,是不是值得我做的题材。所以,这样下来,基本接下来的那些,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可以做的。我有个特点就是,解放前从不为“伪政府”做事,解放后从不为私人做事,除非有些人做慈善,为公益事业,或者有了钱有孝心,为父母做像这些。其他不感动我的话,我就不会接的了。
我创作上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每一件都没做完就交卷了。这也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果认为完美了,意味着才华到此为止。
美术报:著名画家黄少强先生对您的影响有多大?
潘鹤:我当时跟了他5个星期,他就去世了。不过他对我影响很大,他不是把艺术作为生存的手段,而是当作为人民服务的手段,哪怕倾家荡产都要全国游历,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用自己的艺术描写人民的疾苦。所以,艺术是不需要考虑技巧的,主要是艺术家的人格,有人格自然有风格。在这方面,他对我的影响很大,他说艺术很难为人谋生,只能为人民作出贡献,这些思想对我的影响都很大。
美术报:您一向被认为是中国城市雕塑文化的开创者。您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出城市雕塑理念的?
潘鹤:雕塑在全国范围内走向室外是我和刘开渠发起的,最初在广东,后来蔓延至全国各地。我很早就开始做城市雕塑,《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这篇文章是1979年发表在广州的报刊上,1981年《美术》杂志转登,当时文章一发表立刻引起中国雕塑界的重视。实际上,这是一篇总结性文章,它总结我过去多年做城市雕塑的实践与体会。“雕塑走向室外”这个观点是在我担任广美雕塑系主任时(1977年)提出的,在那个年代基本没有机会做大型的户外雕塑。我特别崇拜米开朗基罗,他做的雕塑在几百年前就在他的国家立足,我们国家那么强大,地方那么广阔,居然没有户外雕塑,太不合理了。
美术报:最近几年,各地都加快了“城市雕塑”的建造节奏,很多城市的地标性广场、建筑物或公园内都树立了形式各样的雕塑。但与此同时,人们对这些雕塑并不买账,甚至大呼“雷人”。这种“奇观”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与批评。您如何看?
潘鹤:这点我曾经和刘开渠谈过。当时北京有一条街的雕塑做得很差,刘开渠和我商量说要不要把街道两旁那些雕塑全部拆掉,我说,还是不要拆,拆掉打击不了不三不四的艺术家,只是打击了官员的信心,以后不敢再做雕塑。但是他们照样可以做雕塑,拆了北京的,他们可以去其他地方做(雕塑)。所以我对刘开渠说,我们提出城市雕塑,可能成为历史的功臣;但现在看来,劳民伤财、污染城市的雕塑泛滥成灾,我们反而成为历史的罪人。垃圾明显比精品多。
美术报:您如何看城市雕塑的价值?
潘鹤:城市里竖立起雕塑作品,本应该传达真善美,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与市民的文化修养。但事实上,大大小小的城市雕塑污染了整座城市。太不像话,太气人。乱七八糟,让人受不了。仅仅从这一点看,就足以说明艺术界的混乱。
美术报:能否举例说明城市雕塑乱象彰显艺术界的混乱?
潘鹤:真善美是艺术家最起码的价值底线,其中,真是首要原则。而我们看到,很多艺术家早已丧失了对“真”、对“真诚”的追求。有人既然想做城市雕塑,不管这个题材是否打动了自己,就通过各种见不得人的途径去争取这个项目。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潘鹤 人格 艺术风格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