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侯体健:王水照先生的办公室
王水照先生是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也是当代宋代文学研究的奠基者与拓荒者之一。我在跟随先生读博之前,并未与他当面交流过,那时只是每周到朱刚老师办公室,和师友们共读《荆溪林下偶谈》。一天,读书会尚未开始,朱老师把我叫出去,说:“王先生找你,你过来一下。”这时我才注意到,朱老师隔壁第二间,就是先生的办公室。自此以后,这间坐落在复旦大学光华楼12楼的小房间,便成了我学习先生治学精神、领略先生学术人生、体悟先生学术思想的主要场所,后来我又逐渐认识到这里还是了解学术前沿的一扇独特窗口。
《历代文话》的诞生地
王先生的办公室位于楼层的正南方,秋日的阳光照进来,比楼道里温暖不少。办公室面积不大,却放了6张办公桌,加上一排书柜,能够活动的空间已经很小。第一次拜见王先生,他坐在靠东的桌边,寒暄了几句便指向铺满了办公桌的书稿校样,告诉我他正在编纂一部文章学研究资料集成《历代文话》,已经进入核对二校阶段,希望我能加入。原来,小小办公室正在进行一项大工程,6张办公桌正是为《历代文话》而设。
王先生交付给我的第一项任务,便是校读《历代文话序》。王先生跟我说:“这篇序已经在《四川大学学报》发表过,我又看了两遍,你几位师兄也看过了,你再帮我看看,希望能够把错讹减少到最少?!蔽姨糯搜裕环矫婧苋险娴乜锤?,希望能够不负先生信任,另一方面也心里发怵,这么多老师都看过的稿子,我还能看出些啥来!几遍看下来,还真是没什么问题,唯有一处表述,原稿写道:“而洪迈《容斋四六丛谈》乃是后人从其《容斋随笔》中摘抄而成?!蔽矣胪跸壬担饩浠靶形奈钠撇还怀┐?。先生接过稿子,点了点头。等到再看到此文,这句话变成了:“至于洪迈的《容斋四六丛话》,乃是后人从其《容斋随笔》中摘抄而成,俨然成一独立论著?!绷攘燃缸值男薷模钠阆嘞蜗喙崃?。这件事给我触动很大:首先是王先生对文章再三修改不放过一句话的做派,昭示了一种治学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其次是王先生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风度,令人更为感佩。像先生这样的大学者,能够认真听取一位硕士生很不成熟的意见,至少出乎当时的我的意料。在后来的接触中,我慢慢体会到,王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平易谦和的老人,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正如骆玉明老师在先生80寿诞会上所说,王先生具有水一般“谦退”、“容纳”、“利他”的品格。
为了方便我随时来办公室工作,王先生又把钥匙交给了我,这把钥匙随我至今。从此朝九晚五,《历代文话》校样核对工作非常顺利,王先生每周也会过来两三次,与我们讨论疑难问题。这种幸福的读书、校书生活,持续了一年,直到《历代文话》出版。先生后来不止一次与我说:“正是你们几个人在我办公室‘上班’,大大提高了《历代文话》的标校质量,这是一个很好的编书经验?!?/p>
2015年底,王水照先生又请准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章学著述汇编、整理与研究”,希望在《历代文话》基础上,再作努力,编出篇幅翻倍的《历代文话新编》,为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国古代文章学学科,奠定更坚实的文献基础。每每看到书柜上十巨册的《历代文话》,我就想起那段难忘的日子。现在,《新编》工作进展顺利,可以想见,用不了多久,我又将与同门们在王先生的办公室,重现那段美好的校书时光。
来访者:先生的“朋友圈”
王水照先生在办公室接待过不少著名学者,我印象中最早的一次,是2006年冬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徐公持先生来访。王先生1960至1978年在文学所工作,曾与徐先生共事。那次两位老先生在办公室愉快畅聊,我在边上静静听着,耳闻了不少文学所的故事。他们的聊天也让我这个旁人深切体会到先生对文学所的特别感情。
我参加的先生最近一次办公室接待,是约见复旦大学哲学系陈居渊老师。陈老师早年点校整理了梁章钜《制艺丛话》,一部讨论八股文的重要文话著作。原《历代文话》主要收录评论古文者,酌收评论骈文、时文的著作,这次编撰《历代文话新编》,拟扩大收书范围,除了评论古文者放宽收录标准外,评论骈文、时文的文话也将选择收录。先生约请陈老师加盟,既加快了《新编》工作进度,也节省了不少资源,可谓两全其美。
当然,在办公室会见最多的,还数王先生的学生们。每两周一次的师生见面会,王先生恐怕已经坚持了几十年了。王先生带学生的方式,根本不是给学生开设课表上有限的课程,而是循着师父带徒弟的传统方式,定期见面,定期讨论,主要交流学术动态。一位师弟曾经写过一篇《王水照先生的学术课堂》,生动描绘了王先生上课时的风采,勾画出先生严谨踏实的为师风范。一个80多岁的老人能够如此敏锐地关注学界前沿,想想就令人敬佩。课前课后,王先生总要与个别同学在他的办公室单独碰面,有时是讨论论文选题,有时是交流读书心得,有时是了解就业情况,无不体现出对学生的殷殷关切。
王先生念兹在兹的,就是学问和学生。去年一次课后,先生正与两位即将毕业的同学在办公室聊天,我推门而入,见我进来,先生又把两位同学的求职情况与我讲了一遍,希望我也能为他们出谋划策。送走两位同学,先生与我说:“学生就业,以前程千帆先生曾说,扶上马再送一程,我虽然做不到程先生那般,总还是希望能尽力帮忙。我的学生,现在绝大部分都在教育科研岗位工作,这让我很欣慰。”这段话可能我的感触更深,先生当年为了留我在复旦工作,也是在这个办公室商量办法,多次向学校递交申请才把事情办妥,其中曲折也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
先生去年开始玩起了微信“朋友圈”,以便了解各种信息,不过是只看不发的,想起我这些年在王先生办公室的所见所闻,也相当于阅读了王先生的“朋友圈”了吧。
办公室里的学术信息
我因担任王水照先生助手,有时需帮王先生取邮件放到他办公室。进去之后,总不免东张西望,翻翻先生书桌上的新书。由于王先生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望,许多学者都会寄来新著,特别是古代文学界的前辈学者。比如董乃斌教授的《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胡传志教授的《宋金文学的交融与演进》等书,我都是在王先生办公室第一次读到。一些期刊社,更是定期寄来最新刊物,我翻翻目录,也能了解学术动态。王先生办公室俨然已成小型资料室。
有时我还会留意王先生带走了什么书,留下了什么书,推测王先生近期的学术兴趣。一次因备课所需,要用吴承学老师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想起曾在王先生办公室见过,便进去寻找,竟未得获,应该是王先生带回了家中阅读。王先生曾对一位写文章学论文的师妹说:“要好好研究吴承学!”我们当时都笑了,但恰可见出王先生是很重视吴老师的成果的。
学界各种新著不断寄来,办公室里可谓堆积如山,原来还主要排放在桌面,后来干脆就直接从地上摞起来了。特别是近年王先生自己编撰的图书愈来愈多,样书少则几十本,多则上百本,比如有《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日本宋学六人集第二辑》、《宋刊孤本三苏温公山谷集六种》、《王水照苏轼研究四种》、《走马塘集》、《新宋学》第三、四、五辑等。最近地面上又新增了两个品种——《王安石全集》和《中国古代文章学的阐释与建构》,前者由先生主编,并撰写了长篇序言,后者由王先生和我主编,是2015年第三届文章学会议的论文集,这些都显示出王水照先生持续的学术活力与学术热情。
在光华楼草坪上,我有时抬头遥遥地寻找着1206的窗户,就好像仰望王水照先生这座学术高峰,让我看到晴空云彩,获得向上的力量。从第一次迈进这间办公室,到这篇文章落笔,岁月倏忽,已整整10年。王先生办公室的基本格局并未变化,只是空间越来越逼仄,办公桌面不得不一换再换,换到无处可换,便夹在了书堆之中。王先生的神态也渐显龙钟,形容更为清癯。不过让人欣慰的是,王水照先生的学术依然充满生命力,王水照先生教书育人的步伐并未慢下来。借此机会,衷心祝愿先生身体康泰,福寿绵长。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侯体健 王水照先生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