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发布
人民政协网北京4月7日电(记者 王慧峰)截至去年10月31日,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新发现新认定708万件/套、全国共登录珍贵文物385万件??7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全面摸清了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此外,我国已建立起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和文物身份证制度。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向记者介绍说,2012年至2016年,国务院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普查范围包括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全国成立3600个普查机构,投入10.7万名普查人员力量,12.45亿元经费,调查了102万家国有单位。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其中完成登录备案的国有可移动文物2661万件/套(实际数量6407万件),纳入普查统计的各级档案机构的纸质历史档案8154万卷/件。
此外,普查除对文物本体信息进行逐项登记外,还对收藏单位情况、文物保管条件等同时开展了调查,全面摸清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
此次普查工作的另一个突破是建立起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和文物身份证制度。刘玉珠介绍,此次普查采集了27项收藏单位信息和15项文物基础信息,建成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登录文物照片5000万张,改变过去各单位文物信息零散孤立、互不相通的局面。同时普查按照统一编码规范,对登录文物和单位统一分配标准代码和分类编号,建立文物实物、藏品档案、电子信息关联一体的“文物身份证”编码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登录的每件文物赋予全国永久唯一的22位数字编码,作为文物属性验证、信息甄别和索引查询的识别标识。
对于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文物资源,刘玉珠介绍说,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建立了文物资源登录的统一平台,普查结束后,这一平台将打造成为资源开放共享的平台,持续向社会开放普查登录文物信息,提供文物基础信息和图片,实现检索、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
同时,通过建立配套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各收藏单位、各级文物部门改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主动完善开放共享信息,创新开放方式,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支持各收藏单位依托普查统一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开展联合研究,共同策划展览,促进大型收藏单位文物资源和展览向基层博物馆流动,鼓励各收藏单位之间开展馆际藏品交流,进一步提高文物展示利用率。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化的力量,支持社会资源参与合作,开展文物内涵挖掘和创意设计,积极探索创新文物资源共享途径。
编辑:秦云
关键词: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