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书法美的隐秘,藏在“距离”中
艺术“距离”说,源于德国美学界,而被现今美学家广泛引用的,是20世纪初英国美学家布洛在《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 》中所说:“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 ”他认为事物自身与观赏者的感受之间要有一段“距离” ,就是观赏者要摆脱实用生活的约束,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来欣赏。比如某一事物,有许多着色、线条和声音所纵横组合而成的形象,科学家替这个事物寻出并命名出许多种类、许多区分和许多意义,而艺术家则把这些都忽略过去,借之以“距离”确立另外一种情趣,重新把这个事物的着色、形状和声音组合出新的条理来,另成为一个较为满意的艺术形象。而且,往往“距离”越大,越触及审美的真实,越接近审美的原本意义。
回归经典:书家与时代的“距离”
在文化发展史上,我国古代大多学派或士人都喜欢推崇圣贤。儒家推崇尧、舜及三代圣王,道家推崇神农、黄帝,农家推崇神农,阴阳家推崇黄帝……在汗牛充栋的史册典籍中,充满了对古代圣贤的赞美之辞以及对圣贤所处时代的推崇和向往。这是我们民族特性使然。这种特性渗透于传统文化的每一领域,在书法——这个最为古老的艺术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一门艺术比书法更讲究要回归古典。迄今为止所能见到最早的书论文章东汉赵壹《非草书》 ,就是一篇强烈号召“回归传统”的书论文章。在赵壹心目中,书法地位之所以高贵,就是因为它与“当今”格格不入,是“天象所垂” 、“河洛所吐” 、“圣人所造” ,而兴于当时的草书,因其“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而与世无补。
究其缘由,艺术是表现自身情感的,观赏者对于所观赏的作品要有所了解,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这就要求与自己“很近” ,正如《庄子·逍遥游》所说“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但问题是,评价诠释眼前“最近”的事实,又得依靠“很远”的过去以往的经验,如果没有过去成熟日久的经验支撑,便不能完全了解事物的真相,审美也无从谈起。正是这一原始“以远观近”的基因不断聚变,使得人们看重以往的经验而与现实的事物保持一段距离。这距离使艺术家能摆脱实际生活,忘记现实,尽可能把实用世界与艺术审美天地隔开,不被实用的动机损害掉原本的美感。
“厚古薄今”使得愈古愈远的东西愈易唤起美感。这一方面不断促进书法从源头的起始阶段汲取营养,一方面也使古代书家更加神圣化、偶像化,成为竞相攀越的巅峰。王羲之被尊为书圣的“经验”一旦形成,凡论书者皆以王书为准衡,唐欧阳询在他的《用笔论》中就说:“至于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唯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然去之数百年之内,无人拟者。 ”明项穆在《书法雅言·规矩》中也说:“书不入晋,固非上流;法不宗王,讵称逸品? ”“岂有舍仲尼而可以言正道,异逸少而可以为法书者哉? ”把王羲之书法作为尽善尽美的典型,将其绝对化、模式化,并把其他书家的艺术个性视为学不得法,这种行为无疑又为后人学书,架高了一个让人尽其一生都须努力而又永远也无法达到的门槛。
标新立异:书家之间的“距离”
人与人之间需要距离,如果展现在眼前的人太真实,那么就不会产生超越实际的美感。譬如在戏剧艺术中,剧作家会想方设法把观众与剧中形象的距离推远。古希腊和我国传统旧戏上的角色,往往会让演员戴着面具或穿着高跟鞋,说话时改变腔调或用歌唱的语调,戏台也与观众隔开,这都是为着避免过于近似真人而无缘产生美感之故。同样,在书法艺术中,书家与书家之间也需要保持距离,因为书家与书家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多种多样,有师承,有模仿,有相背,而书家要利用这种“距离”跳出这种关系,把目光专注于自身的审美特征,使自己的创作成为一个孤立绝缘、无沾无碍的“独立体” 。当书家把他的心理活动指向或集中于自己书作时,他头脑优势兴奋中心必然导致对其他书家艺术的抑制而远离。所以书家创作时,凝思默想、全神贯注,就是为了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审美创造中,其他书家艺术在其心中已“别无一物” 。元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等,虽然他们也对宋朝的书法有认同有赞许,但是对他们的书法观、书法美学思想开始就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特别是赵孟頫重视书法的实用性,对苏、黄、米等人的艺术特征、特别是美学思想并不接纳。清朝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激越的时代,更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时代。每位书家都在强烈地排斥着别的书家,傅山提出“四宁四毋” ,石涛提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冯班提出“意即是法” ,个个都异同凡响,不落俗套。
象尽意生:书家与书作的“距离”
艺术美学中强调,“距离”会使现象“失真” ,而“失真”又是艺术审美必须具有的条件。假定我们感知过程,直接达到现象的“真实”世界,那么,就不会有审美现象的发生。如果我们眼睛是一个光谱仪,耳朵是一个振频仪,那么审美对象就是无声无色的客体,就不可能产生有声有色的艺术天地。事实上,美恰恰是通过“距离”使感知失真而完成了它的审美孕育。所以,凡是艺术都带有若干理想性,都在一定程度上摒弃写实写真主义。这并非说现实界的东西绝对不能拿来做艺术的材料,仅仅是现实界的事物没有经过“距离”的汰洗与剪裁,而生发不出艺术家所要表达的那种意念与情丝。
书法“意象”一词是指具有强烈的精神内涵象征性的艺术形象。它是外物形象的知觉审美形式与其象征意蕴的有机统一。如果将“意”与“象”拆开来解释, “象”是人的视觉所能感知到的东西,是感性的、可见的、物质的,是事物的外表形态、形象,具体而明晰,而“意”则是蕴含在具体形象中的情思、情志、情意,不能被视觉所感知,但能理解、想象,在艺术作品中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深远而含蓄。因此, “意”不是概念所能穷尽的,它与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的理性修养密切相关,与其情感、经历乃至个性密切相关,从而带着一种模糊的、深微神妙的性质。所以书家常说“象”有尽但“意”无穷,力求“象外之旨” 、“弦外之音” 、“小中有大” 、“一中有万” 、“虚涵” 、“空灵”等等。书法进入欣赏范畴之后,就远离了“表象” ,即与“表象”保持着“距离” ,开始踏上表达书家和观赏者意念的“感情之旅” ,生发出“气象” 、“情象” 。这在历代的书论中多有表述,颇为周详。宋代姜夔《续书谱》说:“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之异形?!厕嗾撸种肿?,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 ”说的就是无意无情的点画,因“距离”而成了筋骨血肉意情的有机生命体。也正如明代王夫之《古诗评选》论艺术意境的话:“唯此窅窅摇摇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内,可兴可观,可群可怨,是以有取于诗。然因此而诗则又往往缘景缘事,缘以往缘未来,经年苦吟,而不能自道。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 ”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书法 美的隐秘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