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人的起居应该顺应天时
“春捂秋冻”的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一些年轻人冬天穿着单薄对健康有什么危害?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阎艳丽。
中国青年报:“春捂秋冻”的说法是科学的吗?
阎艳丽:我认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中医理论体系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的,其中包括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了养生防病、却老延年必须取法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和对反常气候的防御。如《黄帝内经》所论,“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等,均体现了这个观念。
就眼下的季节,我主要谈一下“春捂”。春季,阴退阳涨、寒去热来,这个时候虽然阳气渐升但阴寒未尽,尤其是早春天气多变化,惊蛰后天气逐渐转暖,但冷空气活动仍比较频繁,有时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天气较冷的时候,心脏病突发的概率要高出两到三倍,骤变的温度极易引起心脑血管的舒张收缩,在一些疾病的基础上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溢血等。冬春之交,气候忽冷忽热,长时间冷风刺激面部血管神经还会导致面瘫。所以春天着装要适宜,防寒保暖不可疏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以预防中风、心梗等疾病的发生。
中国青年报:您怎么看一些年轻人为了美观在冬天也不穿秋裤的做法?
阎艳丽:这样的着装是不恰当的。人的起居应顺应天时,这是中医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冬季气候寒冷,重视保暖才能避免风寒等外邪的侵袭,减少有关疾病的发生。举个例子,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说明风寒湿、邪气留在体内会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形成。临床是以关节疼痛、酸楚麻木,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正气不足是发病的依据,邪气入侵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如果在寒冷的冬季为了美丽而穿着单薄就真的成了“美丽冻人”。
中国青年报:中国传统养生之道还包括哪些内容?
阎艳丽:中医学源远流长,其养生防病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在内重视精神、保养调试,对外避免反常气候的侵害,以及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体格锻炼等方面。尤其重视形神共养的观念,形是指形体,神是指精神,形神兼养就是说不仅要注意形体的养护,更要注意精神的调节。即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安闲清静而无患得患失,才有利于健康。不少人感触,人间最有味道的就是这清淡的欢愉,人心简单就是幸福。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是很客观的,若知足心常乐。人生能做到恬淡平淡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中国传统养生之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可分割,只有协调统一才有利于健康。动静结合、饮食合理、起居规律、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都是重要的理念,这些在当下社会中仍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青年报:春季养生,您有哪些建议?
阎艳丽:如今,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都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中医学中有很多关于养生的经典论述,富含着卓越的养生理念和丰富的养生方法。比如,生活起居规律要顺应自然;饮食有节、清洁,不可偏噬,营养要均衡;心态平和乐观,使精神内守;坚持参加锻炼,劳逸结合,不可过于劳倦等。
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医学认为春季万物复苏,春为肝气当令,补五脏应以肝为主。调节饮食方面,应少吃酸味食品多食甜味,适当多食蔬菜水果,忌饮酒,以免产生内热。另外,春季尤其应该注意调畅情志,做到疏解畅达。风和日丽的天气可外出踏青,使心胸开阔、气血流畅、精神旺盛。春季也应该早睡早起,多做户外运动、舒展形体,可使精力充沛,增强心肺功能。
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近年来,传统养生文化回归国人的生活,中医养生也备受推崇。养生热方兴未艾,然而在一派繁荣景象之下,伴随而来的形形色色的“伪养生”也在误导认知、误导消费,充塞人们的耳目,使人无所适从。为此,以科学养生观指导国民健康生活、引导正确的养生尤为重要。引导正确的养生理念要从日常做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实习生 高辰辰)
编辑:赵彦
关键词:春季养生 春捂秋冻 起居 顺应天时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