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临终关怀”需要关怀

1月17日,在上海市徐汇区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舒缓疗护病区,护士与患者在交流。
新华社记者 刘 颖摄

1月17日,在上海市徐汇区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舒缓疗护病区,护士紧握着一名肿瘤晚期患者的手。
新华社记者 刘 颖摄
在舒缓疗护病区里,护士正在为一名昏迷的老年患者梳头。在这里,17张病床住满了临终期的病患,其中许多人都是肿瘤晚期患者。
这是今年年初,上海市徐汇区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的一幕。除了常见的医疗科室外,舒缓疗护病区里还设有谈心室、家属陪伴室、关怀室等温馨舒适的空间。
护士长陈雯说,她们已经接待了300多位临终关怀病人,绝大多数在这里走完了人生旅途?!拔颐侵慌瓮米约旱墓ぷ鳎盟抢肟冒蚕暌坏悖舶镏沂艟】炱礁幢?。”
临终关怀,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正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然而,囿于传统观念、政策机制等因素,临终关怀制度距离完善和普及尚有不小距离。
1 不仅看病 而且医心
去年,一部名为《人间世》的医疗纪录片在中国热播。其中一集,便讲述了在临终关怀病区发生的故事——
71岁的梁金兰,被送进临终关怀病区时只有20天的生存期。但她最牵挂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把老伴儿送进养老院。终于,在完成了心愿后,她安然离开人世。而匆匆赶来的老伴儿,已经在出租车上哭成泪人。
“人到老年,尤其是到了高龄、重症、临终阶段,身体和精神都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能够在欣慰、平静、祥和状态中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这或许是社会能够给予他们最后的人文关怀和福利?!北本┐笱Хㄑг航淌谌母昶剿?。
“生和死是最大的一件事,我们重视生,也不要忽视死,死应该和生同样重要?!敝泄鼗承岬餮胁砍N窀敝魅问┯佬吮硎?。
既看病,又医心,这是人们对临终关怀的评价。所谓临终关怀,是指由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等多方人员组成的团队,对那些患有致命性疾病的病人,通过治疗和护理来缓解疼痛,并尽可能地降低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和精神痛苦,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世界卫生组织脆弱关怀合作中心顾问陈晓阳说,临终关怀把死亡看作正常过程,既不促进也不推迟,其目的不在于强行延长患者生命,而是通过减轻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让患者有尊严地走向生命终点。
施永兴是较早从事临终关怀探索的先行者之一。1993年,他做了一个科研项目,探讨上海老年福利医院临终关怀模式,取得了不错效果。几年后,临终关怀服务在上海大范围开展。到今年初,上海已有76家临终关怀医院(病区),初步建立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点,与养老机构相结合的服务网络。
放眼全国,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北京松堂医院,早在1987年就已成立。随后,临终关怀医院、病区或护理院在一线城市逐渐建立起来。截至2015年,中国设有临终关怀科的医疗机构共有2103家,提供临终关怀等服务的老年(关怀)医院7791家、护理院289家。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乐观的数字。资料显示,发达国家有70%—80%的老人享受到了临终关怀。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癌症死亡人数增长,临终关怀需求还在增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3亿,占总人口的16.7%。国家癌症中心数据称,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0.59/10万,死亡率为163.83/10万。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将达400万。
陈晓阳说,发展临终关怀在中国有特殊意义,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养老对社会、家庭的压力日益凸显,与这一问题密切相关的临终照护也愈发受到关注。
2 官方支持 民间助力
“他面无表情,双眼呆呆地盯着天花板。此时,我把手轻轻放在他肩膀上,哼起了那首经典老歌《北京的金山上》。突然,他的眼睛向我看了过来,眼睛里充满着泪水和光芒。目睹此情此景,坐在旁边的奶奶,泪水也划过了脸颊?!?/p>
写下这段文字的,是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义工、西藏小伙桑吉扎西。作为湖南长沙“十方缘”爱与陪伴老人呵护中心的一名义工,他和伙伴们定期到医疗机构、社区和老人家庭,为老人提供心灵呵护服务。而在北京、南京、厦门、广州等城市,很多像“十方缘”这样的社会组织正逐渐增多、积极运转。
对此,饶戈平表示,以民间运营、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公益服务为主要特征的临终老人心灵呵护服务模式,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很好启示。他们提供专业的社会公益产品,也促进了养老服务市场产品的多样化和优质化,为政府寻购社会服务产品提供了新选择。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支持和探索临终关怀服务及相关机构建设。
2006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今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6项重点工作之一是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2016年7月,民政部网站公布的《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也强调,加强临终关怀机构建设。
临终关怀的标准和治疗体系也有了“硬指标”。上个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从床位、科室、人员设置方面提出相关要求,推动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按照标准,安护医疗中心至少有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每10张床位至少配备1名执业医师、4名护士,并按照与护士1:3的比例配备护理员。
3 培养人才 健全机制
然而,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目前,全世界已有25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相关医学专业或学科,仅英国就有1800多个医疗组织或机构专门从事该行业。相较而言,中国临终关怀服务供给还远远跟不上人口老龄化速度。
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观念影响。据媒体报道,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成立27年间,曾被迫迁址7次。1992年时,医院搬到一个社区里,有居民说:“你们是死人医院,是八宝山前一站。”上百名居民堵在医院门口,病人被迫坐在马路边,护士们抱在一起哭。
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社会文化理念、对死亡理解不同,很多子女宁愿花费高额医药费,也不愿掏“医心”费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成都市委主委仰协提出,应积极开展全民生死观教育,引导临终患者及家属正确地认识死亡并坦然地接受死亡。
除了观念,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短板还有不少。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姑息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成文武表示,临终关怀面临缺乏政策支持、专业机构数量少且设施不健全,相关人员素质不足等问题。他建议,应加强对临终关怀事业顶层设计,建立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相结合的临终关怀体系。
陈晓阳认为,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和扩大队伍是临终关怀事业进步的基本保证。
目前,国内的临终关怀学科体系尚未建立,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妇委会主任高美琴提出,可以借助大型三甲医院在人才队伍方面的优势,采取自愿选择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医务社工、心理咨询、护士、康复医师、药剂师、营养师等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
将临终关怀纳入医保范围,也是近年来业内频频吁求的措施。有调查显示,在广州,患者临终关怀的人均成本超过6000元/月,这对不少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支出。
在英国,为了帮患者减轻生活负担,政府将临终关怀作为医疗福利的一部分,为患者减少开支。不过,从国际上来看,由患者和家属自行负担仍比较普遍。
对此,多名业内人士建议,可以建立相应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将临终关怀纳入医保范围,争取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此外,也可以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和慈善捐助等形式,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经费问题。
编辑:赵彦
关键词:临终关怀 养老服务 养老护理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