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医疗企划高管误打误撞“从医”7年 成半个医生
误打误撞“从医”7年
杨文凭
我从小就爱好文学和新闻写作,没想到这辈子会进入医疗行业工作,而且一干就是7年多。
2010年春,在一位省报记者出身的品牌总监的帮助下,我进入了东莞一家医院从事文案策划工作,做起既跟医疗有关又跟文字有关的工作。
最初,虽然我在各种报刊发表过各类稿件,但毕竟不是医学专业出身,写的稿子常挨批。吕教授是位严谨认真的医生,对稿件的每一个词语都要仔细地推敲核对,我在报道一个诊疗案例时,说能“高效治愈”,吕教授立刻改为“有效治疗”,指责我不够严谨,不分轻重,夸大疗效。
一个没有医学背景的人,进入医院工作,在同学亲友中传开后,褒贬不一。
那年春节回家过年,村里一伙儿年轻人围在一起闲谈,有人无意问起我在外面做什么工作,我说在医院上班。有人惊讶问地我,怎么中途转行了呀,你是看哪个“科”的呀?我说我什么“科”都不看,是做新闻宣传和品牌策划的工作人员。于是,有老乡就坏笑起来道:“你是不是天天写那些‘无痛人流’‘养精调卵’的呀?”我苦笑两声,把话题岔开,这些老乡很多连初中都没有毕业,跟他们讲太多也没有用,争执也毫无意义。
有一位高中同学,不知从哪里得知我在医院上班,便把化验单、CT检查报告通过微信发给我,他担心主治医生乱开大处方,希望老同学能帮忙开几副药吃吃。我说我不会看病,只能帮你问问相关科室的专家,给你参考意见,但是我这边的专家未必有你的主治医生了解实际情况。
这几年,我俨然成了半个医生,找我“看”各种“疑难杂症”的人还真不少,有青少年脱发的,有腰肌劳损的,有肾虚的,有不孕不育的,甚至有癌症的。他们怀疑主治医生,来我这里求证,或者寻找偏方。
入行一年多后,我去了深圳,从专科小医院的文案做到了二级综合医院、三甲综合医院的企划部主任,以及医疗投资管理集团公司的企划总监。
这些年,我曾深入手术室,用相机在血淋淋的手术床前记录脑外科开颅、肿瘤切除手术,目睹医生与死神赛跑,见证生命的奇迹。我曾跟随急救车赶往交通事故现场。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行政区的同事都下班了,唯有我们部门灯火通明,在熬夜做方案、设计物料;也不知道有多少个周末,因为一些突发工作,我们临时中断了游玩、聚会的时光,毫无怨言地回来加班。
2013年3月,在第13届“深圳百公里”万人徒步活动中,我组织协调30多名医务人员,成立“白衣天使义工队”,出动4辆救护车,连续工作26个小时,废寝忘食,为3万多“驴友”提供了全程医疗保障,抢救了昏厥、受伤的“驴友”。尽管有一些“驴友”嫌我们的药品不够多、动作不够快,但在网上依然能看见很多受助者感谢我们。
2014年2月,我加入了全省唯一一家股份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接触到心脏外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等顶尖学科。宣传企划部门开展了“爱心大回访”,我得以深入各种患者家倾听他们的就诊故事,感受到了工作的意义。
王叔叔年轻时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性格很倔,被确诊为肾癌时,就说如果治疗后只能活一年半载的话,那就不治了。专家耐心做他的思想工作,说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再活一二十年的都有,他听从医生的建议,恢复得很好。从他家采访回来后,我们也成了“忘年交”,每次他来市区,都会给我打电话。
依然记得2015年5月5日那天,我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小琦的家中采访,全家人都留我们吃饭,可我们不想麻烦他们,就说前面已约好人了。当我们的车子开出院子,患儿的奶奶提着一袋土鸡蛋,一路追着,要塞给我们。
这么多患者的病不是我治的,我却因跟医生是同事,而得到了他们的回馈。这7年,是忙碌的7年,是今生工作压力最大的7年,也是我人生历程中与白衣天使同行的7年。
编辑:梁霄
关键词:医疗 企划 高管 医生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