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社会文明进步的标杆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残联副主席王新宪访谈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残疾人事业的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副主席王新宪在残疾人领域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与情感。
他看到了“大”———残疾人事业是社会文明的标杆,我国8500万残疾人及其直接影响的2亿群体,需要社会的关心、理解和帮助。他们不是社会的包袱,可以与健全人同在蓝天下成长,为社会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他观察到了“小”———在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调研时,他问聋人手语翻译:如何用手语表达网络词语“洪荒之力”?公务员考试体检能否针对残疾人调整标准、食品药品包装上能否增加盲人可识别的信息……
我国助残事业有了重大突破——全国两会前夕,国务院常务会议发布了首个《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条例》(简称《康复条例》),将残疾预防与康复事业提升至新的高度;随后,我国修订了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简称《教育条例》),突出融合教育,彰显了教育公平。
“这是‘五个统筹’、‘四个全面’的应有之义。”王新宪不无激动地说,“将残疾人纳入‘统筹’中,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不掉队,能改变他们的前途和命运。”
教育让残疾人
不再“与世隔绝”
■《教育条例》修订的根本意义在于,它鲜明地体现了对残疾人教育的法律保障、教育资源保障、教育行政管理保障。
■如果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学习的机会,人的“社会化”进程就中断了,生命意义实际上就不存在了。
记者:我国曾在1994年颁布首部《教育条例》。时隔23年后,国家对其修订并公布。在您看来,修改原有条例的深层现实原因是什么?《教育条例》实现了哪些根本突破?
王新宪:前版《教育条例》有两个历史背景:一是早在199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它明确了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前版《教育条例》随之出台。当时,我国健全人中还存在大量的文盲,农村健全孩子失学、辍学现象普遍,人们对残疾人教育的认识还是很粗浅的。在这种条件下,《教育条例》能出台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二是它难免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许多条款是倡导性的,甚至只是愿景,难以全面体现国家的意志力。
修订后的《教育条例》有许多亮点。首先,它彰显了教育公平。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进一步的保障,摒弃了各种显性、隐性的残疾歧视;二是凸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利于残疾人就业。从这个意义上对残疾人来说,职业教育比学历教育显得更为迫切;三是提倡融合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让有心身障碍的残疾人在没有歧视的社会环境下,享受同等机会和条件,一起接受优质的教育,这也是教育公平的制度体现;四是把扫除“文盲”作为残疾人教育的紧迫任务,这对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任务关系重大。
因此我认为,《教育条例》修订的根本意义在于,它鲜明地体现了对残疾人教育的法律保障、教育资源保障、教育行政管理保障,同时,为目前正在实施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供了强劲动力,必然会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记者:盲人姑娘董丽娜2011年两次报名参加北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均遭拒绝一事,曾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于残疾人接受教育遭拒的类似案例,媒体屡有报道。请您结合您自身经历谈一谈,教育对残疾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王新宪:就个人而言,是教育和实践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曾因残疾被拒之升学的门外,当时很难过地流下了眼泪。工作以后,我争取机会参加各种在职学习,一直没有停止接受教育。通过学习与实践,提高了自立能力,也增强了对社会的信心。如果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学习的机会,人的“社会化”进程就中断了,生命意义实际上就不存在了。
我还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塑造人本身来改造社会。残疾人只有通过教育的途径,才能使自己具有“一技之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成员,同时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否则,你就进不了社会这扇门,成了事实上的“与世隔绝”。其次,作为一名残疾人,你改变不了身体残疾的现实,但通过接受文化教育,可以帮助你跨越残疾带来的障碍。比如,许多手脚不方便的残疾人,通过互联网通信技术等,在家里就可以实现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褂校芏嗖屑踩耸蔷哂刑旄澈颓敝实模绻谘Я浣锥问ナ芙逃幕?,可能从此失去发挥独特才能的空间,这一点对残疾人影响尤为长远。
让农村残疾人“精准康复”
■除了把现有残疾人工作做好外,还应重视把控源头,残疾预防意义重大。
■地方财政再困难,也不能缺残疾孩子康复的钱,这是民生中的大事。
记者:我注意到,本次发布的《康复条例》,在总体思路上,强化了全社会的残疾预防意识,并要求充分发挥部门的协同作用。残疾预防涉及医疗、教育、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等多个领域,如何强化全社会的残疾预防意识?
王新宪:残疾预防,每一位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有责任。如,应大力提倡婚前检查,我认为,它不仅不会影响新婚的“感情”、“信赖”,还为婚姻上了一层理性的“保险”。现代人应该懂得利用科学知识造福自己、造福社会。
解决残疾预防要与奔小康的目标结合。越贫困的地区,先天残疾就越多,近亲结婚、缺医少药、地方疾病等都是致残原因。让当地摆脱贫困、加强医疗保健是最根本的手段。
按照有关部门测算,每年新产生的残疾人有200多万。国家应对出生缺陷干预加大投入,可以大大减少先天残疾的数量和减轻残疾的程度。
此外,还应高度重视预防老年残疾。现在很多老朋友见到我开玩笑说:“新宪,我很快就进入你的队伍了?!彼孀派钏降奶岣撸说氖倜嚼丛匠?,发生残疾的风险就越高。比如,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耳聋、老年性失能,等等。防范老年残疾风险,需要普及现代医学知识,改善人们的生活习惯,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记者:从宏观层面来看,《康复条例》取得了哪些突破?
王新宪:2008年8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就提出了要高度重视残疾预防问题。我国残疾人口那么多,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极大,除了把现有残疾人工作做好外,还应重视把控源头,残疾预防意义重大。在这一共识下,国家对残疾预防做了多项中长期规划,将其列为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中的主要指标,但上升到法律层面,这是首次。
首先,将残疾预防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它是一个全民参与、政府负责的系统工程。打个比方,如心脑血管疾病也可以造成运动功能障碍,因而,预防重大疾病也是预防残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康复条例》将促进社会对残疾预防加深认识,将其提升到与重大疾病预防的同等重要位置上;其次,《康复条例》全面融汇现代康复理念,为今后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供了法律保障。再者,明确了该项工作的责任主体,部门分工明确,有利于相关工作的落实。
《康复条例》在残疾预防和医疗保障方面,将残疾人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对困难残疾人给予补贴和救助。今后,0-6岁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有望免费得到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这个阶段属于抢救性康复阶段,如能得到及时康复,就能给孩子带来一辈子的人生希望。所以我经常说,这6年的付出,至少给这些家庭带来60年的温暖,国家和社会也都因此而受益。在这方面,怎么付出都不为过,人民群众都会支持、理解,地方财政再困难,也不能缺残疾孩子康复的钱,这是是民生中的大事。
记者:您刚才也提到,目前我国的康复中心已经建到了县级,但是对比城镇,广大农村地区残疾人享受的康复服务仍有欠缺,如何去除这一公共服务的短板?
王新宪:“十二五”期间,我国有1300万残疾人得到康复。残疾人专门的康复机构现在已经发展到7111家??股缜竦南厥星锏?956个,残疾人的康复队伍有19万多人。在我们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农村康复服务仍待改善。
要把残疾人康复服务延伸、覆盖到农村的“自然村”。举个例子,贫困农村的精神病人经常就是“关锁病人”,家人怕他们闹事、出事,迫不得已把他们关起来。应该怎么做?“新农合”应解决农村贫困精神残疾人服药问题;当地农村条件有限,应及时地通过转诊获得康复医疗和救助。
要全面掌握农村残疾人真实情况,为其提供精准的康复服务。前段时间,中国残联对全国持证残疾人状况做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掌握了详实的数据,这对今后康复工作的深入夯实了基础。
说到底,设施硬件和队伍建设是农村康复服务的两个抓手。有了基础设施,残疾人康复有处可去,专家下基层服务也有个场所。对比8500万残疾人,目前我国康复专业队伍不到20万人。我认为,在加快小康进程的过程中,要把康复专业队伍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予以解决。从事康复、托养工作的同志,他们用生命的蜡烛点燃文明进步之光,要善待他们,提高其生活待遇,解决进修培训、职称评定等实际问题。
就业扶贫要达标,还要谋发展
■应该更多地把资金投向社会,投向残疾人就业方面能直接受益的地方。
■要防止地方为了完成任务,采取简单的“加减乘除”的办法,搞数字扶贫、假扶贫。
记者:从法规政策上来说,要求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总体上来说,通过缴纳就业保障金,也是一种来履行社会责任的选择。如何让“残保金”发挥最大效益?
王新宪:残保金是政府基金中的一项。目前,残保金收取越来越规范,对残疾人就业保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它的使用效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它可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按对社会培训机构发放残疾人培训补贴,调动“民间”的积极性。应该更多地把资金投向社会,投向残疾人就业方面能直接受益的地方;同时,对安置残疾人就业数量多、效果好的企业给予奖励;应该拿出部分资金改造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比如无障碍建设、改造残疾人操作的机器设备等;还可以对处在学习培训期间、生活没有保障的残疾人给予补贴。
记者:残疾人就业方面,中国残联要求要千方百计做好农村残疾人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残疾人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生产劳动、就业创业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各项扶持力度,发挥扶贫的长期效应。这一点如何实现?
王新宪:就业与扶贫有很高的关联度。城市里往往扶贫是就业,农村中就业先要扶贫。目前,我国约有413万名残疾人的年收入低于国家贫困标准线;在农村,还未入学的残疾孩子大概有27万人。
对残疾人来说,残疾程度不同,就业的选择和渠道有很大差别。
农村轻度残疾人较容易安排,应该下最大功夫助其就业??梢远运强怪种惨怠⒀骋怠⑹止ひ档鹊募际跖嘌?。职业培训如果到位,就能帮助他们脱贫。当然,还要采用如“公司+农户”等模式,依靠当地党组织、政府相关部门、扶贫机构等为其提供种苗等物资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疏通市场销售渠道;对待中度残疾人,要帮助他们进行辅助性就业,靠劳动解决一部分生活补贴,同时进行职业康复;对于重度残疾人而言,要通过托养等“阳光计划”项目,以集中照料与家庭托养相结合,减轻残疾带来的沉重负担,帮助这些家庭走出“因残致贫”“因病致贫”的困境。
发动社会力量帮助残疾人就业很重要。我在调研中到了山西运城的一家企业,他们多年来坚持帮当地残疾人检测土壤,免费将化肥送到残疾人家里面,这让我很受感动和启发。然而,社会力量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仍需政府支持,当地政府要把清单拿出来,告诉人们残疾人在哪里、需要些什么帮助,以利于社会力量的帮扶。
记者:当前的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将贫困残疾人一股脑地都当成“病人”认识;将已纳入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都作为“兜底一批”对象一兜了之;将贫困残疾人的少数淹没在脱贫攻坚的多数之中,以平均数掩盖这特殊的少数;将脱不了贫、解不了困的残疾人作为“被允许”贫困发生率的沉淀对象。我们的精准扶贫工作如何更好地惠及残疾人?
王新宪:残疾人扶贫是一项攻坚任务,扶贫扶到最后面很可能就是残疾人。残疾人精准扶贫,不光要解决达标问题,还要解决发展问题。也就是说,不仅要对其兜底,还要加强其稳定性,拓展他们发展的空间,确保其脱贫后继续提升生活水平而不会返贫。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力度很大,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中,不能让一个残疾人掉队。因此,要防止地方为了完成任务,搞数字扶贫、假扶贫等现象。
残疾人事业是社会问题的导向
■残疾人是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当我们能够找到问题最难的节点时,离解决问题的终点可能就很接近了。
■我们不仅要拿奥运会的金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成为生活的冠军。
记者:您长期致力于残疾人工作,您如何看我国残疾人事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王新宪:全社会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那么,我们也可以思考: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在哪里?这是个大题目,我谈点浅显认识。
首先,残疾人不是社会的包袱,8500万残疾人中蕴含着巨大的生产力,他们也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创造者。无数优秀残疾人的事迹早已证明了此点;同时,残疾人的自强不息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涵养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境界,我将其概括为“自信文化”。与励志文化相比,自信文化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它彰显残疾的哲学精神,是我们知难而进的强大动力。我们都应具备这种精神,要当生活的强者,对社会有贡献,至少应自食其力。如同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所说,我们不仅要拿奥运会金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成为生活的冠军。
记者:这是一种独特的感染力,持续影响着文明进程。
王新宪: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社会贡献,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问题导向。如何看待、如何解决残疾人的问题,作为导向,它带领人们更深刻地思考、寻求解决错综复杂社会问题的路径,它是一把钥匙。在困难群体中,残疾人是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当我们能够找到问题最难的节点时,离解决问题的终点可能就很接近了。把残疾人的问题解决好,把残疾人事业发展好,实际上解决的是人类对自身进行终极思考的问题。(记者 顾磊 摄影 姜贵东)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残疾人 康复 教育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