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莫言:我写《红高粱》时深受印象派画家的启发
评价历史人物应有历史眼光
在历史环境下,每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密切结合的时代,作家的某些行为实际上是不应该过分地苛求。我们就其作品来讨论一个作家比较好,就像我们研究一个画家,那我们首先就得看他画的画;研究一个书法家,首先当然得看他的书法。有一些人比如蔡京、王铎的书法,因为他们个人道德方面的问题、个人的某些经历,会影响对他们书法艺术作品的判断,但是随着历史长河继续往前流淌,人们对他们的书法会有更加公正的评价。按说王铎是贰臣,明末崇祯年代的臣子,后来在清朝做了高官,对明朝遗老遗少来讲,他是贰臣,所以地位压得很低,但是几百年以后,我们看王铎的书法成就已经不可撼动。所以很多文学家、画家的历史最终地位的确定,还是要看他们的作品,对他做人方面的某些瑕疵,私生活方面某些被人诟病的一些细节,时间拖得越长越淡化,最终他们的好作品还是能够留住。

柏树 (油画) 93.4×74厘米 1889年 梵高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评价这些历史人物应该有历史的眼光、历史的角度,最根本的是我们作为后人确实应该尊重前人私生活方面的一些隐秘,不要过多地解密,尤其不要丑化。我们作为后人应带着恭敬之心来研读作品,然后思考他们的作品为什么能在那样的历史年代发挥巨大的作用,以及他们作品为什么还受到现代读者关注,是不是继续发挥有益的作用。
比如,鲁迅先生对我影响很大,我的《檀香刑》就是一部向鲁迅致敬的作品。我们尊敬鲁迅、学习鲁迅,但是我们不能神化他,不能说鲁迅说的每句话都是对的。所以每过一段时间,大家对鲁迅的一些观点、作品提出另外不同的看法进行商榷,学术探讨是应该允许的,也是正常的,这跟往英雄的头上泼脏水不是一回事。对伟大的文学家,我们尊敬、学习,还要继承,但是不能神化,要有客观公正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前人伟大的方面,同时也要非常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前辈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否则也没有我们存在的必要。假如我们的前辈一切都尽善尽美,那么我们这些创作者变成读者就行了,就不需要创作了。
“断语”不能拿字眼来抠
吴冠中先生说他平生最崇拜三个人,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梵高,一个是他太太。鲁迅给他思想,梵高给他艺术的革命性,他夫人保证了他的后勤。他说“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实际上是艺术家的极端之言,为了强调美术家也应该具有思想的重要性。有个性的艺术家会下很多断语,千万不要一再地抠字眼,他就是表达一种强烈的情绪,因此才把话说得绝对,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吴先生不是这么说,人们能记住吗?比如吴先生说:“画家也要读文学??!文学很重要??!”说完,大家就忘了。他一说“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全都记住了。他还说“笔墨等于零”,也是为了强调,他怎么不知道笔墨不等于零呢?这是一句极端的话,不能拿字眼来抠,因为伟大的美术作品同样是不可比拟的。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我们说发挥多大作用,怎么估量都不过分;但徐悲鸿先生的《愚公移山》,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梵高的《向日葵》,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作品等,产生的影响难道不比一部小说强吗?而且,美术和文学,音乐和美术,舞蹈和歌唱、音乐都是互相影响的,所以,任何一个修养高的艺术家往往兼具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像齐白石的诗歌写得多好,风趣、幽默、机智、诙谐而且很深刻。有很多作家画画也很好,国外一些作家也能画很好的画,所以是互相影响的。
《红高粱》与美术大有关系
我没有受过任何美术教育,只是作为一个欣赏者,看多了当然也能感觉出什么样的画好。20年前,我花了400块钱买了某某大师入门弟子画的山水画,挂在客厅里,当时觉得挺好。过些年,我越看这画越感觉不好,乍一看什么都有,有山有水,色彩艳丽,但是时间长了觉得别扭,哪个地方总觉得不自然,没有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然后就换了一幅。这说明我对画的审美认识提高了,就像神枪手天天打,画家也只能天天画,我们作为欣赏者也要天天看,看的多了自然就知道。
我对书法没研究,顶多算书法的爱好者而已,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在浪费纸墨。最近尝试用左手写字,结果导致右手的钢笔字发生了变化,所以,我练毛笔字最大的收获是钢笔字有进步。
我当年在军艺学习的时候,在写作《红高粱》的过程当中,就深受印象派画家的启发。梵高画面上旋转的星空、拧着生长的树,高更在南太平洋岛屿画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那种用色的大胆,色块的堆积,让我在写作的时候感觉到有一种力量,感觉到一种巨大的冲动。于是无形当中转换成我的小说语言,当然,我在作品里不是直接去写美术、写线条、写色彩,但是我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这种情绪就调动了我的词汇,词汇里就有了我所喜欢的美术家同样的风格。所以,印象派画作的风格,跟我早期小说里的语言风格,在艺术的信息方面是通联的?!逗旄吡弧防锩娑陨实拇罅棵栊词窍乱馐兜模赡芫褪歉嵌问奔湮曳浅O不睹朗醮笥泄叵?。
很多作家喜欢戴着耳机写作,我有一段时间也是戴着耳机写作,听音乐的节奏感会转化成语言的节奏感,一边写一边晃动,感觉脑袋里的词汇源源不断地流出来,音乐节奏快的时候行文节奏也紧凑,语言仿佛音符在跳跃,这种体会应该很多作家都有。画家是不是也能够从文学作品里得到教益?我想应该肯定能。
(作者为作家,本文为冯智军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红高粱》 莫言 印象派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