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张福贵:文学教育实现文学生活
文学教育要为社会发展增加热度,也要为民族思想增加深度,如此才能丰富人类思想的容量,提升时代精神的质量

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张福贵(人物速写)蔡华伟绘
我不只一次地被问到,文学到底有什么用?其实,在这种问询之中,可能包含着两种悖反的文学价值观:一是把文学看得太轻,一是把文学看得太重。太轻太重都不是文学合适的角色,在人类文明发展和人性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只是不能缺少文学和文学教育。
作为一种职业身份,文学写作是一个历史极为悠久的行业;作为一门学科,文学却是近代之后才日渐形成的专业。大学的文学教育并不是以培养作家为目的,也不只是以培养语文教育和研究工作者为目的,而应该有陶冶人的情怀,涵养完美人性,使人更加充满想象力和表现力的目标。所以,文学教育其实是一种超越学科和行业的人文教育。
我从一个文学青年成长为一名大学文学教授,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波峰浪谷和中国大学文学教育的变革过程。吉林大学中文专业几乎是与共和国一同成长起来的,先由延安鲁艺等解放区院校的一批教员筹创,后有其他大学一批教授加入,两种不同的学术传承相得益彰,形成了稳重而不保守、开放而不激进的学术品格。杨振声的严谨、废名的灵动、汪馥泉的广博、公木的激情,构成了吉林大学文学教育的鲜明特色。他们以创作成名,以教育落脚,言传身教,从不同层面影响着一代代学子。自然的时差使我未能与诸多先生谋面,但浸润其中的我也感到了受五四新文化熏陶和战争烽火洗礼的那一代人的思想境界和人文情怀。文学教育要为社会发展增加热度,也要为民族思想增加深度,如此才能丰富人类思想的容量,提升时代精神的质量。
文学教育是培养激情和浪漫的最好方式。人如果没有了激情和浪漫会沉寂,社会没有了激情和浪漫就会失去色彩与活力。我曾经多次和刚入学的学生说,如果你到中文系渴望做一个作家,或者渴望像理工科那样具体掌握一门学问,那么可能就会失望,文学教育是在不学而学、无用之用之中。大学的文学教育会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的境界、情怀和气质。这才是大学文学教育最动人之处。
在文化生活不丰富、阅读对象缺少选择的时代,“文学青年”曾经是一种文明和才华的标志。而今天,文学青年已经消退了往日的光彩。文学被神化或者泛化都不是文学最真实的价值。我坚持认为大学的文学教育应该体现大学精神,培养目标定位要高,要培养民族的文化英才。大学的文学教育目的不是把文科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大众写手,而是要成为高雅文化的守护者和引领者。“接地气”是不忘初心,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关注现实,改造现实,而不是在市俗化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成为精明的功利主义者。
当下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教育在网络时代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网络不仅成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而且成为普遍的生存方式,极大地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特别是自媒体的勃兴使人人都有了表达的权利和空间,当人人都是写手的时候,传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教育便都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于是,“文学还有什么用?”“文学教育向何处去?”并非是一个无需探讨的命题。
我以为,无论世俗社会如何变幻,大学总要保留精神的洁净。大学教师不仅是一个时代最尖端的知识人,也是一个社会最前沿的思想者。大学的文学教育首先要强化学生使命意识,使文学教育成为一种完美人性的教育:锻炼人的表达能力,培养人的审美趣味,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文化品位。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教育不只是中文专业的课程,而是面向大学所有专业的通识教育,以涵养人性,提升全民文明素质。
毫无疑问,当下中国正处于一个“大时代”,大时代需要有能表征这个时代的高尚文化,而代表当代中国文化形象的不会是那种娱乐至死、本能放纵、玄幻穿越、宫闱权斗和一夜升天的流行文化产品,而是追求正义、直面现实,具有人文关怀敬畏之心的真文学。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绝不是一个昂扬向上的时代,一个缺少深刻思想和美好情感的人也不是一个完整的现代人。而在此中,大学与大学的文学教育应该承担起培育美好人性的责任,立足高远,发挥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为人类和未来服务。大学并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一种氛围提升年轻人的思想境界,改变人的精神气质。从这个意义来说,任何大学都应该是人文大学。然而,这种风尚及境界恰是目前大学文化建设中所缺乏的。一句话,大学要有“文化”,应该培养有教养、有担当、有品格、有个性、有终极人生关怀的精神追求者。这不是脱离甚而轻视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而是引领大众文化成为时代优秀文化和优美文学的先行者,实现“文学生活”。文学美善人生,予人以优雅和从容;涵养德性,让社会增加热度和深度。
作者简介:
张福贵,1955年生于吉林省敦化市,毕业于延边大学中文系。曾任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教授、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作品:《惯性的终结: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价值》《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比较研究》《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等。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张福贵 文学教育 文学生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