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从中国历代服饰看古代名画
中国自古便被称之为“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纵观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服装发展的历史,其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古典期:包扩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两宋,这个时期的服饰一直保持着风格的传承和缓慢的演化;第二个时期为服饰的变异期和突破期:包括元、明、清三朝,特别是清代,中华服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饰制度由于女真族的入关而遭到彻底改变;第三个时期是指满清灭亡民国建立至20世纪末的近现代服装:这个时期以剪去辨子、穿上中山装和改良后的旗袍等为时尚。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制度,新思想又一次带来了服饰的新变化。
由于时代的更迭,历代服饰的演化,在古代书画的鉴定当中,服饰便具有了指标性的意义,而掌握各个时代的服饰及少数民族服饰特点,对古代书画的鉴定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尽管我们在古代书画的鉴定中有笔墨、建筑、比较分析、纸绢凌裱、印章、著录等多种鉴定方法,笔者今天在此都暂且不叙,只从魏晋至元明清的服饰演变、画风流派同时结合传世名画做一番比较和分析:
一、 魏晋南北朝服饰的特点与绘画关系
魏晋南北朝,亦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封建割据加剧,战争连绵不断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动荡十分剧烈,使得包括衣冠服饰在内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魏晋至隋的360余年间,有大小30多个王朝兴亡交替。是古代中国的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依北周旧制,按照周礼,帝王着冕服,上绣十二章,常服是龙袍;侍臣着朝服戴漆纱笼冠,七品以上官员内着单衣衬出半圆硬领,曲领,着官服,头戴笼冠。官员平时带平巾帻,上作菱角翘,下作尖锥状;一般来讲,冠是尊者所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魏晋南北朝也是胡汉服饰交融的时期,民间男子服饰更为丰富,除了裤褶、裤裆外,还有汉代末年保留下来的袍、短上襦、短裤、衫等样式。女子发式也非常丰富,蝉鬓、灵蛇髻、飞天髻、盘核髻流行在贵妇、侍女中间,其中飞天髻一直延续到明代,服饰为上襦下裙。
下面我们就以顾恺之(款)的《洛神赋》进行分析:
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是画家取材于三国曹植的《洛神赋》文意所绘。下图中共九人,曹植头戴远游冠,身着远游服,朱衣宽袍大袖,半圆曲领,脚踏赤舄,后面文武百官皆头戴平巾帻,外罩漆纱笼冠,半圆曲领,宽袍大袖,脚穿黑履。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期的贵族男子服装型制特点!

下面我们再以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摹本)为例进行分析:

上图女子头梳高发髻,上插步摇首饰,髻后留出一绺头发,上襦下裙,与服饰飘带相呼应,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此服饰也是符合魏晋南北朝妇女服饰型制的。
二、 隋唐五代的服饰特点和绘画关系
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而建立隋朝。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可惜的是隋朝只统治了37年就结束了。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建立了大唐王朝,这是一个长命的王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是中华民族最繁荣的一个时代,让后人无限景仰。隋唐时期,崇尚儒学,儒、道、佛教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思想。隋唐两代的服饰亦争奇斗艳,独领风骚, 此风一直延续到五代!
隋代服饰也依北周旧制,男子衣着内衣袖小,外衣袖大,外衣只做披风式加于身上;妇女则着大袖服,并与衣裳加披风式小袖衣,隋代官员着平巾幅袍股,髭须上作菱角翘,下作尖锥式。官服大袖长且及漆,四方巾,圆领衫子,红鞓带。五代时在圆领上加以衬领。妇女着小袖长裙,若着大袖服时,与上衣加披风式小袖衣,垂带过膝,衣带上束至胸前,发式三叠平云,通常不着冠帽。
隋代服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流传至唐和五代。唐代帝王服饰依隋制,分大裘冕、衮冕、元冕、鷩冕等。《新唐书-舆服志》规定:群臣官服分朝服、公服、常服、弁服、武弁服等。头戴进贤冠、法冠、平巾帻等。普通人士着襕衫,平民着“褐”;文人高士着“衫”;侍臣着“半臂”,即除去长袖;百姓着“袄”,即不及地的袍。后妃着袆衣、鞠衣、钿钗檀衣、命妇着翟衣、钿钗礼衣;女官着礼衣、公服、半袖裙襦;百姓着衫、袄、裙。到了中唐时士子戴幞头,垂脚。团领内衬中单,各色人等服饰皆有改变。坠马髻与垂练髻是唐代有封诰的妇女喜爱的发髻,簪花高髻与双环望仙髻,是盛唐标志性的女性发髻。抛家髻、盘桓髻,一为贵妇喜爱,一为普通百姓劳作方便,成为唐代的主流女性发髻。
下面我们就以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进行分析:

在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卷中之隋炀帝杨坚,身着冕服,通天冠的冕板上前后各十二冕旒,两侧垂天河带。着章服,中单曲领,可见日、月章,腰系大带,下为蔽膝,下裳可见赤舄。佩玉具剑。侍臣头戴漆纱笼冠,着绛袍,中单曲领,足着玄履,附合隋制。
了解唐代普通男子的衣着特点,我们以孙位的《高逸图》为例进行分析:

从左至右,第一人戴晋式小冠,宽袍大袖;第二人菱角翘,身披鹤氅;两位侍从,都头梳双丫髻,穿齐膝衣,麻鞋。
我们再以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分析唐代仕女衣着特点:

命妇发式梳高髻,插步摇,披帛,长裙及地,着襦裙。无中单,袒胸,为唐代典型服饰。
三、 两宋服饰的特点与绘画关系
九六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创立了北宋,结束了五代混乱的局面。历代还没有赵氏江山坐的这么容易,可空里得来雾里散,到其子孙宋微宗赵佶,却将大好河山葬送大半,幸得高宗建立南宋,半壁江山才苟延残喘了150余年。重文抑武的两宋政权一直对全国没有进行真正的统一,但前后三百余年的两宋却是中国封建社会继汉唐之后的第三个繁荣时期。
关于北宋时幞头的变化,在《宋史。與服志》中记载:“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乘與或服折上焉?!逼涑跻蕴僦萁碜游?,纱为表,而涂以漆。此时期,官员以祭服、远游官服、朝服、公服、时服为主;士绅着衣、袍、襦、袄、褐、襕衫鹤氅等;普通百姓妇女,着“翚”、杉、袍、翟、鞠等服饰,妇女着裤,始于北宋;劳作者服饰的主要特点是衣不及膝,交领衣为主,条带束腰,椎髻露顶,脚下多着麻鞋或草鞋。此时出现了男子幞头巾子两条带上举,称为“折上巾”或“交脚幞头”。
两宋的绘画最显著的共性,就是高度写实,并且具有朴素意义的透视原理,这是之前历朝历代,以及元明清几朝所不具备的。据有案可稽的两宋画院画家就达二百三十余位。下面我们就具体绘画中的人物服饰进行分析:
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


上图官吏幞头隆起,未见角,团领公服,内衬中单。腰系革带,脚着布履。而下图中劳作百姓对领短衫齐膝,脚着草鞋,短裤不及足腕,软带系腰。各色人等,遍布其中,完全是北宋末年型制。
在赵佶的《听琴图》中:

赵佶交领内着交领衫,无中单,下穿裳,外披鹤氅及地,脚着玄履,侍臣幞头隆起展脚,革带下插,团领长袍内衬中单。
在刘松年款的《中兴四将图》中:

将士头裹四带巾,团领衫内衬中单,长靿靴,两旁卫士加抱肚、捍腰。
北宋时女子衣着小袖而瘦长,便服逐渐回复偏于狭长,再瘦小些,加上小袖对襟旋袄。在宋佚名画《瑶台步月图》中:

上面女子高冠背髻,长裙不及地,腰束软带,外披旋袄或窄袖长褙子。
对妇女儿童的绘画,宋代亦多有描述,在李嵩的这幅《市担婴戏图》页中:

妇女的“包髻巾”,留“鹁角儿”式的儿童,披发对襟或交领短小的小玩童,让人一下回到天真的童年时代。
四、 元代服饰特点与绘画关系
1276年,文化高度发达的南宋却被蒙古铁骑荡平,野蛮战胜了文明!1279年经崖山之战,南宋彻底灭亡。而可怜的国人被分为四等:一等为蒙古人;二等为色目人;三等为汉人;四等为南人。有学者认为:“南宋灭亡不是亡国,而是亡天下”。
蒙元建立后,以强大的武力,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统治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这是中国版图最大的一个王朝。这个时期的服饰蒙古人仍以传统的民族服装为主,汉族人仍沿用唐宋以来的服装型制,只是接受了很多蒙古服饰的特点。
元代蒙古人和契丹人一样,男子盛行髡发,戴瓦楞帽,着蒙古袍,质孙服、辨线袄、比肩和比甲。蒙古贵族除保持固有的衣冠外,还参照了汉族古代官服典章制度。如冕服、朝服、公服等。皇帝的衮冕用漆纱制成,冕冠的前后也各有十二旒,皇帝的衣料色彩鲜明,除了用华丽的纳石失面料制成外,还有用细毛织物,紫貂、银貂、白狐、玄狐等皮毛制成;官吏公服以长袍为主,以罗制成,大袖盘领,在衽;元代贵族妇女以长袍为主,皇后、贵妃袍服为长拖裾,需要侍女提裙摆才能行走,其他贵族妇女袍服特点是左衽、交领,袍身宽肥、袍长曳地。用大红织金袍者多,冬季喜穿貂皮袍,贵族与宫女多穿红色鞋,身份较高的妇女头戴“罟罟冠”。蒙古妇女喜留长发,云肩,穿软皮鞭、毡鞭等;据元代至治刻本《全相五种平话》插图记载:甲士、军官和侍卫等人士,基本上以少数民族服饰为主,与唐宋风格迥异;劳作人士椎髻或戴斗笠,短衣、披蓑衣或裹腿。
南薰殿旧藏元世祖忽必烈像(无款):

头戴暖帽,垂辩环,着一色式蒙古质孙服。
元世祖皇后弘吉刺?察必像:

头戴“罟罟冠”,帽带置于身前。身着质孙服,领口服装有花边图案。
在赵雍、赵麟的《人马图》卷中:


西域奚官着辫线襖子,戴斗笠帽;汉族奚官着团领长袍,戴元式幞头。
在刘贯道的《消夏图》卷中:

其汉人头裹重阳巾、着深衣,旁近两仕女头上包髻巾、上襦下裙。
在元张远的《潇湘八景图》中:

汉族渔夫戴斗笠,蓑衣。以上构图是符合元代服饰型制的。
五、 明代服饰的特点与绘画关系
一三六七年十二月,在经过东拼西杀,南征北战之后,蒙元政权灭亡。朱元璋在应天继位,国号明,一个新的封建王朝拉开序幕。朱明王朝建立后,立即颁布了“去胡服、去胡礼、去胡俗、去胡姓”的去胡令。规定“四方平定巾”,和“六合一统帽”为庶民制式,与元代钗帽不同,阔边而束红缨。
随着社会发展,巾帽制度变化,裹巾子盛行?;实鄞鹆使?,后妃戴金凤冠,皇帝着龙袍,后妃按品级着“蟒袍”,后妃的钗珮,也按品级来区分,与宋代后妃一样的“等肩冠”式样。明代皇帝章服不同于汉唐制式,为团领、团龙 ,十二章于前身,黄地缂丝衮龙袍?;实鄣慕鹆使谌》ㄋ未罢凵辖怼?,将本来下垂的两个带子折上?;屎蟮姆锕谏舷庵楸?,后垂点翠扇式翘叶数片,与宋代后冠“等肩冠” 样式符。 官员们戴乌纱帽,官服按级别用圆方补子,团领官袍,。文官“鹤”袍,腰束佩玉革带;武官穿罩甲。
官员夫人着大衫,大红、大袖、对襟,大礼时着霞帔,戴银翟。贵妇长比甲,上襦下裙,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用玉佩压住下裙避免飘起,或用围腰压住裙。民间贵妇常服为鬏髻、交领麒麟袄、下着马面裙;或着半臂对甲,下着襦裙。普通妇女上身着袄,肩上披云肩,下着罗裙,发式有云髻,头戴狄髻,冬季戴貂鼠帽,流行穿“比甲”。
在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卷中:

可以看出头戴四方平定冠巾,身着交领长衫的高士,领口“右衽”,旁边一高士,头上裹巾子,同样交领长衫。
在唐寅的《王蜀宫妓图》中:

女子头饰为向背髻,脸上“唐三白”,身着窄袖长褙子,上襦下裙。
在仇英的《人物故事图》册页中:

男主人公身着罩甲,扈从沿帽、红樱子笠子帽,钗帽沿大,皆属于明代特征。
在陈洪授的《吟梅图》中:

所绘明代妇女典型着装,发髻高顶双髻,无袄长裙。
在刘俊的《雪夜访普图》轴中:

主人公服饰幞头,团领长袍,三侍从头戴裹巾子,身着齐膝衣。通过以上服饰和绘画的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完全符合明制的。
六、 清代服饰的特点与绘画关系
1644年4月李自成山海关战败,吴三桂引清军进逼北京。1644年10月1日,清统治者福临在北京即位。下诏“定鼎燕京”,准备一统全国。满清问鼎中原以后,为了从内心彻底征服汉人,从根本上动摇汉族形象,为此颁发了“剃发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这是几千年来汉民族服饰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
帝王、后妃的装束,在入关前就以旗装为主。头戴旗帽,马蹄袖,袖子束口,带朝珠;文武官员头戴顶戴花翎,身着对襟朝服,胸前按明治分品级有补子,带朝珠;士绅们头戴帽子,分礼帽和便帽,身着马蹄袖箭衣,有些身穿马褂、马甲;妇女有满、汉之分,汉族妇女治袭明代着衫裙、百裥裙、裹脚;满族妇女着旗装,穿盆底鞋。
我们以现存的乾隆帝弘历和淑嘉皇贵妃像加以分析:


乾隆头戴朝冠,团领大襟袍、护肩、马蹄袖;后妃头戴朝冠、团领大襟袍、外着朝褂、坠綵帨、披领、领约等。
我们在金廷标、艾启蒙的《平定伊犁回部功臣像》中:

原定北将军一等诚勇公兵部尚书班弟头戴顶带花翎、暖帽、外着立领蓝马褂,内着紫色长袍,脚登朝靴。
在清宫收藏的《燕寝怡情图》中:

高髻、花钗、对襟外衣、水田衣、长裙、云肩等,这些都属于中上层妇女的服饰。
在冷枚的《春闺倦读图》轴中:

汉族少女头上如意发髻、长裙等服饰,手拿书卷,一幅思索状。
在任颐的《高邕小像图》轴中,我们看到一幅这样的图画:

一位书生,手握竹杆,头发半剃,衣冠两截,茫然的望着远方,这是清末一个被征服民族的真实写照。
以上绘画,亦是完全符合清代服饰特点的。
站在王剪当年平灭六国时的这一片黄土地上,耳边飘过苍凉而又高亢的秦腔!当我翻阅《中国古代史》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大漠尘烟!当我翻阅《古代服饰鉴定》和《中国服饰史》时候,我又仿佛看到了中国服饰干年演化的腥风血雨!我又仿佛看到历代不屈的艺术家们在奋笔疾书!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干年劫难还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是由于我们的民族每每在危难之时都会有头可断、血可流,只有气节不可丟的仁人志士们勇敢的站出来,才造就了这个民族五千年的辉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通过一些历史知识和历代服饰及一些历代名画的分析,让人不仅感慨万千!
随叹云:
中华文化五千年,透过服饰看变迁;
秦汉魏晋说古朴,隋唐二宋至峰巅。
元明两代相否定,满清入关衣头连。
丹青妙手写正史,留得书画千古传!
2017年1月18日与西安龙首塬上
参考书目:
1、 《清艺汇中国书画鉴藏研究班》讲义。
2、 《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3、 王鸣著《中国服装史》
4、 《中国绘画全集》
5、 《中国好丹青大师长卷》
编辑:赵彦
关键词:中国 历代服饰 古代名画 洛神赋 历代帝王图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