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盘点国外的伪中国菜:湖南人没见过“左宗棠鸡”
BBC盘点国外“伪中国菜”:湖南人没见过“左宗棠鸡”
英媒称,今天,人们饮食的多样性要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即便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你也能在街道两边发现印度餐馆、日本寿司店或者中餐外卖餐馆。在大一点的城市,特色非洲面包、韩国石锅拌饭、约旦茄泥酱、四川麻婆豆腐、墨西哥辣椒酱、意大利面、越南米粉等各国风味的美食应有尽有。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月17日报道,然而,你心目中的那些外国菜往往却是在离你不远的地方最新发明出来的,在它号称的原产国,这些美食往往并不存在。
报道称,在美国和很多其他国家,“左宗棠鸡”是一道最受欢迎的中国菜。从旧金山到奥马哈、从内布拉斯加到伦敦的各地中餐馆里都有这道酥脆炸鸡块勾上糖芡汁做成的所谓“中国传统美食”。但是英国厨师扶霞在这道菜号称的起源地——中国湖南却发现,根本没人听说过“左宗棠鸡”。实际上,中国任何地方都没听说过这道菜,而且它的味道和正宗湖南菜也毫无相似之处。
左宗棠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这位中国将领生于中国湖南省,曾经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叛乱。但据史书记载,左宗棠将军一直到去世也没对炸鸡产生过任何特殊兴趣。扶霞写道,这道中国菜的发明人——湖南籍厨师彭长贵才是把左宗棠将军的名字和炸鸡块绑在一起的始作俑者。
彭长贵是一位著名厨师,1949年他在台湾自创了这道菜,但最初它的味道中所含的酸味要多于甜味,纽约餐馆经营者在台北品尝到彭长贵发明的“左宗棠鸡”后,就把这道菜带到了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道菜的味道不断演变,最终形成了和最初的味道截然不同的偏甜、粘稠口味,从而迎合比湖南人更喜甜不喜酸的美国消费者的胃口。2014年的纪录片《寻找左宗棠》探寻了这道菜的起源,并且把目前流行版本的“左宗棠鸡”的照片展示给了时年96岁的彭长贵。他看了照片,嘴里嘟囔着说:“简直瞎胡闹。”
另一道变种的美味中国菜——炒面三明治也有同样的故事。这道菜是用两片面包中间夹着浇上深色酱汁的炒面做成的,自20世纪中叶开始,位于波士顿以南的马萨诸塞州的中餐馆就开始流行这道能提供足够热量的廉价午餐菜式。
在美国很多地区还流行炒杂碎——人们认为这道菜起源于向美国输出大量移民的中国粤西地区。但和很多其他在西方流行的中国菜一样,在“左宗棠鸡”的所谓故国,根本没有它的踪影。
在世界其他地方,炒杂碎用豆芽、肉丝和种类无穷无尽的各种蔬菜为原料爆炒,然后浇上浓厚的芡汁做成,它甚至成了什锦烹调法的代名词。美国炒杂碎则由通心粉、牛肉末和各色蔬菜做成,新英格兰地区有很多教堂把它当做晚餐。
报道称,饿汉们的创意并不仅限于中国菜。人们普遍以为,用金黄色咖喱汁和鸡肉块炖煮而成的咖喱鸡块是一道印度菜,但实际上它是根据英国人口味而发明的英国菜,就连好吃的披萨饼也和当初19世纪意大利人刚刚移民美国时期完全不同,那时的披萨只是用于充饥的面包饼。在之后的岁月里,它逐渐演化成一种面饼酥脆、用各类蔬果肉类覆盖其上,然后撒上易融奶酪烤制而成的食品,并且成为意大利美食的象征。但是,这种披萨饼和意大利本国的披萨饼已大相径庭。学术界甚至用“披萨效应”一词来描述这一现象:当一件事物离开了它的原产地后,发生了彻头彻尾的变化并且成为该地文化的重要部分,当回到原产地时反而让当地人困惑不已。
美食竞赛没有输家。一道菜会根据当地人的口味变成截然不同的新菜式,甚至会成为经典美食。如果去中国,不妨去外国餐厅看看“西方版本”的“炒杂碎”是什么样子?
编辑:梁霄
关键词:国外 伪中国菜 湖南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