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联合早报:德国引领欧洲中道政治 捍卫欧洲一体化
中新网2月14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4日刊文称,德国联邦大会选出中间偏左的社会民主党籍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出任联邦总统,显示德国选民大体上还是对民粹主义的激情保持理性距离。在因为极端势力坐大而日益纷乱的时局里,中道政治的关键作用越来越显著。
文章摘编如下:
德国联邦大会在2月12日以1239张有效选票当中的931票,选出中间偏左的社会民主党籍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出任联邦总统。尽管西方舆论认为,施泰因迈尔的胜出,意味着中间偏右的总理默克尔,可能在9月24日的联邦国会选举时,面临连任的重大挑战,但新总统所代表的主流政治共识,却显示德国选民大体上还是对民粹主义的激情保持理性距离。
施泰因迈尔在选举后的演说中,把德国形容为“希望之锚”。在世界民众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不确定性、大规模移民等问题心生恐惧,因而容易受到民粹政客排外主张的蛊惑之际,他期待德国发挥榜样作用,让世人在恐惧面前看到勇气,看到国家进步的可能。
61岁的施泰因迈尔曾在默克尔的联合政府中担任外长、副总理,坚决拥护欧盟。在前任总统高克去年6月以年事已高为由,拒绝连任后,默克尔联合政府的三党一度为总统继任人选僵持不下,最后她以对外发出“稳定的信号”为由妥协。
默克尔政府因为基于人道立场,大开国门迎接百万计的中东北非难民,一方面得到西方舆论的赞许,另一方面却为德国极右民族主义势力找到攻击体制的口实。
德国媒体报道,去年共发生了140多起主流政党从政者,遭极右翼人士骚扰甚至攻击的案例。同时,右翼民族主义政党德国另类选择党正乘势崛起,至今已经在16个联邦州议会的10个拥有议席,且准备进军联邦国会。
作为欧盟最大的成员国,德国国内政治的风向势必决定欧盟的未来。因此,施泰因迈尔虽然当选没有实权的总统,却仍然具有高度的指标性意义。
在从政期间,施泰因迈尔曾多次抨击德国右翼民粹势力在操弄民众的恐惧心理,他的当选尽管并非通过全民选举,民调却显示高达59%的民众相信他能当个好总统,只有19%不相信。
换句话说,与英美选民对体制失望而做出颠覆性的政治选择相比,德国中间选民仍然对既有体制充满信心。
2016年英国脱欧、意大利修宪公投因民粹政党五星运动的反对而失败,让处于民族主义情绪四面楚歌中的欧盟,显得岌岌可危。今年欧盟三个成员国的大选——荷兰3月15日的全国大选、法国4月23日的首轮总统选举、德国9月24日的联邦议会选举——因此动见观瞻。
这三国的右翼民粹政党都主张退出欧盟和禁止外来移民特别是穆斯林,只要任何一国的右翼政党获胜,欧盟将注定瓦解,欧元也难以生存。如果这个情况出现,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将远远超过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
所幸的是,至今的迹象表明,民族主义情绪虽然在欧盟区内有汹涌澎湃之势,却还不足以撼动体制,特别是经历了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刺激后,欧盟区民众似乎意识到挑战的严重性。
就算代表法国极右派的勒庞能在首轮选举中过关,中间选民很可能会在第二轮总统选举时阻止她当选。荷兰的主要政党也纷纷表态,不会同反穆斯林的极右派自由党组织联合政府。
一叶知秋,施泰因迈尔高票当选德国总统,象征了欧盟区主要成员国拒绝排外的民粹主义,捍卫欧洲一体化和开放性的政治意志。经历了因民族主义引爆两次大战的欧洲,并没有全然忘记惨痛的历史教训。
在因为极端势力坐大而日益纷乱的时局里,中道政治的关键作用越来越显著。美国选民已经初尝偏离中道政治的苦果,虽然既有体系一手导致又无法解决的贫富悬殊问题,让极端势力的颠覆性主张具有强大吸引力,事实证明,通过破坏体制而舍弃内部改革的路径,后果可能更不堪。施泰因迈尔所代表的改良力量,因此需要快马加鞭,真正为民众带来改变的希望。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德国 欧洲中道政治 欧洲一体化



雄安“绿色拆除”10小时夷平8000平米建筑
尼日利亚村庄遭袭事件死亡人数上升至73人
亚美尼亚议会选举反对党领导人帕希尼扬为新总理
第71届戛纳电影节开幕
匈牙利新一届国会成立
马来西亚大选即将举行
强降雨来袭 广东多地暴雨预警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10周年慰问演出在四川举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