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让唐诗宋词唤醒民族文化记忆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决赛中,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凭借着丰富的诗词储备、从容的心态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第二季诗词大会的冠军。其优雅大方的谈吐也使无数人“圈粉”,被网友盛赞“腹有诗书气自华”,其中还不乏有“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别人的孩子”类似的言论。(2月9日中国新闻网)
钦佩赞赏之余,笔者在一片为武亦姝叫好的声音中却有着如下担忧:事实上,很多人一直忽视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钟灵毓秀的中华大地上,人人随手拈来几首诗词应是常态,而不能是仅凭益智节目以填补知识“空白”。
现如今,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令人担忧,我们似乎只是将习得的诗词知识用在了应试中,不仅是古典诗词,许多学生甚至没有了解过《四书》《五经》等。课程数量的限制也使得学生很少有时间去认真揣摩其中的韵味,而有的大学中甚至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作为武亦姝母校的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做过粗略统计:一个年级中,真正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只占30%。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以古典诗词为代表,诗词一直承载着陶冶情操和人伦教化的作用。无论是屈原“九死未悔”的忧国忧民,李白的“应是天仙狂醉”的豪迈,还是元稹“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思念……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对于文化血脉的延续、精神家园的建立至关重要。
除了个人培养爱好和兴趣,笔者认为转变“应试思维”必不可少。比如某期《中国诗词大会》中一道题“谢公”指谁?正确答案“谢灵运”在高中课本注释是可以找到的。然而课堂上,几乎没有老师会专门为学生讲述李白和谢灵运的渊源?!翱际裁淳徒淌裁础笔抢鲜Φ乃嘉?而“古诗文教育见效太慢,对考试无益”则是家长的想法。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传承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作为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复兴,少了骚客文人的风流雅兴,这历史就算再悠久也会少了点情趣。
在拥有海量诗篇的国度,就让唐诗宋词唤醒我们的民族文化记忆吧。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诗词 民族文化 唐诗宋词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