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李伯谦:考古学家这样炼成

2009年11月19日,李伯谦(左)与他的学生在河南新郑唐户考古驻地。




1979年,李伯谦在山西侯马工作站整理调查资料。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壹/
1937年春天,在河南郑州东赵村,一个男孩儿呱呱坠地。因为这是李家的长孙,所以给他取名为李伯谦。
李伯谦6岁时,被送到村中小学读书。家中长辈对这个长孙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能够学医,照顾家人。青少年时代的李伯谦勤奋好学,历史和地理成绩都很出色,几乎每次都考满分。他尤其爱好文学,喜欢读鲁迅、郭沫若、茅盾的书。所以,当李伯谦报考北京大学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文系,并且梦想着将来也能当一名作家。然而事与愿违,中文系没有录取,他因为历史成绩突出而进入历史系。
1956年夏天,19岁的李伯谦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粗布衣服,只身来到北京西北郊的燕园。此时他的冬衣还没有着落,靠着从学校申请来的一件棉大衣,李伯谦度过了他在北京大学的第一个冬天。
北京大学历史系包括中国史、世界史、考古三个专业,第一年不分专业,所有学生在一起上基础课。当时,张政烺、齐思和、邓广铭、商鸿逵、田余庆等先生相继授课,令他眼界大开。随着第一学年的结束,面临选择专业时,李伯谦犯了难。恰在此时,教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吕遵谔先生前来动员。他对大家说,学历史就要搞考古,考古多好啊,游山玩水。这句“游山玩水”颇具吸引力,于是,李伯谦选择了考古专业。当时的他没有想到,考古将成为他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这年暑假,李伯谦回到老家东赵村,他在村南的土坎上拣了几块陶片,还写了一篇小文,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考古调查。
1958年暑假,吕遵谔先生带领李伯谦和同学们到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实习。这是他入校两年来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田野考古,所以既兴奋又激动。而在发掘期间,郭沫若、斐文中、贾兰坡等专家到工地上看望大家,更激发了他对考古的热情。这次短暂的田野实习,让李伯谦对考古有了真切的认识。
1961年秋,李伯谦毕业了。苏秉琦先生认为他品学兼优,就把他留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任教。当时,商周考古方向的教员只有邹衡一人,所以,苏秉琦建议李伯谦,以商周考古为主攻方向??擅坏仍谛T袄锇捕傧吕?,李伯谦就打起行囊,与邹衡、俞伟超、高明等几位老师一起,带领考古专业1958级学生,到北京昌平雪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连续几年的野外发掘和整理,不仅锻炼了李伯谦的田野考古能力,也使他在短时间内就熟悉了夏商周考古。
“文革”开始后,所有学术活动都被叫停,李伯谦被安排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其苦闷可想而知。如今回过头看,还要感谢这段经历,正是因为接触了哲学,李伯谦的逻辑思维才如此缜密,这也体现在他的文章和谈话中。
1971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准备于次年招收工农兵学员,于是把李伯谦调回历史系。李伯谦回到本专业的第一件事,就是协助他的老师邹衡编写《商周考古》讲义,负责序言和商文化部分。1972年,《商周考古》铅印本发到入学新生的手里,这本书至今仍被国内各高校沿用和借鉴。
除教学外,李伯谦也迎来了田野考古的春天。1972—1982年,他带领学生,先后发掘了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江西清江筑卫城新石器时代遗址、江西樟树吴城商代遗址、青海乐都柳湾史前遗址、甘肃永登连城史前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山西曲沃县的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湖北孝感新石器和商周遗存,并且在安徽六安、霍邱、寿县一带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
/贰/
考古这行苦不苦,从事田野发掘和调查的人最有发言权。1963年,李伯谦带学生到河南偃师二里头实习。发掘告一段落,李伯谦带领学生到周边去搞调查。河南的冬天黑得早,眼看天色已晚,他们来到附近的景阳岗村,请村长给安排个住处。村长打量着眼前这几个人,没好气地说:“太晚了,上谁家去?你们就住到放牲口草料的库房里?!蓖腔瓜胙肭蟠宄じ才诺嚼舷缂?,李老师痛快地说:“不麻烦了,村长,带我们去库房吧?!闭庖灰?,师生们和衣钻进草料垛,伴着干草的气味和牲口粪便的臭气进入梦乡。
1980年春,为了安排学生到山西曲沃县的曲村实习,李伯谦带领宋建等人到当地去调查、选址。忙活了一上午,中午他们去当地的公社食堂找吃的,特别说明,粮票和钱都有。副社长一听是搞考古的,不愿意接待,把他们推给生产队。老队长直言不讳地说:“你们又不是水利局的,人家会帮我们打井;也不是县里的领导,我们不能不接待。考古队的对我们有啥好处!”老队长把他们打发到老丁家,丁家老太太去世,刚办过丧事。李伯谦等人在老丁家吃了几个剩下的开花馒头,算是一顿午饭。李伯谦又提出晚上住宿的问题。老队长说:“就住老丁家,他家老太太没了,地方宽绰?!钡碧焱砩?,大伙儿睡在西房的大炕上,宽敞倒是宽敞,可是在刚刚去世的老太太睡觉的地方休息,四个人心里直犯嘀咕。最后他们干脆不睡,坐在炕上打了一宿扑克,天一亮,又起身去田野调查了。
1980年,北大师生在山西曲沃县实习。大墓太深,又没有机器,李伯谦只好将麻绳捆在身上,在大墓里吊进吊出。有一次李伯谦被吊出墓道时,不小心扭伤了腰。他忍着腰伤,坚持蹲在墓坑里发掘。一个多月后考古实习结束,李伯谦回到北京就医,被诊断为腰关节错位,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从此落下腰疼的病根儿。
1993年在曲村发掘晋侯大墓时,李伯谦担任领队。当时天寒地冻,摆在眼前的困难是墓坑太深,随葬品太多。为抢时间,李伯谦和同学们在几米深的墓坑里盘起火炉,一是为了烘地,化开冻土,方便挖掘;二是为了取暖。于是,3000年前的晋候大墓升起了人间烟火,那炉火伴随李伯谦和他的学生们度过了又一个冬天。
李伯谦说,回想田野考古,一次次地发掘,一次次地充满新鲜感,那是与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历史对话,与先人进行灵魂沟通,还可以修正文献记载中的错误,实证中国悠久的文明史,对考古人来说,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叁/
经过连续多年的野外发掘,李伯谦迸发出旺盛的创作力,他连续完成了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对夏商周三代考古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
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密切关注中原地区夏商周考古学文化的同时,李伯谦开始系统地研究周边地区青铜时代遗存,以期对中国青铜文化形成鸟瞰。1998年,李伯谦把上述研究以《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为题出版,这标志着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的确立。
从1992年开始,李伯谦主持了晋侯墓地的发掘,清理了从西周早期到两周之际的9组19座晋侯及晋侯夫人墓。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最完整的西周诸侯墓地。作为发掘领队,李伯谦针对晋侯墓地发表一系列文章,厘清了该墓地的墓葬序列、墓主考定以及埋葬制度等关键问题,为确定西周列王的年代提供了确凿的考古学依据。
1996年5月,“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来自历史、考古、天文、测年、古文献等多个学科超过200位专家学者,联合开展夏商周三代的年代学研究,李学勤、席泽宗、仇士华和李伯谦等四人为首席科学家。作为负责考古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的五年多里,李伯谦不但要统一课题规划,还要统筹各遗址的考古发掘,积极协调各课题组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以来,先后组织对17个遗址进行发掘,新的考古发掘填补了夏商周文化谱系中的缺环?!跋纳讨芏洗こ獭辈扇∪宋纳缁峥蒲в胱匀豢蒲嘟岷?、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方法,学者们根据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建立起夏商周考古分期标尺。夏商周年代学的研究,有助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揭示5000年文明的发展脉络,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完整的中华文明编年史。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核心成果《夏商周年表》公布后,李伯谦又把研究转向更早年代的考古。2011年,他主持起草了《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几点设想》,送呈当时的有关领导人,建议国家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随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获批为“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李伯谦是主持人之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实施,促使李伯谦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和特征进行深入探索。这一时期他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文明探源与三代考古论集》这部书。在书中,李伯谦提出了文明形成的四个要素和十个标准,以及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三个阶段。
李伯谦十分注重理论方法研究。1988年,他发表《论文化因素分析方法》一文,系统阐述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并指出,它是从考古学研究过渡到历史学研究的桥梁。如今,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已经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014年,李伯谦出版《感悟考古》一书。在长达数万字的“导言”里,李伯谦对考古学研究中的十七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既是他对个人学术生涯的一次回顾,更是对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全面反思。此书一经出版,就被一些高校的考古专业列为本科生必读书目。
/肆/
当年踏入北大校门的英俊少年,如今已白发苍苍,桃李满天下。李伯谦亲自带出的博士生、硕士生有上百人,经他授课的考古系学生有上千人。从事考古50多年来,作为曾经的系主任,他对北京大学考古系(今考古文博学院)学科建设的贡献有目共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蹦暌?0岁的李伯谦,仍然活跃在考古战线上。2016年5月21日,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郑州召开,作为中方考古人的唯一代表,李伯谦在开幕式上做了精彩发言。
2016年10月,讲述李伯谦考古生涯的书《读写生命大地——致20世纪知名科学家李伯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不仅描述了李伯谦对考古事业的热爱,也讲述了他对自己老师的敬爱、对同班同学的友爱、对学生弟子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有100幅珍贵照片,不但有郭沫若、石璋如、贾兰坡、苏秉琦、张政烺、安志敏、吕遵谔、邹衡、徐苹芳、俞伟超、宿白、高明、严文明等老一辈考古学家,还有许多中青年学者的英姿;不但有张光直、饶宗颐、许倬云等大师的身影,还有饭岛武次、罗泰、韦陀等国际知名考古学家??梢运?,这些照片记录了几代考古人的风采。
李伯谦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考古。从最初只是为了游山玩水,到真正认识考古,热爱考古,并且将其视为毕生的事业,他以自己的实践诠释了什么叫作考古人生。
考古是一个寂寞的行业,事实上,寂寞的行业又何止考古这一家?在当今社会,面对繁华和喧嚣,面对浮躁和急功近利,我们怎样才能不忘初心,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执着于自己的科研事业?老一辈考古工作者早已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017年是李伯谦先生八十华诞,衷心祝愿我们可亲可敬的李老师,为考古事业健康工作,享受考古带给他的越来越多的快乐!
郑彤,编审,1998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夏商周考古专业硕士毕业,1998年—2013年在文物出版社《文物》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2013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历史与考古出版中心从事编辑工作。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读写生命大地》一书。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李伯谦 考古学家 考古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