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人工智能推荐的药 你敢张嘴就吃?
去年,我读到过一则新闻,中国医生和意大利医生将在2017年携手合作全球第一例“换头”手术(首位接受手术者是31岁的俄罗斯电脑工程师斯皮里多诺夫,他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缩,手术操刀者是意大利神经外科医生卡纳韦罗),其描述令人有毛骨悚然之感。
但一细想,这也证明了现代医学的巨大进步。
是的,手术刀已经能深入人体内的大多数器官,人类的寿命前所未有地延长,科学的进步不断地突破我们想象的禁区。
但医疗这个产业,问题又显而易见。现代医学在接诊效率上仍然是落后、低效率的代名词。医馆改叫了医院,古老的望闻问切变成了现代医术中的X光、验血,各种检查。可是该排的队还得排,该花的时间一点没省。一个医生再能干,他一次只能看一个人的病,一天能接待的患者是有限的,十几个号就能让医生忙上一天。
所以,医院总是人满为患,中国是这样,国外也这样。很多国家实行严格的预约诊疗制度,结果服务质量上去了,漫长的预约等待却让患者失去了耐心。社会迫切需要一种低成本、高效率;低门槛、高精度的诊疗办法。
前两天,我受邀参加了开放医疗与健康联盟(OMAHA)第二届会员大会。会上,我谈到了人工智能和医疗的关系。
按照我们老祖宗的说法,人类医疗的终极目的是“治未病”。所谓“治未病”,是指能够发现疾病征兆,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写道:“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提出:“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p>
医学目标这样定,不是东方独有。上世纪80年代,在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倡议下,75位诺奖得主共同发布了《巴黎宣言》,他们认为:“好的医生不是把病治好,而是让人不生病?!币布粗挝床?。
中国古代以能“治未病”为神医,例如扁鹊,话说蔡桓公讳疾忌医,扁鹊三次提醒他“疾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蔡桓公都声称自己没病,等到“疾在骨髓”,已告无治。
扁鹊能见微知著,自然是朋友圈里的贵客,可绝望的病人常有,扁鹊不常有。
扁鹊的医术,其实无法和今天的医学昌明相比。受囿于医学水平的发展,长期以来,“治未病”只是人类可遇不可求的梦想。
但今天,随着人工智能和基因技术的进步,人类“治未病”有了新的可能。
在大数据方面,传感器可以收集人体的各种数据,例如体温、血压、心跳等等,并且可以实时分析监测,发现疾病的征兆,实现有效地预防。
2013年,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宣布切除了乳腺,原因是她的BRCA1基因突变检测呈阳性,有87%的概率患乳腺癌。切除乳腺就是一种预防,患病的概率降至5%以下。
这是典型的治未病,通过基因分析破解人体密码,让高危基因无处遁形。
人工智能可以“治未病”,那对已经发生的病呢?
当下最火的人工智能,当属阿尔法狗升级版Master。谷歌开发它们的重要一步,就是让它们学习了海量的棋谱,包括围棋高手对决产生的人类棋谱和人工智能之间下棋产生的新棋谱。
在阅棋无数的人工智能眼中,人类下棋的路数,就是小九九了。
阿尔法狗、Master通过学习棋谱成为了围棋高手,如果人工智能学习的是病历,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在我看来,病历和棋谱有相似之处:棋谱记录了对弈双方(无论是人类或人工智能)智力对抗的过程,而治疗,也是一种对抗,病历记录了医生和疾病的对抗过程。
当然,在围棋领域,人工智能的目标是战胜所有人类,而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未必需要战胜所有疾病,它只需表现得比医生更好,即使和医生一样好,也有巨大的价值。
读过海量棋谱的阿尔法狗,最终能够预测人类落子,从而战胜人类棋手;那读过大量病历的人工智能,能不能也棋高一着、对症下药、战胜和人类对弈的病魔呢?
再换个角度看,人类有大约几千种常见的疾病,以及几万种常见的药品。而人工智能的使命就是要在这几千种病和几万种药之间进行有效的匹配。
有效匹配,正是人工智能的强项。例如拥有1500万名司机和近3亿用户的滴滴打车,可以在上亿的对象中实现有效的、快速的匹配,其匹配的依据是两方各自的时间、地点、状态和路线等,其计算量非常庞大,但这正是计算机的优势。不妨设想,一旦掌握了大量的患者数据和诊疗方案数据,人工智能也可能在病和药之间实现有效的匹配,通过算法实现对症下药。
人类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IBM开发的超级计算机“沃森”,通过学习癌症治疗病例,记住超300份医学杂志、200余种教科书及1500多万页资料的关键信息,为癌症患者提供精准诊疗。最近传来消息,“沃森”已经分别在浙江省中医院、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落地,辅助中国的医生坐诊。
所以,我认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未来将极大地简化当前繁琐的看病流程,解放医生,也解放病人。不认为医生会完全消失,但其职业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未来的医院,将成为病人、医生、算法三者共生、互相协作的场所。
今天,人工智能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在网上买东西,很多人会欣然接受算法的推荐,买一本书、买一件衣服、看一部电影。但是,当人工智能给我们生病的人类开出一个处方时,人类敢张嘴吃下去吗?
这关系到生命和健康。
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可以放心地吃下去,这将成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里程碑,这个里程碑,也是人类发展进化的一个里程碑,意义重大、无限。
编辑:梁霄
关键词:人工 智能





多彩迎新春
埃及展出从英国追回失窃浮雕文物
世行行长金墉将提前卸任
脱欧与时间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穆罕默德五世辞职
白宫与民主党磋商未果 美政府“停摆”继续
2019个雪人亮相冰城
合肥:红红火火庆元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