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悦读 悦读
古人在春节前都怎样“买买买”?
春节即将来临,我们不妨穿越历史长河,看一看古人是怎样定义春节的,又是怎样“忙年”的呢?

清 丁观鹏 《太平春市图》局部,表现了当时置办年货的场景
就快到春节了,不管是商场还是购物网站,又双叒叕掀起了一轮新的“买买买”。虽说我们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不必非得等到过年才能买点好的,但是采办“年货”作为春节前的必备过程,仍然影响着现在的我们。
对于春节的起源,现在多数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其源自商朝,是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的腊祭活动。春节的本意是立春之节,既是年末又是岁首,因为立春之后一年起始。如果从年末、从腊祭开始算,岁首就叫做元日、立春、上元。把年末度过去,以除夕为中心,叫做“过年”;以元日和立春节气为核心的迎春活动,叫做“春节”。
今天把立春、元日合起来叫做春节,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时段里做的事情统称为过年。以立春为一年的岁首,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因为在汉代以前,究竟是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还是以十二月为一年的开始,还是以十一月为一年的开始,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办法,到汉武帝以后才完全确定下来,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时间计算方法。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始用了《太初历》,把元旦作为岁首,第一天就称为元旦,又称元辰、元日、元朔,有不同的称呼,有的叫三元,是一年、一月、一日的开始。历朝历代在元日和冬至这两个大节日都要放假。
春节节日的主题习俗追根溯源基本上是先秦时形成的,但是例如春节初一至初十的节俗基本是在以后不同的历史阶段里陆续出现的。据汉代《东方朔传·岁时节》中提到:“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主所生之物盛,阴则灾?!币簿褪撬?,过年过到初十这个习俗可能形成于汉代,南北朝以后又增加了初九、初十两天所谓“九菜、十果”的节俗。

清代画家姚文瀚《岁朝欢庆图》,描绘了新春团圆的热闹场面
1912年和1930年国民政府先后颁行废除旧历(即农历)和“禁过旧年”的政令,但旧历新年前后,民众大多都割舍不下旧习俗,仍然保持着年节。加之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事节气等都以旧历来计算。因此,不但没有把旧历新年禁住,而且还招来了国内许多反对的声音。后来政府没办法,又废除了这个规定,还是任老百姓(行情603883,买入)过农历年,之后就演变成了先过“元旦”新年,后过“春节”旧年,新年在前,旧年在后。
在古人们的心中,一年到头就盼着这个春节,忙了一整年,也就这几天可以停下来歇歇,享受家庭的温暖,所以这几天的东西就一定要备齐了。
在北方一直有这么一首儿歌:闺女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紧忙就到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见面发财全都有。在这个儿歌中,就描述了春节前要备的那些年货。
在唐宋以后,赶集与赶会成了民间贸易的主要形式,清代有的地方志解释说:“集也者,聚也,聚东西南北人于一方,以所有易所无,犹市也,故曰市集?!币簿褪茄《ㄒ桓鋈兆?,到一个地点买卖东西。
赶集有一定的日期,也就是集期,有一月一集、半月一集、十二日一集、十日一集、三、五日一集和“间日而集”的定期集市等等,而这到了春节前,那就是一年一度的“赶年集”。这一天比以往任何的集都要热闹,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前后,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里,这一个集就会赶上三四天都还有人。
一般会把春节的筹备阶段称作“忙年”,打扫完卫生后,还要准备各种吃食。习俗从除夕到正月里,一般是不大动烟火的,基本上是吃年前准备好的食物,表示生活富足,连年有余。除此之外,还要购买红纸、神马(灶神所驭之马)、香烛、点心、糖果、皇历、灶王爷、玩具等,还要给小孩儿买新衣、鞭炮等等等等。
宋代《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中就记载了汴京人民办年货的场景:“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卖干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
过了腊八,人们争先到香烛铺订购祭天用的“香斗”和“子午香”,敬神用的“大双包”、“小双包”,祭祖用的藏香、檀香和芸香。继而购买除夕夜祭祀所用的“蜜供”、五色干果、门神、年画、桃符、蜡烛、金银纸及其他各种器用。
每年一入腊月,街头巷尾年货堆集如山。同时,卖年画、剪纸的小贩也在大街小巷出现?!肚寮温肌纷偶窃亓怂罩堇霸碌慕质校骸澳暌挂岳?,市肆置南北杂货,备居民岁晚人事之需,俗称‘六十日头店’。熟食铺、豚蹄鸡鸭,较?;趼蛴屑?,纸马香烛铺预印路头财马、纸糊元宝缎匹、多浇巨蜡、束名香。街坊吟卖篝镫镫草、挂锭灶牌灶帘,及箪瓢箕帚竹筐、磁器缶器、鲜鱼果蔬诸品不绝。锻磨磨刀杀鸡诸色之人,亦应时而出,喧于城市。酒肆药铺,各以酒糟、苍术、辟瘟丹之属,馈于主顾家,总谓之‘年市’”。

清 丁观鹏 《太平春市图》局部,表现了当时置办年货的场景
像这样热热闹闹的办年货场景,在文献中的记载还有很多。例如清朝《京都风俗志》里记载,“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星罗棋布,如桌几笔墨。人丛作书,则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炫目,则卖画幅者。以及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买麻秸、栢枝、米面、菜蔬,果品、酒肉,鸡鱼,凡食用之物,置办一新,以预过年…”
除常规的食物、祭祀用品等,一些书香大户里还会买些高雅的东西,在清朝沈太俟的《春明采风志》中就记载, “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鞬毛、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谓之忙年。”
要想知道这古代办年货有多火,乾隆爷来告诉你!这乾隆皇帝在春节的时候,对民间的集市也是非常喜好的,但是他又不能真的出去微服私访啊,所以就会把集市搬到圆明园里去。在清代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中,为我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清宫里的年货大街。
《竹叶亭杂记》细述了当时店铺情况,有古玩店、估衣铺、茶坊、饭馆等,一切宫外日常生活应用之物,应有尽有。其中记述道:
圆明园福海之东有同乐园,每岁赐诸臣观剧于此。高庙时,每新岁园中设有买卖街,凡古玩估衣以及茶馆饭肆,一切动用诸物悉备,外间所有者无不有之,虽至携小筐卖瓜子者亦备焉。
依上述内容看来,有些可能根本没有铺面,只是沿街设摊或在街上流动叫卖,甚至提篮卖瓜子的小贩都有,可谓五花八门,热闹喧腾,估计跟今天的商业中心也是不相上下。在这里,太监充任店员,各种货物由崇文门监督在外城各店肆中采办进来,造册记价,卖出去的货物,照值还价给原店主;未卖掉的存货,则物归原主。春节开园,皇帝下谕,准满汉各大臣进园游戏。这里的购物者多为皇亲国戚,买卖街中人来人往,生意热闹,有时甚至竞相抢购。
这集市虽说设在宫内给皇帝玩玩,但是也基本照搬民间大街上的场景,因此也可从其中窥见当时办年货有多热闹。

清代《乾隆岁朝行乐图》,表现了宫廷里过春节的情景
对于豪门大户或者说皇宫来说,年货除了买,基本上都是进贡。而且皇宫里或者说有钱人家要买的年货,肯定都要专门产出某物的地方来进贡或者采办,像布匹、干散杂货,节庆专用品有时还会通过水陆驿道运到皇宫。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写道:
临年已近,黑山村乌庄头来了,他送上来的禀贴和帐目中,就有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三十只,野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特别鲟鳇鱼二百个,野鸡野猫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孝敬哥儿玩意儿:活鹿两对,白兔四对,黑兔四对。
这么多山珍野味,平常人家恐怕是买不起。但是不管家里富?;故瞧肚?,都要在过年这几天吃点好的,弄点新的,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辞旧迎新”所代表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快过年了,去买点年货吧!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古人 春节前 买买买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