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古玩行高价买假缘何屡见不鲜
2016年2月29日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收藏家花了1300万元买了一堆假古玩,而且还欠了一屁股债,这个事情在网络上也传得沸沸扬扬。其实在业内看来,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比1300万元买假古玩多得多的事情,在古玩业界里并不是新鲜事。

上世纪90年代曾有个古玉藏家,他自己有四个企业,每年有几千万的收入,自从爱上古玉就像吃了蜜蜂屎似的,居然在地摊上和谎称刨坟掘墓的贩子手里买了几十件红山文化玉器,了解市场的都知道,历来从来没有这么卖古玩的,也没有这么收藏古玩的。他每年都要花上2000万元,实际上这些假红山玉,连工带料的成本只有1000多元。当他返回市场出手的时候,走遍了市场没有一个商家出钱买,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买假藏假的事实。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此人的任何收藏信息。
还有一位艺术家,一到古玩市场,便被卖假古玩的商贩盯上了,这些商人都知道他有钱而不懂真假,这时商贩们表面上又是夸耀又是假装崇拜尊重,把这个艺术家捧手心里舒服的不得了。然后告诉他这些都是挖出来的,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卖了很多假铜器、玉器和瓷器,仅用了两年就被骗了几千万。最终明白自己上当受骗了,至2016年前后此人彻底在市场上消失了。
另一个藏者是做边贸生意的,1998年前后他拿着一大包古玩,来到店里,说自己有国宝,于是让他拿出来看看,其中有一幅齐白石的虾和徐悲鸿的马,除此之外还有宋代均窑洗,大明宣德年制青花罐,宋定窑碗等等。据他自述,他是对照一本国内国际的拍卖录里面的各种古玩样子买的,两幅画和瓷器与这本书对照的样子基本上是一样的,本来的目的是想把这些古玩,以低于拍卖成交的价格卖掉。当他拿出两幅画经审视后发现,这两幅都是木版水印的,在市场上只值几十元,再看那些瓷器也都是人们所说的地摊货。当时实话实说地告诉他全是假的,这么多也只值几百元。但据他说花了800多万元买的,告诉他是假的,开始是不相信的。由于说服不了他,最后只能建议他到潘家园卖卖试试就全明白了。
类似这种花几百万、几千万,收藏假古玩的事情,在古玩业界还有很多真实的故事。其实这些藏者这么轻易的上当受骗主要有以下几条原因:
1。他们在各自的行业奋斗中获得了成功,这些成功主要来源于他们的自信。但是古玩收藏依靠的是知识和眼力,而不是单纯地出于自信,他们上当受骗就是因为太过于自信。
2。自从古玩走向市场的几百年来,为了经济利益便出现了古玩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这是业界最复杂的,也是最难于破解的事情。也是为什么不懂古玩的人绝不敢涉入的重要原因。但一些藏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识别真假古玩的难度。就连干一辈子古玩的商家行家,都会打眼上当,更不要说不经历长期买卖的收藏家了。
3。重要的是一些收藏爱好者认为,在市场上买古玩与买背心裤衩一样,一说是真的,一讲故事就信,一喜欢而且觉得和国宝一样就掏钱买,可是根本不知道买古玩与买其他商品是不一样的,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进入市场,怎么收买古玩。更不知道行业有规矩,有专业常识和技巧。古玩的买卖交易实际上是知识和眼力的竞争和较量。绝不像所想像得那么简单容易。
4。有些藏者只是看了些书,然后就按照照片资料里的结构、造型、颜色、题材到市场上去买古玩,真不知道是谁传授给他们这么幼稚买古玩的方法,孰不知历史上就从来没有这么买古玩的。
5。被一些假行家洗脑,于是把假古玩当成真古玩,把收藏爱好者往沟里带,往坑里推。使太多的人赔了钱上了当。除此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原因,总之很多人把古玩收藏看得太简单了。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古玩艺术品价格认定专家)
编辑:陈佳
关键词:古玩行 高价买假 缘何屡见不鲜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