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辽宁首次公开确认数据造假:损了谁?又肥了谁?
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上,省长陈求发首次公开确认。2011年到2014年,存在数据造假。
陈求发 辽宁省省长:
辽宁省所辖市、县财政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且呈现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手段多样等特点。
解说:
中央巡视组指出来过,国家审计署查出来过,辽宁省数据造假,并非首次曝光。
陈求发:
财政数据造假问题,不但影响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还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
解说:
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注水的经济数据,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
解说:
《新闻1+1》今日关注:数据造假,损了谁?又肥了谁?
主持人 董倩:
晚上好,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造假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实在太熟悉了,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存在这样的造假行为。你比如说食品造假、药品造假、生活用品造假,甚至身份造假。
那么我们看,这些造假的主体往往要么是企业,要么是个人,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比较陌生的一件事情,就是由省长站出来承认政府部门作假。怎么回事?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
陈求发:
辽宁省所辖市、县财政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且呈现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手段多样等特点,虚增金额和比例从2011年至2014年呈逐年上升趋势。
主持人:
这段影像记载的是前年辽宁省的省长,在辽宁省开两会的时候说的一番话,这番话一出舆论可就炸了锅,我们去看一下。
解说:
省长陈求发代表辽宁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
陈求发:
现在我代表省政府,向大会做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解说:
1月17日上午,“辽宁两会”在辽宁人民会堂开幕。一项重要环节,是省长陈求发做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省长的一段表述,让冰天雪地的辽宁,瞬间炸开了锅。
陈求发:
辽宁省所辖市、县财政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且呈现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手段多样等特点 虚增金额和比例从2011年至2014年呈逐年上升趋势。
解说:
此话一出,不少敏感的媒体立刻抢发消息。
(播报)
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报出了重磅消息。
2011年到2014年,辽宁省所辖市县财政普遍存在数据造价行为。
(网友评论)
辽宁,我喜欢你的坦诚!
确实,承认了是一个好的开端。错了就要认,认了就要改。
作为辽宁鞍山人,我五味杂陈,但我不觉得辽宁的问题只是辽宁本地的。
解说:
陈求发省长在报告中直言不讳地说:2016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没有完成预期目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过去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思路一度背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背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含有水分。
陈求发:
财政数据造假问题,不但影响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还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
解说:
今天,这个新闻仍然引起媒体的广泛热议。
《中国青年报》说:辽宁的例子证明,坦承GDP统计所存在的问题,天并不会塌下来。因此,理当有更多地方敢于晒家丑、揭盖子,提升对官员数据造假的追责力度。
《中国纪检监察报》的评论则说:党员领导干部想让主政的地区发展快一点,数据“好看”一点,可以理解。但不能光顾着好看就“乔装”打扮。相反,实事求是的素面才是真正的颜值担当。
陈求发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表述,更是引起了当地人大代表的讨论。
赵金波 辽宁省人大代表:
坚持实事求是,一定要真抓实干,摒弃速度情结,确保经济增长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
李洁 辽宁省人大代表:
困难虽然很大,问题虽然很多,但只要我们沉得住气,俯得下身,扎扎实实地干,一定能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解说:
此外,不少媒体看到经济数据注水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因为这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投射出地方的政治生态。
《法制日报》评论称:吹牛上税不仅让辽宁付出了惨痛代价,而且更恶化了地方政治生态,形成了错误导向。官场风气“脱实向虚”,既带坏了干部队伍,更直接损害了政府公信。
主持人:
我们再一起来看一下,一位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怎么说的这个问题。陈省长说,在辽宁省所辖市、县财政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普遍存在且呈现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手段多样等特点。而且说这样的时间,是从2011年至2014年呈逐年上升趋势。
说这番话的背景是这样的,我们注意到就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尤其是近两年辽宁的经济增长的局面非常的惨淡,甚至被这个媒体称作为负班长,因为它这个经济增速在全国排倒数第一。这种局面下,省长说出了这么一番话。而且请大家注意,他特意指出了一个时间段,从2011年2014年呈现出一种年上升的趋势。
那么由于有的一个时间段作为一个时间定语,那么这个问题,就显现出来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就上升成为了一个政治问题。那接下去我们就连线这个北京大学的法学院王锡锌教授。
王教授首先请教您一个法律的问题,如果由省长站出来承认,那么以前政府有过造假行为的话,那么这个时候要不要承担一些法律的责任?
王锡锌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当然要承担法律责任,这个如果你直接同法律上来看,我们国家《统计法》有专门这样的立法。这个法律里面你比如说,有直接的具体的条文,像37条就讲了,对直接造假的官员,那么他要承担直接的责任,就是有处分。另外对一些领导,虽然没有直接造假,但是对这个数据造假失察也要承担这种失察责任。所以责任规定很清楚。
另外呢,这个法律45条写的更有意思:如果因为数据造假而获得的荣誉称号获得了这个奖励,获得了官职的晋升,那么还要撤销这些荣誉,撤销他晋升的官职,所以这个责任我觉得写的很清楚,接下来我们可能有必要去看看这个责任到底会不会兑现。
主持人:
王教授您看,这是2017年的两会,然后说到以前的问题。那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辽宁的经济增长显示出这样的一个疲软的情况下,要坦诚出一个,过去造假的问题。
王锡锌:
我觉得一个最主要的就是可能过去这个数据造假,其实虽然是空头支票,但是空头支票开出去了,慢慢的可能就要买单的。你比如说过去报的这个数据都太高了,那么现在经济你完全跟过去比的话,你这个数据达不到,你现在比过去就要落后,所以你就出现了负增长。负增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过去报的数字水分泡沫太多了,所以这方面是背不住了,另外一方面呢,其实我觉得领导当然也是考虑到一个民生的问题。所以两方面的考虑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既有魄力,也有领导脱虚向实,真正的要脚踏实地,这方面的考虑。
主持人
我们说呢,说假话,说瞎话骗人,他一定要有一个目的,他一定要得到好处。但是我们看,在省长的讲话里面他说的这么一番话,他说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不断影响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式作出的判断和决策,还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转移支付的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那么从这个角度看,说谎骗人是对自己大大的不利的,但既然说这个不利为什么还有这样的人,明明知道有不好的结果,很糟糕的结果还去骗人。
王锡锌:
他这个不利,其实一个是对上不利,上面无法判断真实情况,另外对下不利,老百姓民生改善没有钱了,这个就是你数字大的话,转移支付就少了,甚至有时候还要多交税。但是为什么官员还要做呢?可能对官自己有利,因为数据造假了,数据漂亮了,官员有的就上去了,因为GDP数字跟官员的晋升,一直是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性的。所以我觉得这些可能造假的官员,他虽然意识到对上不利,对下不利,但是很多时候就是考虑了对自己有利。
主持人:
好,谢谢王教授,这就是典型的损公肥私。那么刚才我们反复强调的一个时间段,就是2011年2014年,那么数据造假的情况比较突出。那么我们不妨追究一下,在这三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解说:
对于首次公开承认经济数据造假的问题,省长陈求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认真地挤压水分”,并将辽宁2016年包括GDP在内的多项指标未能完成目标的原因,归咎于此。而事实上,辽宁省经济数据造假问题,早在2014年就被中央巡视组发现。
中央第十一巡视组向辽宁省反馈巡视情况时就明确指出:“辽宁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随后,辽宁省启动整改。
时隔两年后,当中央巡视组“回头看”看向辽宁时,发现上一轮巡视指出的数据造假问题,仍未整改到位。随后再度指出“一个时期辽宁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
在中央巡视组的整改情况通报中,有这样一句表述:“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辽宁的政治生态已遭到严重破坏,有些问题积弊较深,彻底扭转仍需时日”。
“不客气地说,在经济数据上,前一任挖了一个巨大的坑。这是辽宁一位地级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对数据造假问题的看法。
结合此前辽宁省“一把手”落马一事,这位地方官员所指应该不难理解。那位落马“一把手”的任职时间,与辽宁在2011年至2014年间的GDP注水时间高度重合。
为此,今天出版的中国青年报指出:“值得追问的是,若无原负责人落马,该省GDP注水的风气是否能够止???没有中央巡视组的巡视,类似问题能否被发现?这或多或少证明,GDP注水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投射出地方的政治生态?!?/p>
解说:
陈宝龙,辽宁同格律师事务所律师。他有在基层政府和司法机关工作多年的经验,转行当律师后也代理过一些行政诉讼,对统计造假有着切身体会。他认为,受统计造假危害最深的当是普通老百姓。
陈宝龙:
因为整个的统计数据直接关系到,这个地区老百姓的住房、教育、医疗等。统计这个数字是虚假的,实际老百姓并没有得到这个东西,并没有那么多的实惠。
解说:
俗话说,吹牛不上税。但在财政收入数据上吹牛,却是需要实实在在地上税的。为此,数据造假也让辽宁一些地市付出了惨痛代价。
陈宝龙:
原来我接触的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他所在那个区,上一年的税收成不万,他的税收就万不成上级下达的GDP增长任务,就得头一年跟下一年的,先把个税先预缴,这样的话这个企业就预缴了几百万。
解说:
2010年出版的半月谈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揭秘地方统计造假乱象: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文章,其中就披露了辽宁省当时的数据造假倾向,文章提到:“辽宁某地一名县委书记道出了其中的潜规则:上级下多少指标就能完成多少指标,并且下什么指标都绝对能完成?!?/p>
陈宝龙:
我曾经接触一位已经退休的,在一个希望区的统计局当过局长的人,这个人比较正直,胆子小,他说我当统计局局长,区长让我改数字,我就不改,结果我就被调离了。
主持人:
2014年中央巡视组到辽宁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辽宁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去造假的问题。两年之后,2016年中央巡视组回头看再度指出了这个问题:一个时期,辽宁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的问题。
那么对两年这个问题存在中央巡视组自己也有判断,他们说,我们自己也清醒地看到,由于辽宁的政治生态已遭到严重破坏,有些问题积弊较深,彻底扭转扔需时日。
好了,我们继续连线王教授。那么王教授我们看,两年的时间,这个问题2014年发现的问题,2016年仍然存在,那么这个没有去改,在您看来是不能,还是不为?
王锡锌:
我觉得这个改动,其实就像中央巡视组自己所判断的那样,他需要花一定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辽宁这个情况来看,中央巡视组发现的情况包括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讲话情况,他强调了一点,就这个造假它是系统性的、普遍性的也就是它面太广了,所以如果要改的话牵扯到方方面面,所以这个一个是需要时间,应该说呢也不完全是不愿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呢,可能就是如果真的要改,那么就涉及到很多责任到底怎么落实,涉及到这个已经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这个数据造假带来的后果怎么去协调。所以呢,也有一个犹豫,不愿的问题。所以我的判断既存在一些客观上面的难处,也有主观上的一些犹豫和拖延。
主持人:
王教授,就是中央巡视组自己也认识到说这是一个政治生态发生了问题。您怎么看在当年,政治生态发生了什么样的问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王锡锌:
政治生态,从一般的情况来说,一个就是官员这个体制的生态,如果说大家都造假,造假又跟这个官员的晋升、考核绑在一起,那么这时候就对官场的生态会产生影响,也就是所谓的“数字出官,官出数字”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另外一个呢,政治生态影响涉及到的就是企业民众,因为要造假的话,许多企业也会被绑到这个造假的这个车上去。他就要各种各样都数据也得去配合他们,所以市场也会发生变化。
另外一个就是老百姓的信心,大家可能数据那么漂亮,但是老百姓感觉到日子没有那么好啊。所以你看官场、市场和民间的这个舆论场大家都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政治生态。
主持人:
好,谢谢王教授。刚才我们分析的是辽宁的一些数据作假的一些事情。但是要知道,数字作假不仅仅发生在辽宁,不妨再回头总结一下,看看还有哪些其他的情况。
解说:
早在2010年,《半月谈》记者在东北采访时,就听到了民间流传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是: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横批:数字出官,官出数字。
不巧的是,辽宁省省长陈求发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正因为“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所以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
而辽宁某地一名县委书记早些时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现在有些地方,把“乌纱帽”和数字挂钩,不完成高指标就要“摘官帽”,就要“一票否决”,不造假能行吗?
石磊 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GDP锦标赛是近几年的一个顽症,针对这个顽症,国家从上到下已经采取了种种措施,比如干部绩效考核中,淡化GDP的权重。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GDP本身是一个导向型的指标。
解说:
数据造假,辽宁并不是孤例。几年前,国家统计局希望改善统计数据,启用了企业联网直报系统,为的就是能绕开地方政府。
陈琰:
这里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心,这块大屏幕上显示的就是70万家企业及时报送的统计原始数据,随着这套系统实时接收、审核和共享统计原始数据,确保了数据得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解说:
这套系统,让过去需要经过4次审核,才能到达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直接从企业送达国家统计局。
许剑毅 国家统计局数据管理中心主任:
现在所有的企业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它能够登陆互联网就能够向国家的数据库报送数据。对于提高统计工作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是一个巨大促进。
解说:
而事实上,有的时候,连国家统计局都不能幸免。
2016年1月底,中央第八巡视组在向国家统计局反馈巡视情况时,就曾指出:有的领导干部以“数”谋私。
(播报)
懒政问题突出;有的领导干部以“数”谋私,搞权力寻租。
解说:
那么,如何改变“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循环?
去年10月,中央深改组第28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
(播报)
会议指出,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根本出路在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要遵循统计工作规律,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健全政绩考核机制,健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健全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强化监督问责,依纪依法惩处弄虚作假,确保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职权不受侵犯,确保各类重大统计数据造假案件得到及时有效查处,确保统计资料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主持人:
操控数据,应该说这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任务,这是所有参与者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完全的这样一个目标。但是我们看来这么多年,这个目标一直在被完成着,为什么?接下去我们继续连线王教授。
王先生您看,就是“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就这8个字,存在的时间不短了。那为什么这么多年它能够始终存在。
王锡锌:
我觉得这个,根本说还是从我们现在的这个政府层级管理的这样一个体制有关。因为过去GDP我们可以说明的强调比较多,最近这几年,明的强调GDP好像有所减弱。但实际上,上级对下级的各种考核,你总得有一种考核的标准,因此还是得回到数字去,这其实是一个路径依赖。那么我觉得这种管理技术,还有层次考核的体制如果不能发生革新的话,那么这个“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看来还是会存在。
主持人:
那王教授您觉得为什么有些官员他能够操控这个数字,是不是跟数字不透明,不对外公布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王锡锌:
对,这个数据有几本账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许多地方可能三本账,一本对上面,一本是公开的,还有一本可能自己掌握,所以数据不公开就会导致各种数据造假肆无忌惮。
另外一个呢,统计数据的这个调查,数据的获得不够独立。其实整个统计过程中,独立性这个是最关键的,任何人不能干涉,领导不能要求他们来造数据,我们法律都写了,但是实际中这种独立性也是很难保证的。
主持人:
好,非常感谢王教授,我们看病的时候都知道,没有医生会要求你说你要化着妆来,一定要求病人是素颜去,你的脸色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因为这样医生才能够诊断和判断出,你到底问题何在。
那么一个人看病如此,一个省的经济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能化妆更不能整容,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所以我们看,辽宁公布出了自己的数据造假,天没有塌下来,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怎么能够让更多的地方不再造假。
好,感谢您收看今天的节目,再见。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辽宁 数据造假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