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庄子的表达焦虑
庄子对人生与人心的思考,可谓古今独步,尤其对观念的表达与接受,有着无与伦比的深刻反省。首先,庄子对人类既有语言的表达功能,产生了极大怀疑,认为语言对于表达思想无能为力。其次,庄子对一般受众的接受能力与接受习性颇为不满,“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致使“至言不出”而“俗言胜”的可悲局面。再者,庄子思想体系本身强烈的立异性,尤其是思想结构之自立而又自破无所粘滞的流动性,更加增添了表达与接受的艰难。因此,如何有效地传达思想,何种言说方式有利于接受,就成为庄子从事表达之前必须自觉思考,或者在表达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克服的先在问题。
一
表达与接受之间的知解困境,老子被褐怀玉的苦恼及解人难遇的孤独,实为庄子导夫先路。老子曰: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帛书老子》四十)
吾言易知也,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夫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帛书老子》七十二)
应该说,老子不见知于人的苦恼与孤独,只是隐约模糊的心理感受,或曰稍纵即逝的经验意识,并没有从理论层面究其原因。而庄子除了对语言功能的理论反省之外,对于一般受众的接受习性与接受心理,有着深刻的观察与反省,其结论却是“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首先,世人恶听“高言”而好闻“卑论”,此“天下”所以为“沉浊”的表征之一?!缎煳薰怼菲煳薰硪蚺碳何浜钪拢词瞧淅?。
徐无鬼游说魏武侯“黜耆欲,掔(捥)好恶”,武侯仰头看天,不为搭理。于是徐无鬼改变话题,以狗马之事入说,谓“上质之狗”与“天下马”,望之皆呆若木鸡,然使“上质之狗”捕猎,则无如其捷者;使“天下马”驰骋,则“超轶绝尘”,亦无如其疾者。于是武侯开怀大笑。女商不解其故,谓自己百计千方以说其君,“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之则以《金板》《六弢》”,却从未见君主如此兴奋。徐无鬼以远离家乡与亲人的“越之流人”及离群索居的“逃虚空者”为喻,说魏武侯所以开怀大笑,在于“去人滋久,思人滋深”,所谓“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侧”。
不过,魏武侯所以开怀而笑,徐无鬼不免会错了原因。其实,徐无鬼变“高言”而为“卑论”,以魏武侯所喜好之狗马之事为说,这在厌闻高言大论的魏武侯听来,当然格外入耳,如久离桑梓者见其乡人,如久逃虚空者闻人足音,于是喜不自胜。正如乃父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礼记·乐记》)。古乐雍容肃穆,听者亦须玄端冠冕,高拱而坐;其内容其形式,易疲听者之神。而郑卫之音则桑间濮上,男欢女爱;俗艳之曲,闻者易动其心。徐无鬼欲说魏武侯而先以狗马之事,无异于桑间濮上俚俗之音,声色犬马之君,尤其乐闻。而女商所谓“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之则以《金板》《六弢》”,乃引经据典,高言大论,“庄语”也,宜乎武侯充耳不闻。
世人恶听“高言”好闻“卑论”,其结果当然是“至言不出”而“俗言胜”。故《天地》曰: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黄荂,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譬之旅行,三人有一人大愚大惑,并不影响正确路线的选择与准时到达目的地,愚惑者少而明白者多。倘若三人有两人大愚大惑,则可能走弯路甚至误入歧途终不能到达目的地,愚惑者众而明白者寡,正确路线不能执行。至于天下人皆惑,虽独一人清醒,则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其目的。天下之人皆愚暗“沉浊”,所好者不过“折杨黄荂(花)”之类“下里巴人”鄙俚俗艳之科,纵有高言至理,终不能夺其所好。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魏武侯听至言高论而不乐,闻“俗言”狗马之事即“大悦”,亦“折杨黄荂,则嗑然而笑”之类也。
二
其次,世人乐信传闻之“广言”而尤重耆艾之“陈说”,此天下之所以为“沉浊”的表征之二。
《天下》篇曰:“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痹蛩健柏囱浴薄爸匮浴薄霸⒀浴痹普?,乃因天下“沉浊”而起?!短煜隆匪褂?,乃撮《寓言》首节大旨而成,王夫之《庄子解·寓言》解题曰:“此篇与《天下篇》乃全书之序例?!苯酥犹┤衔?,就整篇而言,以《寓言》“作全书序例观,未免失之”。
为正确理解“寓言”与“重言”之意,兹依王、钟二氏之读,录其文如次: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
非吾之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
其所以“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郭象注:“己虽信,而怀常疑者犹不受,寄之彼人则信之,人之听有斯累也?!薄端滴摹方狻靶拧弊帧按尤搜浴被嵋?,即人之所言则为信,足证庄子于一般受众之接受心理,揣摩尤其深辟。
然而,世人之“听”,“寄之彼人”,不仅见信于人,且尤易于传播,所谓“以寓言为广”是也?!肮恪弊钟辛揭澹阂唬阍兑?;二,广大也。意即“寄于他人之言”,既便于广为传播,亦可收语增事增之效。若夫秦末陈胜、吴广之事,足见其托言于人,尤可广为见信者也。陈胜、吴广之欲聚众反秦,既置“大楚兴,陈胜王”于鱼腹之中,又使人夜间狐鸣而呼,故“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其流传广远,踵事增华之效,于斯可见?!锻馕铩匪健伴欧硭抵?,皆惊而相告也”者,亦是“以寓言为广”之理也。
三
“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所谓党同伐异者,亦为世俗受众之常情。但人心虽好党同伐异,“各怙其私而不相信从”,却又自信于“耆艾年先”之“陈人”。即使其人马齿徒长,毫无“经纬本末”,流俗之人,却以其老迈便许其德高,妄为尊信。成玄英曰:“直是陈久之人,故重之耳。世俗无识,一至于斯!”是尊信“耆艾年先”之“陈人”,此又受众心理之一大恶俗也。故曰:“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p>
近人钟泰《庄子发微》曰:“‘已言’者,止息争议之谓。亦惟其能止息争议,所以得为重言也?!敝邮现倒痰保裰ⅰ蹲氛吣硕嘤形次?。不过,依庄文原意,所谓“重言”当是以“耆艾年先”之言为“已言”之“重镇”,而不问其言之“是”与“非”也。故《天下》篇曰:“以重言为真?!薄端滴摹罚骸罢妫扇吮湫味翘煲??!笔恰罢妗痹谏瞎畔让裥哪恐心送押醴菜字罡呔辰纾铀月叛院酢罢嫒恕闭?,即用其义。而经传训“真”为“诚”为“实”者,乃后起之引申义,与“真人”之“真”义域有隔。则天下“沉浊”,人情愚暗,乃以“耆艾年先”甚或“无经纬本末”之“陈人”之“言”为“重”为“真”,而置之于无可怀疑不容是非之极端尊崇地位。
当然,尊崇“耆艾年先”之“陈说”,乃唯古是尊之积习之必然延伸?!度思涫馈菲栈赜醒栽唬?/p>
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讁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
利用古人之言以教训斥责其人,其人虽难堪亦不便发作,何也?人皆以古训为尊。自周代殷命,周公旦、召公奭辈历经革故鼎新的王室勋臣,便以“无遗寿耇,曰其稽我古人之德”(《尚书·召诰》)、“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尚书·康诰》)之类的训辞,谆谆教导新朝的嗣王与晚辈。经过两周数百年的世代相传,“寿耇”唯尊,“耆艾”是信,浸假而为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定式。暨乎周末,风衰俗变,人心不古,“寿耇”唯成老奸巨猾,已无可尊之实,而“耆艾”不啻枯木朽株,亦无可信之资。然而流俗概以尊之信之,是周末文胜之弊而风俗之衰也。而庄子则有以悟之,因流俗尊信耆艾之弊而以“重言”夺人之口,“镇”其视听。故曰“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
四
世人乐信传闻之“广言”,乃接受心理之盲目从众;而尤重耆艾之“陈说”,则为接受行为之唯古是尊。无论盲目从众,抑或唯古是尊,皆“人听”之“累”,故曰:“非吾罪也,人之罪也?!?/p>
有鉴于此,庄子乃大量使用闻诡惊听之寓言,以迁就受众接受习性之浅俗,此所以成就庄子“寓言十九”而“重言十七”之言说方略也。
汉唐旧说“寓言”有二解,用字亦有不同。司马贞《史记索隐》曰:“立主客,使之相对语,故云‘偶言’。又音寓,寓,寄也。故《别录》云‘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故《庄子》有《寓言篇》’?!本荽?,则《索隐》本《史记》原文作“偶言”。张守节《史记正义》曰“寓音遇”,“寓,寄也”,是《正义》本原文与《索隐》本不同,司马贞当本于刘向《别录》。但“寓”“偶”皆从“禺”得声,义可相通?!妒芳恰た崂袅写贰靶倥廖既讼筵ざ肌保韭碚辍端饕吩疲骸芭既?,《汉书》作‘寓人象’。案寓即偶也,谓刻木偶类人形也。一云寄人形于木也。”今本《汉书·酷吏传》作“偶人”,颜师古注:“以木为人,象都之形也。偶,对也?!笔恰霸⒀浴奔础芭佳浴保嗉础岸匝浴?,刘向“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之说,最为周洽,亦与《寓言》篇“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义不相悖。
《庄子》“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之“寓言”,有两种方式:一是随意编排人物,使之主客相对,往来问难,借以推明庄子本人观点;二是杜撰历史故事,矫托古人声口,借以叙述庄子本人思想,这类“寓言”则与“重言”相叠合。
就前者而言,庄子所设“主”“客”之名,往往带有或明显或隐晦的比喻或象征意义。如《齐物论》之“啮缺”与“王倪”,即是其例?!澳鋈薄闭撸媸欠嵌σ?;“王倪”者,齐是非而同万物也?!蚌娜底印庇搿俺の嘧印保涿喔饔邢笳?。“鹊”者,飞鸟也;“梧”者,树木也?!端滴摹吩疲骸蚌?,鹰隼之视也。”又云:“,左右视也?!倍斡癫迷?,凡《诗》《礼记》,“或言瞿,或言瞿瞿,盖皆之假借,虽各依文立义,而为惊遽之状则一”。是“瞿”乃左右顾视,引申之有惊遽疑惑、彷徨无依之意。故“瞿鹊子”问“长梧子”以“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云云而后曰:“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徘徊瞻顾,难于取舍,故求证于“长梧子”,其名其人,符契如此。而“长梧”者,高大繁茂之梧桐,众鸟皆可依托其身。故“长梧子”既批评孔子之智不足以明“圣人”之真境界,亦指责“瞿鹊子”乃“见卵而求时夜”,亦未知“圣人”之真性情?!蚌娜底印闭庵蛔笥夜耸泳嵋苫笾瘢沼谝浴俺の嘧印闭飧叽蠓泵嗤┪苌碇?。此庄子“寓言”所立之“主”“客”,其名其义相符印之又一例也。
沿着这个路径继续发展,庄子“寓言”的“主”“客”之名,往往转化为相对的哲学概念。如《知北游》之“知”与“无为谓”,《则阳》之“少知”与“大公调”、《盗跖》之“无足”与“知和”等,皆为相互对立的哲学概念。至于其他如“太清”“无穷”“无为”“无始”(均见《知北游》)等“主”“客”之名,皆为庄子学派特有之哲学概念。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寓名例》曰:“《庄》《列》之书多寓名,读者以为悠谬之谈,不可为典要;不知古立言者自有此体也,虽《论语》亦有之,长沮、桀溺是也。夫二子者问津且不告,岂复以姓名通于吾徒哉?特以下文各有问答,故为假设之名以别之:曰‘沮’,曰‘溺’,惜其沉沦而不返也。桀之言‘傑然’也,‘长’与‘桀’,指目其状也。以为二人之真姓名,则泥矣?!逼洹逗ケ侍浮芬嘣唬骸啊蹲贰读小分槎嘣⒚?,玄冥参寥之伦,哀骀它、叔山无趾之俦,触目皆是。疑于以文为戏矣。嗣后文人沿袭斯体不废,翰林子墨,斗赋家之瑰辞;元微镜机,踵楚客之故调,夫固有所仿矣。”是《庄子》寓言人名有所寓意,俞氏已发之矣。至于杜撰历史故事,矫托古人声口,则为“重言”,亦为设主客问答之“寓言”,则毋庸赘述矣。
“大声不入于里耳”,“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庄子对世俗受众的观察与反省,对后世影响深远。佛陀向俗家宣扬教义,采取“俗讲”或“变文”形式,正得庄子之启示。至于文章家大量引经据典及名人名言,实为庄子“重言”之故伎而已。
(作者系南昌大学国学院教授)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庄子 表达焦虑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