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王维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误判
在文学史中,王维生平思想的分期,被简单化地用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前期与后期,进而又有前期乐观浪漫而作激愤诗边塞诗、后期热情全为禅吞噬而作山水诗等说法云云。其实,只要稍稍静下心来细读王维作品,就会发现这是不准确的。王维前期就积极入世吗?王维21岁被贬济州,直至35岁知遇贤相,十四五年间近乎销声匿迹,多赋闲隐居,这显然不可用“积极”来解释。王维在张九龄罢相后就消极一蹶不振了吗?这更是误判。然而,学界则多有这样的认定。
开元二十五年(737)夏,张九龄贬荆州。王维寄诗张相云:“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寄荆州张丞相》)诗中确有意欲退隐的消极情绪。这可能就是界定王维在张九龄罢相后一蹶不振的依据吧。但是,诗中有此想法,不等于现实中就真是如此。根据历史记载,张九龄罢相后,王维曾三次受命出使,这可以作为判定王维在张九龄罢相后没有一蹶不振的重要史料。
王维的第一次出使,是在张九龄被贬荆州后不久。张九龄夏天被贬,王维是年秋出使西北。关于王维此次出使的时间,学界基本上没有异议。清人赵殿成《右丞年谱》曰:“开元二十五年丁丑,(王维)为监察御史,在河西节度幕中?!闭徘寤锻跷昶住泛统绿瘛锻跷昶住罚既峡烧飧鏊捣?。而在王维出使的缘由上,则多认为是由于张九龄罢相,王维政治上受排挤、受牵连,或者为避难。张九龄外放,王维在诗中表现出隐退的意思,这是实情,但也不是非去边地才是避难也才可避难的。劳军历来都是朝廷重臣或者皇帝亲信的工作,王维出使西北劳军,显然不能误读为加害性质的“支出”或“左迁”,反倒可以理解为朝廷的一种信任与重用。王维出使时期的诗写得意气风发,气势超迈,正是对这种信任的回报。
王维的第二次出使,是在开元二十八年(740),他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知南选。殿中侍御史官阶不高,但职权不小,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及京畿纠劾。唐政府的“南选”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朝廷派员知南选,也是件很慎重的事情。王维能够去铨选,是其积极有为的胜出。王维“知南选”,估计行程约为一百天,虽然没有多少存诗可以细读,但从其行踪看,作为“钦差大臣”的诗人,完全沉浸于精神愉悦中,而有《汉江临眺》可以为证。
王维第三次是出使榆林、新秦两郡。天宝六年(747),王维迁为库部员外郎,从门下省转兵部,主管武库等事。关于此行,史焉不详,王维自己也没有什么诗以纪行,似是一次考察性质的问边。
王维的三次出使,皆发生在张九龄罢相之后,亦即其人生与思想的“后期”,这说明张九龄罢相后,王维非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一直在政府中枢工作,其官阶也稳步上升。王维后期诗也没有完全逃避现实,王维十八九岁时就有了《老将行》等一批边塞诗,而其最能够表现盛唐气象、也最有思想境界的边塞诗则写作于后期。其写于出使西北时的如《使至塞上》《出塞作》《陇西行》《陇头吟》等,洋溢着强烈的英雄主义意识和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超强的功名自信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一扫其早期边塞诗的哀怨与沉郁。王维写作于天宝年间的边塞诗,皆是官居长安而以送别诗为触发,如《送张判官赴河西》《送平澹然判官》《送刘司直赴安西》《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送韦评事》以及《送魏郡李太守赴任》《送陆员外》等,“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更是充满了自豪感与幸福感。晚年的王维半官半隐,忽官忽隐,即便是其丁忧隐居辋川,甚至是陷贼后复出,其诗也不是一味消极。
文学史简单化地将王维一生界定为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一种误判。这种以张九龄被罢为界的分法,是缺乏充足根据的。
(作者系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王维 前期积极 后期消极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