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浅谈康熙青花瓷的用料及分期
关于康熙朝官窑瓷器的用料,人们普遍认为使用的是云南出产的珠明料和部分浙江出产的浙料。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也出产青料,但多发色灰暗,杂质过多而不被官窑选用,多用于生产民用粗器。著名的清代陶艺家唐英在《陶冶图说》说:“瓷器,青花霁青大釉,悉籍青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二府所属诸山?!?/p>
康熙青花的色料明澈清晰,至少有青花五彩之誉。除去使用上等青料的因素以外,其独到之处还表现在成功地运用了分水技法,这种技法源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将青料分出头浓、二浓等不同深浅浓淡的多种色调,再根据画面的不同需要调配使用。
康熙一朝长达61年,在这漫长岁月中,生产的青花瓷器数以百万计,现存的具有官窑水平的传世实物也有数万件之多。在此,仅以故宫千余件藏品为依据,根据一些有明确纪年铭的器物总结出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一般规律。
早期一般指康熙十九年以前的这段时期。早期青花基本上承袭了明代的遗风,如果不书款识很难与顺治青花相区别。它们的总体特征是:形制简单,造型敦厚,胎体较厚重。底釉泛青,青花色泽灰暗,花纹的笔触基本保持了明晚期的单线平涂,缺乏层次感。炉底的露胎处常见粘有细沙粒,并微泛火石红色,绝大多数炉带酱口。
康熙早期的青花瓷器,因御窑厂的生产能力尚未完全恢复,器物的造型比较单调,胎体多厚重,釉面不够干净,有细小的黑斑点。绝大多数有酱口,底足处理较为粗糙,多粘细沙粒并微泛火石红。圈足见跳刀痕。青花色泽多灰暗不鲜丽,绘画缺乏层次感。
中期一般指康熙十九年以后到四十年之间的这段时间,也是康熙青花最繁荣的时期。御窑厂的烧造较前期有显著变化,主要原因是朝廷亲派督窑官驻厂管理,中期青花瓷的烧造,形制千变万化,仅盘碗类就有30余种。青花的色泽由于采用云南的珠明料与上等浙料而青翠鲜丽。釉面也由原先的泛青、带有黑棕色的小斑点而变得洁白纯净,露胎处火石红现象逐渐消失。凡圈足处不再斜削一刀粘满沙粒而显现出细润、滚圆的圈足,足部多经过细心的修整,光洁干净。
中期的笔筒由早期的撇口束腰式逐渐演变为口底相若的阔胖型大笔筒,主要有玉壁底及釉底两种。大部分笔筒底微内凹,器壁上薄下厚,青花墨分五色,所绘书体多有大家风韵,山水人物更似一幅笔触细腻的文人画。
康熙中期的青花瓷器代表了康熙朝最高的制作水平,它们底釉洁白,胎土细腻坚质,手感比较沉重。釉面有粉白和青白两种。青花色泽纯正、鲜蓝无杂质、明艳亮丽。酱口器物不再出现,造型品种大量增加,盘碗类品种器底变薄,并隐约可风釉下镟坯纹。正规官窑年末的器物增多,数量也超过前期。十九年以后御窑厂每年分春秋两季按定额将御器运往北京供皇室享用。康熙中期是御窑厂最辉煌、最活跃的时期。
晚期一般指康熙四十年以后到六十一年这段时期,青花瓷日趋精进。造型风格向规范化发展,统一规格式的觚、瓶、罐、洗、碗增多,圈足釉底带“大清康熙年制”的官窑款器物明显多于早中期,有明确纪年的器物很少。晚期青花胎薄体轻,尖硬细腻,釉面清爽透亮,青花发色含蓄沉静,开始逐渐向雍正朝青花过渡。然而,作为任何一位古陶瓷收藏家,都应该理清各历史时期古陶瓷创作的逻辑关系。
(作者系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收藏委员会主任)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浅谈康熙青花瓷 用料 分期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