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低龄遗体捐献样本不足1%
市红会和北京解剖学会在长青园骨灰林内悼念志愿捐献遗体的逝者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近日,一阵募捐风波之后,5岁罗一笑小朋友走了,遗体被送往了深圳大学医学院,作为该医学院今年的第53位无语体师,用于临床医学科研和发展。鲜为人知的是,在医学界,捐献遗体作为医学研究的个体非常之少,像罗一笑小朋友这样的低龄捐献者更是极其罕见,难以满足临床科研的需求。
没有骨灰的陵园 16年的数字只有“2097”
北京东南五环与六环间,有一处公墓,名叫“长青园”。每年清明时节,这里都会迎来大量的祭奠哀悼者。与其它墓地不同的是,陵园一角的“生命”纪念碑处,密密麻麻地刻着一排又一排的名字。有些名字用可粘贴的点缀框了起来,有些名字旁边小心地贴着不足一寸的照片,还要注意不挡住旁边的名字——这是家属从2097个名字中能给予亲人的最后一点“特殊”哀思。
没有骨灰,他们是遗体捐献者?!?097”是截至2015年北京地区遗体捐献的总数。北京志愿遗体捐献工作始于1999年,公开数据显示,1999年至2015年,北京市有19908人报名志愿捐献遗体,2097人实现了遗体捐献。不同于多家医院可接受器官捐献,北京地区只在三所医学院校设置了遗体捐献接受站,分别位于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和首都医科大学。这些遗体主要用于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由于北京地区禁止遗体买卖,因此志愿捐献遗体就成了医学院校实体解剖操作的唯一来源。首都医科大学负责遗体接收工作的王老师介绍说,该校2016年接收了45具遗体捐献,“比往年多点,2015年的数字是40?!北本┐笱б窖Р?016年也有所增加:“2016年是73,2015年63,” 北医遗体捐献站工作人员谷培良说,“2008年,遗体捐献只是29具,记得当时老师告诉我,这个数字已经持续了七、八年了,之前都是负增长,直到2009年经媒体宣传过后,数字才出现缓慢增长?!?/p>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志愿捐赠遗体接受站2016年接收遗体147具,由于儿童遗体无法用于教学,仅限于科研,因此协和站目前不接收儿童遗体?!靶椭允拷隙?,因为很多捐献者是协和的病人,或者对协和有特殊的感情,因此指定到协和来捐献遗体?!惫ぷ魅嗽北硎?。
从全市来看,2015年全年共收到235具捐献遗体,与2014年的231基本持平?!敖改甓际嵌俣啵绕鹬坝兴黾?。”北京解剖学会秘书长司银楚说。
样本稀缺 十几名学生解剖一具遗体
尽管数字有所增长,但相对于医学院校的临床科研来说,北京解剖学会秘书长司银楚认为仍不能满足需求。“目前普遍来看都是十名或者十几名学生一组,共用一具遗体进行临床解剖操作,比较理想的状态应该是4或6人一组,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的技术操作练习到位?!彼疽樯芩?,在医学院校,解剖学是入学后的第一学期的必修课,除了解剖理论的学习,解剖操作对于医学生了解人体结构非常重要,“皮肤怎么切,神经怎么分离,刀怎么拿,这些技能的培养必须需要实际操作?!?/p>
同时,司银楚指出,由于遗体捐献的接收数量有限,诸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医学院校,就只能通过购买遗体标本或者购置模型的方式完成解剖课。
面对需求缺口,首都医科大学王老师认为,除了等待,没有别的办法。
低龄遗体捐献存争议 样本更是不足1%
据了解,在实现遗体捐献的人群中,以八九十岁的老人为主,也有年仅几个月的婴儿或者低龄儿童。但整体来说,低龄遗体捐献的数量非常少。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三个接收点和市红会遗体捐献管理办公室了解到,每年的低龄遗体捐献者不超过5个,1999年以来的更少,仅为20个左右,这意味着低龄遗体捐献者约为整体捐献量的1%。北青报记者从首都医科大学得到了类似的答案:“很少很少,今年的45位捐献完成者中,没有儿童。”
这其中的原因不难分析,“遗体捐献是由捐献者自己提出意愿和申请的,儿童的遗体捐献只能由父母或其他亲属代为完成,捐献孩子遗体,对于父母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彼疽?。
对于低龄遗体捐献者,业内有不同的看法。司银楚说,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体不同成长阶段的形态、脏器功能和发育情况都不一样,所以不同年龄段的遗体研究都有一定意义的,“另外可以从疾病成因、病理角度等分析儿童疾病,对医学来说是有帮助的?!?/p>
在罗一笑遗体捐献后,微博认证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张晓东”的博主曾发微博表示,“捐献尸体用于医学教学非常值得尊敬,也应当提倡和鼓励,但我个人不赞成儿童尸体用于医学院教学,面对孩子的尸体,医学生很难淡定,很难承受这种心理压力,如果不是作为儿童疾病研究,没有必要?!?/p>
探因
只能被动等待 多数捐献者的遗体不能到位
为什么近两万名登记捐献者,只有2097名遗体捐献到位?
简单来说,遗体捐献需要经过捐献者提出申请,公证,捐献者去世后家属通知接收站,接收站联系殡仪车接遗体,随后送往学校保存使用。在这一过程中,“捐献者去世家属通知接受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不能天天打电话去问人家去世没有,这样太不礼貌了,所以只能被动等待?!笔锥家娇拼笱Ц涸鹨盘褰邮盏耐趵鲜λ担胺饲暗纳昵爰锹伎梢钥吹?,有些捐献者的年纪已经很高了,但如果家属不联系我们,我们永远无法得知捐献者是否健在,是否有可能实现捐献,这些答案只能等待。”
因此,在首都医科大学的接收站,王老师会嘱咐捐献者与家人充分沟通,“只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才能真正实现捐献者的心愿。”王老师举例,前段时间有一位去世的遗体捐献者,直系亲属按照逝者遗愿通知了学校,但旁系亲属不同意捐献,为避免矛盾激化,最终学校取消了已经订好的殡仪车。
北京解剖学会秘书长司银楚对此也有同样的看法,“如果家属不同意捐献,我们是不能勉强的,遗体捐献是自愿的,充分尊重捐献者及家属的意见。
对话
上课前需向“大体老师”默哀鞠躬
对话人:首都医科大2012届临床专业生郑超
遗体捐献完成交由学校保管后,将以“大体老师”的身份在医学院的实验室内度过“延长”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作为首都医科大学临床专业的一名2012届毕业生,郑超回忆起大学时代的“大体老师”,仍记得第一堂课的紧张,以及对“大体老师”的无限敬意。
北青报:“无语体师”和“大体老师”的称呼有何不同?
郑超:各个高校对于捐献的遗体都有各自的称呼,“无语体师”和“大体老师”都是相同的概念。在我们上第一节解剖实践课前,老师强调上课纪律,用到了“大体老师”这个称呼,此前也有听过,这是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所以我们也都这样沿用。解剖分为局部解剖和系统解剖,捐献的遗体就是用于系统解剖,帮助我们对人体有个整体了解,可以说没有他们,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对解剖、对人体无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应当被尊称为老师。
北青报:课前有什么特殊仪式和纪律吗?
郑超:在准备上课前,老师会强调捐献的遗体来之不易,由于数量不是很多,我们要格外珍惜。要求我们尊重逝者,尊重大体老师,不能拍照、不能嬉戏。讲完这些要求后,我们集体向大体老师默哀,并鞠躬表达敬意。
北青报:第一次面对“大体老师”是什么样的心情?
郑超:我们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就有解剖课,前两个月是理论课,11月开始有操作课。十八九岁的年纪,对解剖除了好奇,其实还是有一定的紧张感的。所以在实际操作课开始前,我们会向高年级的师哥师姐询问上课情形,这样也就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当真正面对“大体老师”的时候,其实考虑心情的就很少了,更多的是在想要珍惜,把每一步操作做到位,不浪费机会。记得那会儿大家上其他课可能直接就去听了,但解剖操作课前,我们都会预习一遍,以便达到最好的练习效果。
北青报:上课的情形是什么样的?
郑超:上课是在学校的实验室,不陌生。全班分成四组,每组十几个人,站在大体老师两侧。老师会点出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接着我们就开始操作。大家会轮流进行,通过切割暴露后逐层去看肌肉和血管等部位。 就算课本是彩页,也跟真正看到的人体结构是不一样的。这些认知和技能,如果没有“大体老师”,我们是无法获得的。
本组文/本报记者 张小妹 彭小菲
编辑:赵彦
关键词:低龄遗体 捐献样本 罗一笑



冰城哈尔滨举行第四届采冰节
新一轮也门和谈在瑞典举行
利比亚可能于明年2月举行宪法公投
我国成功发射沙特-5A/5B卫星 搭载发射10颗小卫星
“大雪”时节冬管忙
宪法日活动进校园
奥地利出生的大熊猫龙凤胎即将返回中国
纽约举行世界艾滋病日纪念活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