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2016年十大健康谣言 蒙你骗你伤害了你
如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这里面充斥着各种看似“有科学道理”的谣言,它们有的是趁着各种热点新炮制出来的谣言,有的是屡次被官方机构、业内专家辟谣过,又死灰复燃甚至还改头换面后卷土重来的谣言。如果不加辨别就相信并扩散,很可能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新京报健康周刊因此盘点出2016年十大健康谣言,不要让这些谣言在新的一年影响你的健康。
全新炮制型谣言
这些谣言都是2016年新出现的,大都跟公众最关注的雾霾、病毒、传染病相关。
谣言1
北京雾霾中含60余种耐药菌?
谣言:2016年11月25日,网上流传一篇《北京雾霾发现耐药菌 “人类最后的抗生素”将束手无策》文章引发关注,称发表于国际期刊《微生物》的一项研究指出,北京雾霾的样本含有“最多种类的抗生素的耐药基因,平均有64.4种”;北京雾霾是唯一“含有几种针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基因”的样本,而这种抗生素被广泛用于治疗很多重大疾病。
真相:该研究文献的作者——瑞典哥德堡大学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中心主任拉尔森澄清表示,抗生素耐药性基因不会对人体带来直接影响,且这种现象并非北京或中国独有,很有可能普遍存在。
北京市卫计委在11月27日回应称,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耐药性的增加不意味着致病性的增强。在周围环境中有大量的细菌存在,不仅空气,口腔、鼻腔、呼吸道、胃肠道都存在细菌或真菌,它们对人体是没害的,大量细菌和人体是共生共存的关系。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人体自身具有免疫力,这些细菌大多数对正常人没有致病力,甚至有些细菌是有益的。
谣言2
雾霾携带传染病菌侵害儿童?
谣言:这一消息不仅吓坏许多家长,也让他们在微信朋友圈迅速转发:此次雾霾产生的病菌侵害主体为12岁以下儿童,具有传染性。病体特征:咳嗽、扁桃体肿大、上午偶有发烧、下午或晚间发烧特征明显,最低温度在38.3℃,最高温度在39.4℃。治疗方法:住院。打针吃药能暂时维持却不治本。入院前五天下午和晚间还会维持38.3℃以上高烧。经多次雾霾实践检验,中国雾霾已携带各种传染病菌,尽量减少孩子户外活动。
真相:多位专家及多地疾控中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雾霾能自己产生病菌。朋友圈所传的症状类似于呼吸道疾病症状,冬季本属于高发期,雾霾只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会增加肺癌和肺炎的发生率,但不能称之为传染源。
谣言3
寨卡疫情与转基因蚊子有关?
谣言:外文媒体报道称,批评人士认为,寨卡病毒暴发的背后,其罪魁祸首可能是2012年投放到大自然的转基因蚊子,这一报道被中国媒体翻译报道,并被广泛传播?;褂腥松踔两蚴称酚胝ú《镜拇チ翟诹艘黄?。
真相:世界卫生组织辟谣称,没有证据显示巴西寨卡疫情与小头症由转基因蚊子导致,也从未宣称过寨卡病毒和转基因生物的联系。转基因蚊子是新型控蚊手段,利用基因技术修改某些雄蚊的基因,可导致其与雌蚊交配后的幼虫后代无法存活,从而斩断蚊子繁殖的能力。
谣言4
不孕不育将被定性为残疾人?
谣言:环球网在2016年10月31日曾引述英国《每日快报》报道称,“世界卫生组织正在酝酿一个新规定,那些长期没有性生活、找不到性伴侣,或者没有孩子的人,将被定性为残疾人。报道称,一直以来,不孕不育不被认为是残疾。不过,世界卫生组织现在将改变残疾人的标准,任何一个没有找到合适性伴侣或者没有孩子的人,将同样被归类为残疾人士?!?/p>
真相: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11月否认了上述说法,并表示,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监测辅助生殖技术委员会”(ICMART)及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制定了不育和生育医疗的定义术语表。该术语表对不育的定义为“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经常性交12个月及以上仍无法实现临床妊娠的生殖系统疾病”。该定义只是对不育的临床描述,并未就提供生育医疗服务提出任何建议。世卫组织目前正在与合作伙伴携手,对不育和生育医疗的定义术语表进行更新,并考虑修订不育的定义。即使“不育”的定义有任何变化,也仍将是对不育作为生殖系统疾病的临床描述,而不会就提供生育医疗服务提出任何建议。
谣言5
他汀类药物加快衰老进程?
谣言:2016年3月,一篇名为《红色预警: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加快衰老的进程》的文章在网上疯传。文章称,新奥尔良杜兰大学科学家发现,在世界各地超过2亿人口服的他汀类药物,现在已经显示能加速老化,并能促使肌肉疲劳、记忆力减退等,是细胞的毒药。文章还指出,吃他汀类药物会增加罹患以下病症的风险:癌症、白内障、糖尿病、认知障碍、肌肉骨骼疾?。òńザ橙酥ⅲ┑?。
真相:这一谣言其实是为了推销保健品而制造的,正规、科学的建议,不会让患者立即停掉某个药物,一定要与自己的医生沟通后,寻找一个替代治疗药物。
多位专家在媒体上辟谣称,他汀类药物加速机体老化并无科学依据,也没有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会增加癌症、白内障、骨骼疾病和认知障碍。有研究还认为,他汀类药物对改善痴呆反而有益。个别的他汀类药物可能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但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与新发糖尿病风险之比为9∶1,说明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ぷ饔迷洞笥谛略鎏悄虿》缦铡?/p>
改头换面型谣言
这类谣言历经数年不衰,内容不断升级变化,隔一段时间就以不同的版本在各地迷惑公众。
谣言6
常做“眼球操”能治高度近视?
谣言:最近网络上流传了一套神奇的“视力恢复七日眼球操”,由日本眼科院独创,每次只需要五六分钟,基本动作很简单,主要是拿着训练棒训练眼球运动。
真相:其实,早在2013年,一篇名为《高度近视也不用戴眼镜》的文章就在网上广为流传。文章作者自称是中医,能治疗近视,只要坚持3年,即使是800度近视也能根治,方法同样简单,就是转动眼球,直至让后颈发胀,与现在的眼球操很相似。
多位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用所谓“眼球操”治愈高度近视,根本不可能。目前医学上还没有任何物理疗法能够矫正近视,想要摘掉眼镜恢复清晰视力,现阶段只能采用手术治疗。在某种程度上,“眼球操”只是在缓解疲劳。而且,这种缓解疲劳的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一些患有角膜炎、玻璃体浑浊等有炎症的病人,频繁转动眼球会增加眼部不适感。
转动眼球特别是闭目时,眼球和眼皮内部神经的摩擦运动,能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等目的。但这种方法对高度近视患者来说,效果不仅有限,甚至有害。近视度数大于600度的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已经出现了退行性变化,猛烈转眼球会加重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造成的视网膜裂孔,严重时甚至会产生视网膜脱离的致盲危险。
谣言7
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
谣言:不久前,这则名为“90%白血病患儿家中曾进行豪华装修!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的消息传遍了朋友圈。据悉,这组数据来自钟南山院士在“关注婴幼儿室内环境、关爱婴幼儿健康成长”高峰论坛上发表的《室内空气污染与婴幼儿健康》演讲。他在演讲中引用此前中国环境?;ば嵊泄赝臣谱柿铣疲?0%白血病患儿家中曾进行过豪华装修,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
真相:这则消息被广泛传播后,遭到诸多专家的质疑:每年210万,这个数字太夸张。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的统计周期中,我国0至14岁儿童死亡数量共144079人。针对质疑,钟南山于2016年12月22日撰写声明称:“(我国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这个资料未经过严格的调查研究证实,我引用了它是不恰当的。在此,特向公众表示歉意?!?/p>
谣言8
癌症化疗的5年存活率仅2.3%?
谣言:网上文章称,化疗的5年存活率只有2.3%,很多癌症死亡的人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化疗。文章引用论文称,澳大利亚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是60%,但单纯化疗的5年存活率只有2.3%,而美国更少,只有2.1%。50%癌症患者是死于化疗药物(化疗开始的30天之内),而不是癌症本身。
真相:这也是一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变化面貌出现的谣言,对患者造成了巨大困扰,有些患者甚至被诱导放弃现代医学的疗法,而去尝试一些非主流疗法,导致贻误病情甚至失去生命。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小田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这篇文章看起来说得头头是道,但引用的数据基本都是虚假的。文中列举的许多数据既没有备注参考文献,又没有明确论文来源,而且其中关于化疗有效性的表述与医疗界目前的研究结论相差甚远。
谣言9
长期使用铅笔会导致铅中毒?
谣言:铅笔是学生日常都会用到的文具,不少学生都有“咬铅笔”的习惯。网上因此称,近年来多地曝出的“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很大程度上和“咬铅笔”有关。
真相:这个谣言同样经久不衰,而且在一些人的观念里根深蒂固。
早在2014年湖南衡东县大浦镇发现300多名儿童血铅超标,家长怀疑与村口生产电锌的化工厂有关,大浦镇镇长当时也称,“小孩在学校读书,用铅笔的时候在嘴里咬,也可以形成超铅?!?/p>
事实上,铅笔里其实不含铅,主要是石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等曾在发布的科学流言榜中指出,铅笔的生产过程,根本不用到铅,因此根本不存在铅中毒一说。当然,咬铅笔的习惯还是要改掉。铅笔的木杆外面一般涂有彩色的颜料,如果颜料中含有微量的重金属或是其他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往往会在咬的过程中进入口腔。
谣言10
洗澡时先洗头可导致脑溢血?
谣言:冬天来临,一篇关于洗澡顺序的文章又开始在网上广为流传:人的血管非常薄弱,遇上高温就会“热胀”,一不小心就会爆裂。冬天洗头时一碰热水,血液一下子就集聚到头部,这时如果马上洗头,可能会导致头部血液流通不畅,长期如此,可能诱发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脑溢血,日本每年1.4万人因此致死。
真相:这条谣言早在2013年就曾出现,此后每年改头换面再继续传播。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等2016年发布的11月科学流言榜指出,脑溢血是脑血管承受不住压力破裂,导致血液流出进入脑组织。因此,血压高才是引发脑溢血的根本原因。至于洗澡诱发的脑溢血,原因并不是大脑血管受热膨胀,而是因为洗热水澡时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用力过猛引起的血压变化。
而谣言所说的“日本每年1.4万人因此致死”,出自日本《日刊现代》杂志2013年11月21日的报道,称日本每年因洗澡不当导致死亡的高达1.4万人,其中约9成是65岁以上老年人,特别是冬季,由于温差使血管及心脏负担增大,洗澡时摔倒从而溺死的情况尤为突出。报道写的原因是“温差”而不是“受热膨胀”,而且摔倒后因溺水死亡的情况突出,并不都是纯粹因脑溢血直接致死。
(记者王卡拉)
编辑:赵彦
关键词:健康谣言 新型谣言 雾霾 耐药菌


冰城哈尔滨举行第四届采冰节
新一轮也门和谈在瑞典举行
利比亚可能于明年2月举行宪法公投
我国成功发射沙特-5A/5B卫星 搭载发射10颗小卫星
“大雪”时节冬管忙
宪法日活动进校园
奥地利出生的大熊猫龙凤胎即将返回中国
纽约举行世界艾滋病日纪念活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