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茶:中国人的返璞归真
导语>>>
茶的沉静、朴素、平淡,则呈现出中国人“静”的另一面,那就是不事雕琢、洗去铅华、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
东方美学
茶,性苦寒,利于清热降火。古人饮茶,多是为了清心、除烦,使思虑和心神归于雅静玄远。如文震亨《长物志》说:
香、茗之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初阳薄暝,兴味萧骚,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搨帖,挥麈闲吟,篝灯夜读,可以远辟睡魔。青衣红袖,密语私谈,可以助情热意。坐雨闭窗,饭余散步,可以遣寂除烦。醉筵醒客,夜雨蓬窗,长啸空楼,冰弦戛指,可以佐欢解渴。
这段文字中的“外”“隐”“清”“潇”“畅”“舒”“闲”“远”“私”等字样,是古人饮茶、品茶、论茶最常用到的。一种清幽玄远、雅静恬淡的生活旨趣,与“微寒无毒”的茶相得益彰,揭示出了传统中国人物与心、日常生活与人生境界的秘响旁通,构成了“人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观念和方式的最终追求。
茶与“开门七件事”中的其它六件尤其是柴米油盐的区别在于,人没有了茶,照样可以生存。但“人不可一日无茶”这种观念表明,茶这种生活的非必需品却转换成了必需品——其转换过程,也就具有了揭示中国人之生活理想的历史意义。
东方美学
以茶解毒,以茶为菜
陆羽的《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间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甭接鹗鞘⑻剖贝娜?,要为饮茶作传,必然要寻根问祖,为茶塑造一个“古已有之”且“系出名门”的好出身,历史上但凡与茶有关的帝王将相、才子名士都被他罗列进来。但是,如果细细考究,这些人饮茶的目的和初衷各不相同,所谓“茶之为饮”的说法,是极其含混的。
按照古人的说法,最先发现茶的,是神农氏。清人陈元龙编纂的《格致镜原》引述了《本草》中的一段话: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
原来,茶的价值之发现,竟是如此偶然。陈元龙接着说:“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薄钡浇裉欤颐侨匀谎有欧┖蟛缓炔璧淖龇?,可是谁曾想过,这种知识背后竟隐藏着几千年的知识和经验的深厚积淀!先民最先了解到的,就是茶的“解毒”功能。茶在最初,即被当成一种具有药用和养生保健功能的食物。相传神农氏曾作《食经》,其中就有“茶茗宜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说法。早在西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人工种植茶树,以供上层贵族日常服食了?!妒め俜纭返摹镀咴隆泛汀娥符^》两篇中,就有采茶的描述:“采荼薪樗”“予所捋荼”。根据《尔雅》和后人解释,“荼”就是茶,它的叶子“可炙作羹饮”——“羹饮”也就是粥。用茶煮粥,自然和后来的饮茶大不相同。
古书中甚至有以茶为菜的记载,《茶经》中提到的晏婴就是一位。据说晏子在齐国为相,生活简朴,饮食无肉,常吃“茗菜”——“茗菜”就是茶。拿苦茶当菜,恐怕并非出于简朴,而是有另外的目的。前面说过,古人认为茶“令人有力,悦志”,到了后来,以讹传讹,就出现了“苦茶,久食羽化”“茗茶,轻身换骨”的说法,成功的例子有道教仙人丹丘子、黄山君等。这就像以花入药、入酒、入馔一样,都显露出古人对于健康、长久之生命的期待。
东方美学
清心寡欲,追求恬淡
在魏晋以后,有关茶的神异功效的传说渐次消歇,中国人对茶的态度由动而静,不再追求外在的生命时空经验的拓展,而是转向内在生命体验的调适。与此同时,服食茶的方式,也由煮粥、食菜变为用水烹煮,这堪称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大转折。晋代杜毓的《荈赋》中说: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稍休,偶结同侣,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廊缁先舸悍?。
“荈”是茶的别称,为古时候蜀地的方言。这篇赋说在饶有灵气的大山中,生长着漫山遍野的茶树。它们吸收了天地精华,长势喜人。秋收后,作者和一二趣味相投的人,结伴到深山采茶,用陶器从清澈的岷江中取水,烹煮茶叶。新鲜的茶汤“沫沉华浮”,色如积雪、光如春日,实在美不胜收!——此时人烹茶、饮茶,已经开始欣赏和品味茶本身能带给人的感官享受和审美体验了。大约同时的张载,写过一首《登成都楼诗》,也对蜀地所产的茶大加赞赏。他说:
芳茶冠六清,滋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六清”是古人常常饮用的六种饮品,如水、浆、甜酒等。张载认为茶的滋味远胜于“六清”,因而风行天下。特别值得留意的是后两句“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也就是说,这里的生活如此美好,我权且留在此地享受人生之安乐吧!先前人对饮茶抱有的那种种羽化登仙的期待,在此时已经烟消云散了。人们转而借饮茶、品茶来清心寡虑,追求恬淡、平和的日常生活体验。西晋文学家的刘琨在一封家书中对侄子说,前些天有人给他安州干茶一斤、姜一斤、桂一斤,都是他特别需要的,希望侄子能再给他弄点儿,原因是:
吾体中溃闷,时仰真茶。
这说明人们开始理性地发挥和利用茶的真正价值了。茶能祛火、降躁、提神、明目,对于雅号清谈的魏晋士人来说不啻一剂良药。试想一下,在南方湿热的天气里,终日挥麈静坐,空谈玄理,怎能不思绪混乱、昏昏欲睡?所以饮茶自然也就在清谈之风的羽翼下流行开来。据说东晋名士王濛好饮茶,还常以茶待客,要求客人也一定要陪他喝茶。这一举动竟给许多人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以至于有的人一提到要去王濛家,便说“今日有水厄”——“水厄”就是水灾,想来王濛饮茶的场面,必定十分壮观!
东方美学
自唐代起,饮茶风靡
唐代以前,饮茶之风盛行于南方,北方人还不适应“水厄”。北朝后魏人王肃最初在南方做官,喜欢饮茶。回到北方后,又喜欢吃羊肉、喝酪浆。有人就问他,究竟是茶的滋味好,还是酪浆好?王肃说,茶水“不堪与酪为奴”!《封氏见闻记》中也说过,唐代初期北方人还不喜饮茶。这本书还提到,饮茶之所以风靡大江南北,主要归功于两个人——陆羽和常伯熊。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幅。有常伯熊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童年时寄居佛寺,不堪忍受僧人欺凌,逃脱为伶人,后来隐居苕溪。据史书记载,陆羽一生郁郁不得志,独嗜饮茶,便将所有的精力灌注在采茶、煎茶、饮茶、品茶上,《封氏见闻记》中说的《茶论》,就是他所著的《茶经》。
《茶经》分为上、中、下三卷,详细介绍了茶的来源、采制办法、烹茶器具、饮茶方法等,使原来简单、随意的饮茶活动变得复杂、精致起来,由此形成了“茶艺”“茶道”。他说,“万物皆有至妙”,饮茶亦然。饮茶有“九事”,要极尽其精妙都非常困难,这就是茶之“九难”。何谓“九事”?
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
“九事”又因何而难?陆羽说:
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羶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
这就是说,采造、辨别好茶,盛茶、炙茶、煮茶和饮茶器具,以及煮茶所用的水、火和饮茶的方式等,都有专门的学问,并非纯粹的形式问题——这就把饮茶上升到了至精至妙的精神体验的高度。
饮茶与精神享受的结缘,是陆羽为中国文化传统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也因此获得了超凡入圣的历史声望——从唐代开始,卖茶叶、开茶馆的,就把陆羽的塑像供奉在店铺中,奉为“茶神”。
陆羽之后,常伯熊又踵事增华,来往于文人士大夫之间,表演茶艺茶道,终于使得饮茶成为人人向慕的生活时尚。至迟在陆羽生前,唐代的文人士大夫中间已经流行起品茶的休闲方式了,如陆羽的友人颜真卿曾和陆士修等人有一首《月夜啜茶联句诗》,记述了他们在静夜朗月之下观花品茶的体验: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这首诗在唐代的咏茶诗中并不出色,可它较为典型地反映出了一时的风尚所趋——三五友人闲坐庭院,以茶代酒,做彻夜闲谈。所谓“清言”,就是不涉世俗功名利禄的闲言语,这种超越尘俗的放松、舒畅的生活体验,不须像古人那样从幻想和想象中求取,只消一杯清茶即可。关于茶之“净肌骨”“涤心源”功能概括,已经和汉魏时期所说的“轻身换骨”“羽化”等有了本质的区别:“净”和“涤”都是现实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是由饮茶带来的情感、审美和精神享受。而“素瓷”“芳气”等,则暗示出一种洗去铅华、返璞归真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
东方美学
从羽化升仙到味觉体验,再到修道悟道
这种趣味和理想,在进入宋代以后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唐代以前,饮茶并非饮清茶,而是要加入姜、盐、葱、桂皮、茱萸、薄荷等调味剂。陆羽在《茶经》中首倡饮清茶,品味茶之“隽永”,宋人蔡襄、黄庭坚等人继起而力革在茶中加入刺激性作料的做法,终于使饮茶的审美趣味定格在“冲淡”“清和”之美,成为历代饮茶人心中的金科玉律。南宋林洪的饮馔著作《山家清供》中附有“茶供”一节——不消说,从“清供”这一题名,我们就能猜个大概了:
……东坡诗:云活水须将活火烹;又云:饭后茶瓯未要深,此煎法也。陆羽《(茶)经》亦以江水为上,山与井俱次之。今世不惟不择水,且入盐及茶果,殊失正味。不知葱去昏、梅去倦,不昏不倦,亦何必用?
“正味”也就是茶本身的清淡之味。盐之味咸、葱之味辛、梅之味酸,如此烹制的茶汤虽然五味俱全,却掩盖了茶本身的味道。摈除这些刺激性强的味道,专注于清淡之味,实际上是想在“咸酸之外”,体会清净幽远、含蓄内敛的审美感觉和精神体验。他们要借茶的“味”,来训练、培养出更为细微、精妙、玄远的审美感觉。这样,平淡的凡俗人生和日常生活的内在经验,而不是外在的斑斓世界的诱惑,成为他们关注的重心——这是生活观念和理想趋于静、向内转、向下降,回归个体和世俗,而又试图在个体和世俗生活内寻求超越之路的体现。
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说自己获赠新茶,连啜七碗。恰巧林洪也关注到“七碗”之说。他说,如果不是饮清茶,而是掺入盐、梅、姜、葱,一连吃七碗,岂不是要被刺激得手舞足蹈?
宋元以后,已经很少有人再以盐、梅等入茶了。不过,许多人不免觉得单纯饮茶味道寡淡,果茶、花茶还是很有市场。这在那些深谙茶之三昧的文人士大夫来说,自然是没有品位和逸趣的。如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批评以花果入茶:“……芽茶,除以清泉烹外,花香杂果,俱不容入。人有好以花拌茶者,此用平等细茶拌之,庶茶味不减,花香盈颊,终不脱俗?!毙煳荚凇都宀杵呃唷芬菜担⒉栊胂纫郧迦?,然后徐徐饮啜,细细品味茶汤由唇至舌、至喉的甘美,这样才能“孤清自萦”。饮茶时吃其他果品,会喧宾夺主,遮掩茶本身冲淡隽永的香味。世俗中人,自然不解其中味?!逗炻ッ巍返谒氖换亍拌写溻植杵访坊ㄑ?,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写刘姥姥随贾母、宝玉等到栊翠庵吃茶,道人妙玉用旧年的雨水,烹制茗茶老君眉。刘姥姥尝过之后说:“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一句话引得哄堂大笑。
中国人饮茶、品茶的历史,就是不断剔除外在欲念、影响,渐次回归世俗人生、日常生活和内心体验的历程,也是世俗人生、日常生活和内心体验的价值和重要性不断被发现、开掘、深化的历程。羽化升仙的虚妄追求、酸咸苦辣的味觉体验,逐渐被淡化、消解,代之以不可言宣的冲淡、清和、隽永的审美和精神体验——品茶即是修道、悟道,这大概也就是古人常说“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亦未易评量”的原因吧!
编辑:陈佳
关键词:茶 中国人 返璞归真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