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纵议 纵议
万万没想到的2016
万万没想到的2016——驻外财经记者眼中的全球变局
编者的话:
万万没想到,地球上的你我他,经历的竟是如此惊心动魄的2016。
图来自网络
国际政坛动荡,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巴西罗塞夫遭弹劾黯然下台,韩国朴槿惠陷入“亲信门”,美国大选希拉里·克林顿败给了特朗普,英国卡梅伦因全民公投支持“脱欧”而辞职,意大利伦齐也因修宪公投败北挂冠而去,还有法国奥朗德,主动放弃了连任机会……
这一年,全球市场胆战心惊,资产价格上蹿下跳,美元指数升破100而非美货币一路下行,纽约股指屡创新高,国际金价先涨后跌,国际油价却先抑后扬……
为此,本报驻外财经记者共同撰稿,通过第一视角展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讲述驻在国经济这一年的微风细雨和大风大浪——
美国:
大选的意外与加息的必然
“看着电视直播特朗普的胜选演讲,我知道很多人从未考虑过的结果成为现实,不敢想象特朗普执政下的四年会是怎样。”
2016年,美国发生了两件大事,未来数年将深刻地影响世界,一是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二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时隔一年再次加息。
11月8日晚上,我坐在纽约曼哈顿百老汇大街1540号大楼的顶层办公室,盯着美国各大电视屏幕直播美国各州投票选举总统的实况。我和周围的大部分同事、美国许多大城市的民众,都在期待见证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书写美国首位女性总统的历史,因为民调结果显示这位资历丰富的政坛女强人占据明显优势。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随着各州开始清点票数,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特朗普在佛罗里达、俄亥俄、宾夕法尼亚等重要摇摆州的较量中保持领先优势。一种不祥的预感很快涌上心头。等到9日凌晨媒体预测特朗普拿下宾州时,特朗普已锁定入主白宫所需的270张选举人票,希拉里再无任何扭转选情的可能。
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一年多来参与的美国总统大选报道,为何错得如此彻底,发现自己忽视了大选背后两股强大力量的相互作用。
第一,美国选民反建制的情绪是如此强烈,这是贯彻整个2016年大选的重要主题。记得2015年8月去艾奥瓦州调研时,当地民众普遍对华盛顿政客感到厌烦,希望推选一个局外人上台?!拔乙丫哉透械窖岱?不希望看到一场布什与克林顿家族之间的竞选”,当地风能公司一位高管对我如此说道。
这股反建制的潮流在共和党党内预选中体现得很明显,前佛州州长、小布什总统弟弟杰布·布什等建制派候选人从一开始就未在民调中领先过,不管如何努力,支持率都非常低。桑德斯在民主党内的异军突起也说明民主党选民对建制派的不满,如果不是民主党高层对桑德斯的打压和独特的超级党代表制度,希拉里在党内选举恐怕不会赢得这么顺利。
第二,执政党派更替的惯性和民众求变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两党轮流执政和权力制衡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使得美国社会就像一个钟摆,当它太向左偏后,内在的惯性会自动推动钟摆向右回调,反之亦然。
坦白地说,希拉里是传统政客中的佼佼者,执政资历非常丰富,但她无法抗衡执政党派更替的历史规律和2016年大选反建制的潮流。她在“邮件门”和克林顿基金会上的草率处理也进一步挫伤了选民对她的投票热情,除了可能创造美国首位女性总统的历史外,她提不出激励选民的变革愿景。也许选民看到了这一点,与其无所作为,还不如推选一位共和党总统上台,同时共和党继续掌控参众两院多数席位,反倒是能做些改变。
从特朗普目前的组阁情况来看,特朗普确实会在未来四年为美国带来重要变革,内政、外交、国安、财税、贸易政策架构均面临大幅调整,不按常理出牌的他会给全球带来诸多意外。
12月14日,我坐在美联储的会议厅内,对面的美联储主席耶伦正在细致地解读着美国经济。
这一天,美联储时隔一年之后再次宣布加息25个基点,完全符合市场预期,不得不说美联储的政策沟通确实做得好,这也符合耶伦沉稳的行事风格,不会让市场感到意外。从美联储对美国经济指标的预测来看,与9月份相比基本没什么变化,个人认为美联储的核心决策观点也未改变,因此2017年加息两次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市场也能够完全消化,而真正的风险或许会在2018年。
巴西:
在经济漩涡中挣扎
临近岁末的巴西,具有浓烈的节日气氛,在最大城市圣保罗市中心,巨大的圣诞树和精美灯饰吸引着众多民众自拍留念;在里约热内卢的海滨大道,狂欢节前的彩排巡演也开始陆续登场。一年来发生的各种“不靠谱”,似乎已被人们抛在脑后。
即将过去的2016年,对于巴西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中,巴西经历了一场政治宫斗,首位女总统罗塞夫遭弹劾下台,巴西真人版《纸牌屋》的收视率远超许多黄金时段的肥皂剧。伴随着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巴西经济陷入停滞,百业萧条,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巴西经济已连续七个季度出现负增长,预计2016年经济将萎缩3.4%以上;在这样的局势下,万众瞩目的里约奥运会竟然得以顺利举办,不得不说是不幸中的万幸,尽管它对巴西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大低于预期。
巴西地理统计局11月3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受通货膨胀、利率、收入等因素影响,第三季度巴西投资和家庭消费同比以及环比均呈下降。分析人士表示,巴西经济运行两大主引擎的投资和家庭消费表现不佳表明巴西经济仍未走出困境,企业和家庭对经济前景均处于观望中。
事实上,自从2015年巴西经济出现3.8%的衰退以来,众多企业经营困难,到2016年年底失业率高达11.8%,失业人口超过1200万,尤其是制造业和建筑业,更是遭到巨大冲击。一位巴西朋友日前被一家车企解雇,只好买了一个出租车牌照,当出租司机谋生。
巴西经济衰退致使政府收入减少,不仅联邦政府财政出现赤字,各州的财政也遭遇困难。目前里约热内卢、米纳斯和南里约格兰德州已宣布处于财政?;刺?。许多地方政府财政紧张,无法给公务员发放足额工资。里约歌剧院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从2016年9月份开始她就一直没有拿到工资。
与此同时,巴西国内物价飞涨。根据巴西地理统计局的权威数据,尽管2016年通胀压力趋缓,但过去12个月的年通胀率仍达6.99%。一位华人朋友告诉我们,前几年一公斤才五、六雷亚尔(1美元约合3.34雷亚尔)的腱子肉,如今卖到了一公斤20多雷亚尔。
不过,一年来,中资企业抱团取暖,危中寻机,中巴经贸合作持续加强。自从2009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尤其是近几年来,利用巴西经济复苏前的窗口期,中资在巴西大力开展并购,规模大大增加,涉及电力、能源、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投资存量超过了300亿美元,在巴中资企业超过200家。
当地时间12月20日,中国驻巴西大使李金章在圣保罗举行新年招待会。李金章说,展望2017年,我们对中巴合作充满信心。中巴在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提质增效,加强基建领域合作有望成为未来中巴合作的新亮点,中巴合作的金融支撑更加坚实。
英国:
近观脱欧公投众生相
从留欧派女议员考克斯被枪杀震惊英国,到英国脱欧的公投结果震惊世界,从卡梅伦出人意料地辞职,到特雷莎·梅就任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从英镑跌至历史低位,到英国高等法院判决政府在脱欧前须经议会批准……有人说,一年来英国“冷门”不断。
英国选择脱欧以来,新上台的脱欧内阁面对“近代史上最复杂的离婚案”协调各方关系,统一思想;金融市场承受多轮冲击,英镑下跌,通胀预期攀升;国民中排外情绪增长,种族仇恨案件数量大幅上升。虽然与之后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相比,英国脱欧这一新闻事件的“当量”明显小了很多,但它却是剖析其后欧美一系列新闻事件的样本,也是理解“跨大西洋愤怒联盟”如何形成、将把世界带向何方的重要切片。
一个个“冷门”背后是英国自身的历史积淀与发展逻辑,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变革的表征。一个个采访对象自身的利益与立场就像一条条丝线,编织成这些大事件的经纬。
来英国几个月,我的采访对象包括不同阶级、不同族群、不同社会地位的英国人或在英国生活的人,但他们似乎并不认为英国2016年发生的这些“冷门”那么出乎意料,甚至觉得有的必然会发生。
我曾去英国“脱欧票比率最高”的林肯郡小镇波士顿采访,听那里的人讲自己支持脱欧的理由。小镇上10%的人口是来自罗马尼亚、波兰等东欧国家的移民,因为许多人和当地人语言不通,隔离现象严重,误解频生。波士顿人觉得这些移民夺走了他们的工作,破坏了他们的环境,让波士顿曾经的“好日子”一去不返。他们投票脱欧,已经和他们对脱不脱欧的态度关系不大了,他们要表达自己对现实与政府的怨恨与不满,而公投“两者选一”的形式也为人们发泄自己的情绪提供了便利。波士顿人引领脱欧的选择让我思考。
我曾经采访英国脱欧派的官方拉票机构、“为脱欧投票”组织的首席执行官马修·艾略特,听这个38岁的威斯敏斯特政治明星讲他领导的脱欧投票运动为何成功。他认为,卡梅伦政府未能与欧盟达成英国人满意的移民协议、奥巴马等西方政要警告英国不要脱欧、脱欧派在选战中组织得力、留欧派未能有效传递自己的观点、英国小报支持脱欧等因素,都是脱欧派最终胜利的原因。对艾略特而言,英国公投脱欧与其说是脱欧派的胜利,不如说是留欧派的失败。艾略特为政治理想奋斗的决心让我印象深刻。
我曾采访莎士比亚出生地与安葬地埃文河上斯特拉福德镇镇长硕尔特,听这个莎士比亚的老乡谈小镇人在脱欧投票中的纠结。他们不满来自东欧的移民挤满了镇上的理发店、银行和医院,却又明白留在欧盟对英国的经济意义。硕尔特本人也投了脱欧票,理由是不想再被欧盟控制。有趣的是,她觉得莎翁要活到今天,可能会因为他对外来者的开放态度选择留欧。硕尔特穿越时空的想象让我着迷。
我曾采访被称为“西方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专栏作家”、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及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听这位70岁的睿智老人讲他眼中英国、美国正在形成的“跨大西洋愤怒联盟”因何产生。他认为,全球金融?;鼻暗拿翊馑汲狈豪穆裣铝嘶龈?金融危机摧毁了掌权精英的合法性与可信度、导致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停滞,从而让西方民众的强烈怨恨情绪不断增强。沃尔夫逻辑缜密的分析让我信服。
我曾经在英国最高法院的法庭上旁听历史性的“脱欧程序案”,等待法庭就政府与议会在英国脱欧问题上“谁说了算”做最终判决。政府与议会在脱欧问题上的这次交锋其实是大不列颠百年来王权和议会权力争斗的延续。作为英国一名普通的经理人,就脱欧程序提起这次历史性诉讼的吉娜·米勒被英国媒体称为“全民公敌”,却在法庭上为自己信仰的程序正义而战。米勒“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让我钦佩。
2017年情况如何?英国脱欧预料将在3月前如期开始,但可能很难在两年内如期结束。同时,在英国公投脱欧、意大利公投否决宪法改革后,涌动的民粹浪潮导致欧盟一体化进程面临严重冲击,因此欧盟在与英国的脱欧谈判中会尽力表现出强势,以儆效尤。西方民粹主义浪潮中“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能否优雅地倒下,将决定世界大牌局的走向。
日本:
捂紧钱袋子不爱生孩子
这次到东京工作距离上一次差不多10年光景,一段时间后发现,除了生鲜食品价格有所上涨外,其他东西10年前是这个价,现在差不多还是这个价。照普通人的理解,物价不涨,手里的钱不贬值,好事啊——但在日本,恰恰是政府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大学时代的一位师姐在毗邻东京的千叶县买了房子。坐电车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到东京市中心,住所周围有三家大型超市,生活很便利。照理没什么可抱怨了吧。师姐说,周围太冷清了,那些个超市工作日的白天顾客寥寥无几,休息日顾客也不多。
在日本生活过的人恐怕都有类似的印象。商场、超市商品琳琅满目,价格也不贵,就是买的人少。国内大超市那种20几个收银台结账还得排十几分钟队的壮观现象,我在日本一次都没遇见过。
事实上,个人消费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近6成,近年来,日本国内个人消费的持续低迷着实拖了经济增长的后腿。
日本央行2013年1月设定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比上一年增长2%的目标,试图把日本经济拉出通货紧缩的泥潭。但截至2016年10月份,日本除生鲜食品外的核心CPI已连续第八个月出现同比下降。现实离2%的物价上涨目标仍然相去甚远。
日本央行在11月1日的货币政策决策会议上,把实现2%的物价上涨目标的时间再次从“2017年度以内”推迟到“2018年度”。这已是日本央行2016年以来第三次推迟物价目标实现的时间,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实施以来则是第五次。
日本政府为提振国内消费没少动脑筋。首相安倍晋三从2012年底上台后开始实施以量化宽松、扩大财政支出和有力的经济增长战略为三大支柱的安倍经济学。安倍政府的“剧本”是这样的:通过央行的货币宽松政策,促使日元贬值,改善企业业绩并吸引海外资金流入,推高股市;企业业绩变好就能加大投资,就业和薪酬也相应出现改善,家庭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提高,进而带动个人消费。
不过,现实总是那么骨感。由于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不足,企业宁可持有大量现金,也没有强烈的意愿进行投资以及给员工涨工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日本全部上市公司的保留盈余为343万亿日元,比2012年12月时的274万亿日元增加了69万亿日元。而工薪阶层的收入停滞不前。据厚生劳动省2016年2月公布的2015年每月勤劳统计速报,2015年实际工资指数比2014年下降0.9个百分点,连续4年下滑。
2016年,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再次推迟调高消费税率至10%,并于8月出台了总规模达28.1万亿日元的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尽管如此,由于对经济前景的不安,日本国民还是捂紧了钱袋子。
日本政策研究所研究生院教授邢予青指出,实际上日本面临着一个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很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老龄化和少子化。从1995年至2015年,日本的劳动力人口下降了1000万;2010年至2015年,0至15岁人口减少了236万。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日本内需下降很快,造成了供大于求。邢予青说,日本面临着大的人口结构调整,这种调整很难由经济政策来改变。
坦白地说,安倍经济学实际上只是减缓了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但由于负面影响很严重,所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见得能让经济迅速恢复,只是让痛苦减少而已。所以,指望日本经济未来有很大的增长是不现实的。
澳大利亚:
将纠结进行到底
南澳大利亚州海边小城罗布风景优美,位列澳大利亚100个最美小镇之列。对当地华人来说,叫它“龙虾镇”可能更突出其吸引力所在。这里是南部岩石龙虾的主要产地之一,这种体积硕大、颜色红亮、肉质鲜美的冷水龙虾是澳洲龙虾中的精品,每年当地限捕1400吨,其中九成销往中国。
2016年,我曾前往西澳大利亚州东金伯利地区中心镇库努纳拉进行采访。这里距离州府珀斯3200多公里,飞机降落时透过舷窗眺望,除了蜿蜒的奥德河,就是大片大片的土地。在这个世界尽头的偏僻角落,一家中国公司埋头耕作,在短短3年里,将7400公顷荒地开辟为能够开展精致漫灌农业的良田。现在,上海中福已在此地储备下了50万公顷的土地资源,用于今后的发展。
这是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后经历的第一年,经历了两轮减税,澳大利亚许多企业甚至地方政府都像罗布市市长彼得·莱斯利一样对未来充满希望。
然而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2016年澳政府否决了中资企业收购新州电网和基德曼公司的申请,还对海外人士购房进行限制。殊不知,2016年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澳大利亚经济下滑0.5%,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经济下滑。细探缘由,与房地产业最相关的建筑业表现最差,下滑3.6%,而澳大利亚的财政大管家、国库部长斯科特·莫里森强调,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将是一大挑战,言下之意引进外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
澳大利亚经济体规模小,对外依存度大,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澳投资起点虽低,但增速迅猛。全澳大利亚人都同意,是中国的旺盛需求帮助澳大利亚度过2008年金融?;压?帮澳大利亚保持住了25年经济持续增长的纪录。但自从美国飞出那只名为特朗普的“黑天鹅”之后,澳大利亚经济该继续依存中国,还是投奔美国,却成了争论焦点。特朗普提出5000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令资源供应国澳大利亚心动。不少人心下琢磨:若是经济上也依赖美国,那澳大利亚岂不是再不用在“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矛盾中纠结?
当然,理性的经济学家看得清楚——特朗普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都是美国利益至上。美国本身就是资源大国,美国的后院拉丁美洲也不乏资源大国,澳大利亚的资源产品真的有竞争力吗?再者说,从目前双边贸易来看,美国是带给澳大利亚贸易赤字最多的国家,反而是在对华贸易上澳大利亚处于顺差。特朗普抛弃《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想要跟各国“单挑”谈判双边自贸协定,澳美之间10年历史的自贸协定或许也要重谈,澳大利亚真能从强硬的特朗普手中占到便宜?
2016年就要结束,在年底前,澳大利亚国库部对这个过去了一半的财年(澳大利亚财年从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进行了中期评估,虽有大宗商品涨价带来的意外之喜,本财年的财政赤字仍将达到365亿澳元(约合266亿美元)。新的一年里,澳大利亚少不得还要纠结。(高攀 陈威华 赵焱 桂涛 钱铮 徐海静)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经济 英国 脱欧 美国 巴西 韩国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