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对洋节日的火爆须冷静看待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再次来临,袭卷了大街小巷,让无数年轻人陷入狂欢和亢奋的情绪中。一份权威的社会调查显示,对中国年轻人而言,来自西方的圣诞节是他们第二“重视”的节日,仅次于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春节;而15至45岁的中国人是最喜欢过圣诞节的人群。但是,圣诞节的火爆似乎并非宗教信仰的原因。

近年来,圣诞节等洋节日渐被中国老百姓的接受,特别是受到一些年轻人的追捧,过洋节成为一些年轻人追逐时尚、潮流,甚至刺激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传统节日冷清的氛围与洋节的火爆形成的鲜明对比,或许并不是热衷洋节日的年轻人所在意的,但却让不少社会心理学家和文化人士忧心忡忡,我们的传统节日怎么了?我们的年轻人怎么了?
其实对于洋节日的火爆不必大惊小怪、过度紧张,更不必盲目的抵制,目前要做的就是对比和反思。一则,洋节日的传入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随着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和频繁,不但在中国流行过洋节,在西方也开始流行过春节、中秋等中国节日。二则不少西方节日氛围浓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仪式感和符号性很强,具有很美好的文化内涵和带入感,能带给人希望和快乐;三则中国商家将西方节日消费文化及相关产业一并引入中国,刺激了洋节日在中国的流行和衍生产品的消费。反观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缺少丰富的文化载体和形式,缺乏简单的符号性,没有在传承和延续中与时俱进、留其精华、去其糟粕,没有形成一种文化风潮,文化内涵和寓意越来越淡。
传统节日受冷落不必拿洋节日当“罪魁祸首”,反而还要感谢洋节日的火爆带给国人的刺激和反思。让传统节日流行起来,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甚至火爆到世界各个国家去,需要政府主导营造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制度环境,扶持和引导各类文化传播和开发主体着力于深入挖掘、开发、利用传播节日的文化价值和消费价值,在传承节日文化内涵和深刻寓意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融入现代理念、创新形式和载体,大力开发迎合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心理需求的节日文化衍生产品。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节日 火爆 文化 中国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