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打记者和“我贵姓保密”的阴影面积哪个大
打记者早已有之。在这件事情上,没有最有“创意”,只有更有“创意”的。
前几天,在河南省鹿邑县人民法院,前去追问一份“阴阳判决书”的当地记者被身穿警服的工作人员殴打,打人者称:“记者算什么,你以为你是中央级别的?。俊?/p>
3年前,陕西省潼关县国土资源局时任局长率10多人围殴记者,并放言“让你娃今天死在我这里”。
哈尔滨铁路公安局内陆港派出所所长李昌宏的表现也很“突出”,今年4月,当地一名女记者到这家派出所采访,李昌宏反锁了门把女记者按到地上抢夺手机。
“细思恐极”的一幕出现了:记者报了警,可负责出警的,仍是这家派出所。
在一些警察打记者事件中,打人者会关闭执法记录仪或摄像头,成功避开打人的画面。
“细思恐极”的一幕又出现了:国家机器的一只触手在自身违法时,有意关闭了监视的眼睛。
执法记录仪或监控摄像头的监控,原本可以提供事发过程的直接证据。摄像头会不会恰巧没装或者坏了、停电了、不小心关闭,都不是没有先例的。
有人说,有些挨打的记者属于暗访,面对盘问还拒不出示记者证,言外之意就是该打。那么,一位没有记者证的普通公民在接受公职人员询问时,拒绝配合是否就该挨打?再退一步,一位犯罪嫌疑人接受审讯就该打吗?
从局长到所长,从派出所到法院,打记者的每一拳每一脚都打在“法治中国”的肌体上,无一不表现出对自身权力的迷信,对舆论监督的恐惧,对法治精神的蔑视。
近年来,很多此类事件的处理形成了套路:道歉,承诺,调查,然后语焉不详了。
事情不会因为道歉而结束。人们常说,“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什么?”“警察”在此处是法治体系的代表。打人者受到纪律惩戒的同时,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即使打人者是警察。
在有关各方参与、依法调查的结果诞生之前,任何道歉都是安慰剂,有应付舆情之嫌。
打记者引发的案件,司法上也不乏判例。2003年,北京一位记者在采访某小区物业纠纷时被打伤,打人者被判刑。打人就是打人,不管打人者是谁。
打记者事件被曝光后,打人者成功使自己成了新闻当事人,但打记者事件转移不了视线。被打记者所指出的问题,主管和监管部门必须给出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因舆论监督引发的打记者事件发生后,有些舆情服务商会出主意转移视线,发动网民给媒体泼脏水。这种舆情服务错把舆情当敌情,回避核心问题。这样的“舆情师”居然颇有市场,令人遗憾。一些官员一叶障目的心态和懒政思维可见一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并希望新闻媒体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一门媒介素养课。缺课的案例层出不穷。天津今晚报最近披露了该报记者致电天津市建委安居办的记录。记者询问了市民反映的一个问题未获解答,问对方是哪个部门,回答是“我是哪个部门不方便跟您说”“我可没时间跟你扯这个”。
这段采访有一个相声式的结尾——
问:“我跟您了解一下,您是建委的什么部门,可以吗?”
答:“不可以,保密。”
问:“我能问一下您贵姓吗?”
答:“保密。我贵姓保密?!?/p>
“我不清楚”“我不知道”“我不是这个部门的,领导不在”“我是实习的”,许多记者都对这样的答复不陌生。现在,更具创意的“我贵姓保密”出现了。
在这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说“我贵姓保密”的那些人正在试图阻碍信息的传播,制造最大的雾,生产最大的霾。
这些人最霸道也最心虚,处在最隐秘的位置,保持最傲慢的姿态,释放最浓的颗粒物,污染我们社会的能见度。
打记者和“我贵姓保密”,哪一个给这个社会造成的心理阴影更大?身为“舆论工作者”,我认为是后者——与挨打相比,置身信息雾霾中更可怕。
编辑:梁霄
关键词:记者 打人 阴影 面积大 国家


美国旧金山圣诞老人大聚会
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生产
不走陆路改空降 “圣诞老人”搭热气球出发
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福建泉州开幕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领取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
探访中国造世界首座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
华盛顿点亮国会圣诞树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