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英媒称港人临终仍牵挂房价:忌讳亲人在家离世
英媒称香港人临终仍要牵挂房价:不愿亲人在家离世
责任编辑:朱方雨
核心提示:香港人日夜忙碌,却少有时间思索人生,而最荒谬的莫过于香港人临终仍为楼价牵挂。香港楼价高企,凶宅便大打折扣,对房价敏锐的香港人很多不想家里有人死亡。
参考消息网12月19日报道 英媒称,人生几何,活得从容,死也应安然而去。但香港人日夜忙碌,却少有时间思索人生,而最荒谬的莫过于香港人临终仍为楼价牵挂。
香港死亡质量低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2月14日报道,香港是全球知名经济繁荣的大城市,香港人全球寿命最长,但死亡质量低,临终关怀不足,欠缺尊严与宁定。据《经济学人》调查,2015年,台湾地区死亡质量指数在全球排名第6居亚洲之首,香港排名第22。相比之下,英国人虽寿命不如香港人,但死亡素质全球第一,临终病人可获政府支付护理人员上门照顾。
报道称,香港地区人口趋向老龄化,是亚洲继日本之后最为老龄化的社会。香港16%是年届65岁老人,到2029年26%是老人,人口老龄化正是香港各界讨论的焦点。如何令老人活得健康快活?其实,怎样让港人死得安宁也应是一个课题。
老人难以“安心、自然”去世
团结香港基金高级研究员黎可欣认为,应推行“医社合一”使社会跟医疗界紧密合作,还要做好宁养服务、临终安排,让老人活得精彩,安享“盛龄”。但可惜的是,当前香港生命教育不足,即使医社合作也未必能让老人安心而去?!跋质毖显憾嘞虿∪私馐陀泄亍罩刮扌е瘟啤?,即临终弥留之际不用急救。但即使病人已签署,当有老人濒临死亡时,我们唤来相熟医院派出医护车前来,其医护人员按职责仍为临终老人做心肺复苏,令死者难以自然去世。”老年学顾问护师郑宝宝称,养老院与邻近医院是有合作的,但需要努力磨合一下。
“部分救护员救人心切,替老人急救时仍用力去搓,真有可能把肋骨搓断,死前要痛苦一番,”另一位社工说。据外国法例,当老人签署了相关协议,救护员便会遵守规定,令临终病人无须承受不必要的折腾。
报道称,香港实施“终止无效治疗”及“病人拒绝治疗”是合法的。前者是病人考虑到治疗未能达致医疗上效果或目的,采取放弃或终止治疗,比如老人明知癌症末期,事先声明昏迷时不要进行心肺复苏。后者是病人在神智清醒之下了解病情及治疗建议后,自己做主拒绝接受有效或无效的治疗,譬如病人拒绝医生建议切去可能枯死的足部。
所谓安乐死,是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蓄意及直接使用药物,使其无痛苦地离世。香港并没有“安乐死”,这有别于上述两种方法。于是,有些患了绝症港人飞到欧洲寻求安乐死,目前欧洲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部分美国的州可以执行安乐死。
港人忌讳亲人家中去世
报道称,香港楼价高企,但凶宅便大打折扣,对房价敏锐的香港人很多不想家里有人死亡。香港老年学会注册社工秦嘉明说:“即使老人家想死在家中,但顾虑到子女不愿意,宁可到医院临终。”
报道称,大部分国家并不忌讳在家中死亡,日本有四分之一死者在家中去世,更有礼仪师上门为之祝福。其实两腿一伸,多少财富也是徒然,但香港人生命濒临终止,仍要顾虑楼价升跌。此外,除非病人在死前两星期内经医生上门诊断,否则,在家中去世的老人需要由警方按程序进行刑事调查以排除他杀,死者尸体有可能要遭受解剖,这样一来,家属在悲伤之际,又要忙于力争豁免剖尸。
殡葬服务良莠不齐
报道称,在香港,生死教育缺乏。很多普通市民医护就诊常识不足,一旦亲友患了重病,不知求诊门路,倍感悲伤又彷徨。此外,港人忌讳殡仪,殡葬服务良莠不齐。亲友离世会令人大失所措。
报道称,香港贫富悬殊,穷困生存者活得悲凉,但临终者不论贫富死得都未必安然。香港虽是繁荣璀璨的活力之都,但避不开人人皆有一死,香港人或应重视建立死亡观。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房价 香港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