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国家公祭,如同点燃一支火炬
时间,踽踽独行。
历史、现实、未来,是一条不可逆的时间之轴。
不管是悲情的风、激越的雨,还是彪悍的雷、熠熠的闪电,都改变不了时间的节奏。
转眼又是一年。12月13日,在如常响起的警报声中,我们迎来了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不忍直视的痛史,每次触摸,都是一次折磨。南京大屠杀这一反人类的恶行,带给中国人的是无尽的屈辱和深深的创痛。每次抚摸,结痂的创口都会流血,每次回望,再冷静的眼里都会冒火。
悲情,似乎一直是这个特殊日子的主宰。累累白骨,伴以断续的枪声和放纵的狞笑,频频地从历史中突围而来,刺激着人们的心绪。纵然时间有平复一切创伤的伟力,可那种刻骨铭心的巨创,却在每一个这样的日子里呼啸而来,隐隐作痛。历史告诉我们,泪水浇不开和平之花;现实也告诉我们,和平只能靠捍卫,而不是祈求。
历史睡了,时间醒着。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告诉我们:历史多么无情而又有情,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日本主流舆论竟至今拒不承认。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只知纪念珍珠港事件的遇难者,而对其先辈在中国犯下的深重罪行选择性忽略,表现出一副只信服强权的嘴脸。西哲桑塔亚云: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日本似乎淡忘了那场战争带给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甚至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灾难性后果,以安倍为首的日本政府,正在谋求所谓的“正?;惫业牡缆飞显阶咴皆?。
12月10日上午,中国空军飞机经宫古海峡空域赴西太平洋进行例行性远海训练,日本自卫队出动1批2架F-15战斗机对中方飞机实施近距离干扰并发射干扰弹,危害中方飞机和人员安全。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如此不专业的行为,极易造成误判甚至擦枪走火。这再次提醒我们,战争从来就不以善良的意志为转移,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和平却并不是上天的恩赐,也不是善良之花必然结成的果实。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公祭,就带有了更为宏阔和深邃的意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二期建筑色调都是灰色、黑色,突出的是战争、悲伤、哀悼,而三期的胜利广场是绿色的、胜利之墙是红色的,色彩丰富了许多,这些元素突出了“圆满”、“胜利”、“浴火重生”的主题。围绕着胜利广场一圈的是铁红色的“胜利之墙”,上面镌刻着为抗战胜利做出伟大贡献的英烈之名。而在“胜利之墙”最前面“7”字形的标志物上,是火炬台,上面设置火炬。这种设计,赋予纪念一种昂扬的基调。
以国家之名,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公祭,就是点燃一支火炬。
这支火炬,让我们能够时时回望历史。从历史的苦难中汲取教训和力量。忘战必危,绝不能让屈辱的历史重演。
这支火炬,让我们能够清醒审视当下。在标注民族记忆的同时,凝聚共识,蕴育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能战方能止战,只有强大自已,才能拥抱和平。
这支火炬,让我们能够乐观展望未来。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中国梦,就是强国梦、强军梦,这支火炬,就是烛照中国人砥砺前行,走好民族复兴之路的照明弹。
历史是面镜子,也是一本教练书。对历史知之不深,一个民族也必将行之不远。但一味地沉湎于苦难之中,也很难锻造一段属于未来的辉煌。国家公祭,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是对现实的审视,更是对美好未来的展望。在这样的庄严的仪式中,我们凝聚共识,为民族腾飞的关键一跃积蓄力量!
国家公祭,为我们点亮了一支火炬,那就让我们高擎着这支意味深远的火炬,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吧!
(作者肖余恨,“荔枝时评”特约评论员,知名时评人,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教授;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历史 火炬 国家 公祭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