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在爱与分享中品味中国茶
——记新西兰中国茶文化推广人黄荔红
新华社惠灵顿12月12日电通讯:在爱与分享中品味中国茶——记新西兰中国茶文化推广人黄荔红
新华社记者田野 宿亮
酒精炉上的铁壶冒着水汽,壶里煮沸着城外取来的泉水,嘶嘶作响。明舍是坐落在惠灵顿市区小街上的一间中国茶室,平日里,步履匆匆的路人可能轻易与它错过。但每逢茶室活动,温暖的灯光透过落地玻璃窗洒落街道,行人难免好奇,用余光打量着狭长空间里的东方茶道仪式,既神秘,又温馨。
明舍每周对外营业3天,每天5小时,但如果未预约就来,结果大多只能隔窗而叹。明舍的主人黄荔红本职是一名会计师,从小在福建茶文化中长大,对茶的热爱在她来到新西兰后15年间不断蔓生,促使她年过半百后决定放慢脚步,精进茶道,与人分享。
黄荔红身着中式布衣,留着过耳短发,谈起茶道,可以一讲便忘了时间。经营明舍一年间,从个人爱好发展成为宣扬茶文化的窗口,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黄荔红收获了许多感动和感悟。
不久前明舍在惠灵顿市区植物园举办了一次室外品茶活动,铺设茶席,与路人分享茶饮,希望借此传递一种安静的力量,抚慰11月份刚刚经历地震的新西兰人。
活动当天,不少在植物园散步的当地人被这幅画面吸引,围上前来,席地而坐,品茶论茶。一位毛利朋友阿比盖尔告诉黄荔红,毛利文化认为,地震是地球母亲创造新生命的阵痛,人类能做的就是平静面对与接受,帮助“母亲”迎接新生,修复伤口。对地震的这一解读让此次分享活动于宁静中增添了些许亮色。
每当有人到茶室相约品茶,黄荔红都会精心布置一番,令客人所处的环境与所品茶叶的气质相互辉映,加深对于茶文化的体验。黄荔红说,通过茶与茶道,她希望向文化背景各异的友人传递一个信息:“中国茶的魅力在于爱、尊重和分享,以及与自然的和谐?!?br style="white-space: normal;"/> 一次,一对当地年轻情侣相约前来品茶。黄荔红选定了两种乌龙茶,一种是产自新西兰北岛、经过20年引种培育的“杰境”清香乌龙;一种是产自中国福建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她说,“这一席茶,虽是待客,但更是自己对生活之美的温柔相待?!?br style="white-space: normal;"/> 乌龙的清香,令这对情侣回想起夏夜徒步时头顶的星空,新西兰灌木林间的青草气息;大红袍的甜香后味,则像是父亲在圣诞节用木制模具烤出的蛋糕上葵花籽的香气。品茶当中,两个新西兰年轻人不时握住对方的手,分享体会。这一幕也深深触动了黄荔红:如果能在品茶时找到契合自身经历的共鸣处,任何人都会了解、甚至爱上中国茶。
为此,黄荔红更大胆地与朋友和艺术家门尝试跨界雅集:茶与动漫、茶与音乐、茶与插花……从各种艺术形式中寻找与中国茶的共鸣。
黄荔红的丈夫艾伦是一名新西兰的摇滚音乐人。在艾伦看来,他所钟爱的普洱茶后味中潜藏了单麦芽苏格兰威士忌的芳香,强烈且迷人。艾伦还专门创作过一首与普洱气质相近的歌曲《世间有你》,在一次活动中用他醇厚的嗓音分享给朋友们。
黄荔红也会不时参加各种当地活动以传播茶文化。在孔子学院为一所中学学生演示茶道时,一群十几岁的学生们吵嚷着跑进教室,当看到涓涓细流从壶嘴冲向杯底,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
“有些孩子第一次见到中国散茶,觉得非常新鲜,有些闻到茶香方被触动,”黄荔红嘴角上扬,“在这三四十个孩子中,可能总有一两个孩子心里会播下茶的种子,之后,就可能发生更多的故事?!?/p>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中国茶 新西兰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