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
核心观点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中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将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然为人类文明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
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11月30日,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候、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的申遗成功,表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
多彩非遗植根于悠久文明
从2001年开始,迄今为止共有31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除“二十四节气”以外还有:中国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甘肃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蒙古族呼麦、京剧、中医针灸、中国皮影戏、中国珠算。此外,我国还拥有“急需?;さ姆俏镏饰幕挪?项,以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项。在这些数量众多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我国还有庞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6年至今,已经公布了四批共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省级、地市级、区县级的非遗名录更是不可胜数。
如此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生,与我国多元统一的民族文化生态密不可分。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先后生息和居住过许多民族。各民族在创造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过程中,也不断交融互通。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就是黄河中游的炎黄部落与周围羌、戎、夷、狄、苗、蛮等各族不断融合的结果。此后,汉族与中国境内的其他各族又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多元统一的民族文化生态条件下,诞生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产生了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蕴藏民族精神的DN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特定生产环境中,以一地民众生活实际需要而萌生发展的。它们是民众在生存方式、生产技艺、生活技术、精神情趣等方面精心追求而形成的知识与智慧。例如“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创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早在秦汉之前,中国劳动人民就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公元前104年的西汉 《太初历》 就正式使用了“二十四节气”,明确了它的天文位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征,体现着各民族不同的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蕴藏着民族精神的DNA,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所在。比如“二十四节气”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民族精神理念。在工具极其有限的古代,先民靠着观察和记录等简单方法,一代代反复实践,最终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的事实,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而2000多年前创造出来的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最多相差一两天的事实,则说明了古代先民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些正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
纵观世界史,民族复兴往往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作为民族精神DNA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但民族复兴所需要的民族精神DNA的载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在当代社会中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既反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该项目的认可,更体现出我国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努力?!岸慕谄笔俏夜谝慌壹斗且?后来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等项目相继被列入该项目的扩展名录。为确?!岸慕谄钡拇嫘痛?早在2014年5月,在文化部非遗司的领导下就成立了“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并制定了 《二十四节气五年?;ぜ苹贰0凑占苹?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馆、内乡县衙博物馆,湖南省安仁县非遗?;ぶ行?、花垣县非遗?;ぶ行牡认喙氐ノ灰ⅰ岸慕谄贝盎?。“二十四节气”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我国政府还有相应的计划,要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它,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中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将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然为人类文明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精神 物质 文化遗产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