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如何走出当代文人画困境?
美术史习惯于将中国古代绘画划分为院体画、文人画、工匠画。但是,若要认真追究,其中的文人画大多是伪“文人画”,实质是“画师画”——职业画家作品。伪“文人画”如同一支山间竹笋,外面是厚厚的艺术皮茧,一层层剥离以后,才能看到其中跳动的是一颗市场之心、功利之心。
真正的文人画是排斥市场的,因为它是主体的、自性的,而不是客体的、他性的。文人画是精神和物质双重富足下的“游于艺”,而不是为了生存。文人画是非功利的消遣和游戏,画师画是为了挣钱而进行的劳动。

【明】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册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文人画可望不可及
文人画实为士人画。苏轼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p>
绘画是人的总体精神面貌在画面上的反映。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不仅仅表现在为人的气度和风度上,更体现在他的作品文章中。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此之谓也。
文人画是一挥而就,天纵英才,而不是“寻章摘句老雕虫”的匠心独运。如黄庭坚在苏轼《寒食帖》跋中所云:“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这才是文人画的境界。文人画贵在妙手偶得,其最高境界是“玩弄”。玩是一种漫不经心、无可无不可,只要自己开心就好。是富家千金的午后红茶,而不是普通人家照得见人影的稀粥。

【明】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册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从中国历史来看,真正的文人画应当包含几个方面条件。
一是出身,是否文人,是否“士”。他必须是读书人,还是儒生,要有世事洞明的禅味,还要有必需的笔墨功夫,而不是书法技巧。是熟能生巧之巧,而不是机巧、工巧。董其昌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今世治美术史论者,常将其中的“读万卷书”解释为学习前人技法,显然是牵强附会。没有读破万卷书的功夫,没有心怀天才的胸怀,没有体悟人生的经历,没有文不加点的才思,是很难忝列士林的。而这些要素,不是专事绘画的画师所能摹仿的。
二是经历,是否经历过官场或者统治阶层,由上而下,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自由。古代中国,读书是人生进阶的终南捷径,也为一切人生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也因为读书,可以实现“朝为天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凤凰涅槃?!把Ф旁蚴恕保辛斯γ陀辛死唬涂梢跃裆弦弥钙?,物质上锦衣玉食。这才有可能有闲钱闲心闲功夫,去游戏笔墨,才有可能出现真正的文人画。
三是动机,作画是为了消遣还是为了出售。真正的文人字画因为产量少,极少流入市场。 “鲁直戏东坡曰:‘昔王右军字为换鹅书,韩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于殿帅姚麟许换羊肉十数斤,可名二丈书为换羊书矣。’坡大笑。一日,公在翰苑,以圣节制撰纷冗,宗儒日作数简,以图报书,使人立庭下督索甚急。公笑语曰:‘传语本官今日断屠!’”吃货韩宗儒将苏东坡的字条拿去换羊肉,被苏公知道后,故意戏耍他,偏不回他的无聊字条,告诉他,今天不杀羊!这段东坡轶事,其实反映了真正的文人字画是随兴的,可遇不可求的。一旦真的有了市场需求,还确实使唤不了。毕竟这些文人士大夫不是书佐,不是画师。
四是技艺,是业余,还是专事。钱选和赵孟頫曾经讨论过“行家画”与“戾家画”问题。宋人张端义曾说:“文人才士无以自见,碌碌无闻者杂进。三十年间,词科又罢,两制皆不能当行,京谚云‘戾家’是也?!泵魅苏簿胺镌?594年的一段书跋中也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山水有二派,一为逸家,一为作家,又谓之行家、隶家?!本萜艄贾ぃ骸敖袢硕杂诩家盏氖?,凡有师承的,专门职业的,技艺习熟精通的,都称之为‘内行’,或说‘行家’。反之叫做‘外行’,或说‘力把’,古时则称之为‘戾家’(戾或作隶、利、力)?!?/p>

【明】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册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文人画的作者,并不讲究名师出高徒,更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疽宦?,天工与清新?!庇炙?,“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龙樊”。苏轼的观点,很显然重视的是作者内心的自然流露,而不是追求形似,甚至刻意为之。这样做的,显然是为了区别画师画和文人画。但是,后世在讨论文人画时,大多重视其题材和笔墨,忽视了文人画自我表达的题中之义。其实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实用主义思维。
五是情绪,是真实情感的流露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搔首弄姿。文人画是董其昌所谓的“意兴所至,辄尔泼墨”。文人画代表人物倪云林有一段画论:“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其中所弥漫的是漫不经心和奈我如何的意思。知道你看不懂,但我懒得告诉你!远不是那种有求于市场,靠售画为生的画家所能体会的。
文人画的关键是名而不是艺。唐代张彦远曾经批评时人看画“贵耳贱目”,人云亦云。其实画本来不是目的,名才是核心。一幅画,如果不知名,或者佚名,则卖不出好价钱。只要是名人,哪怕是画得再草率,也会有市场价格。名声决定市场,技艺调节价格。名家的精品,才能创造价格的高峰。对于很多人来说,买的并不是画,而是名头。
当然,并不是随便什么人的信手涂鸦,都能成为文人画。文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得心应手,二者不可偏废。所谓得心者,中得心源也;应手者,技法匹配也。如同心中的想法,却不能在笔下传达出来,或者缺乏美感,仍然不是好的文人画。文人画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合乎法度的艺术素养的美妙结合。是一种儒学为体,画艺为用的艺术样式,真正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微乎其微。

【明】董其昌 仿大痴山水 手卷 设色金笺
于是,我们意识到,文人画存在着内在的二律背反。作为士大夫,他们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进行绘画创作,更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来练习技法。董其昌曾经不无得意地说:“《图画谱》载尚书能画者,宋时有燕肃、元有高克恭,在本朝余与鼎足。若宋迪、赵孟頫,则宰相中煊赫有官者?!币虼耍芄换婊氖看蠓蛳袼臻?、赵孟頫、董其昌这样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士大夫的涂鸦之作,又因为缺乏必要的技法而难以流传。于是,文人画必须的士大夫身份与艺术造诣之间产生了悖离。这是一种基因缺陷。就像白虎一样,真正的文人画是一种美丽的突变,可遇不可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文人画几乎是个伪命题。它像一个乌托邦式的灯笼,高悬在中国美术史的上空,让人们望梅止渴。与其说,它是一个画种,不如说,它是宋以后美术思潮的旗帜,也是理论家对极品绘画的描述。随着教育制度的变革,真正的文人画已经消失在东方地平线上,留下的只是漫漶的背影。

【明】董其昌 仿唐杨升 纸本设色
画师画实为“行家画”
董其昌曾经从书法入画的角度,明确区分过文人画和画师画,“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尔,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文人是耻于为画师的,如阎立本。据《旧唐书·阎立本传》记载:“太宗尝与侍臣学士泛舟于春苑,池中有异鸟,随波容与。太宗击赏,数诏座者为咏,召立本令写焉。时阁外传呼云:‘画师阎立本。’时已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伏池侧,手挥丹粉,瞻望座宾,不胜愧赧。退诫其子曰:‘吾少好读书,幸免面墙,缘情染翰,颇及侪流。唯以丹青见知,躬厮役之务,辱莫大焉!汝宜深诫,勿习此末伎?!泵髅魃贸さで?,却又以绘事为耻,阎立本的纠结,其实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技艺的藐视。士大夫们可以吟诗作赋,却将丹青绘事看作匠人职业。
因为同样缘故,后世画师虽以卖画为生,却乐意将自己包装成文人。只是他们不需要读太多的书。因为兴趣或是生计,他们认真学画,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画得更好,因为画而受人关注,甚至成为市场的宠儿。在他们那里,绘画是手段,而不是信手涂鸦的遣兴之作。与此同时,消费者买画本身也是两个意图,一是营造吉祥喜庆的家居,二是附庸风雅,营造文化氛围。前者如宋代的“村田乐”、明清的水印年画,往往对应的是下层百姓的精神需求。他们收入低、文化少,所以只能花小钱,买些印刷品迎年祈福。后者则对应的是中产或者富裕家庭,人们认为,“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奔热皇嵌潦槿思遥堑奈幕枨笠蚕喽苑缪?,从趣味上更倾向于文士阶层。他们看不上年画这样的庸俗货,需要的是传达士大夫人文精神的文人画。但是,真正的士大夫并不以绘画为业,普通人很难得到,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获取具有文人画趣味的画师作品。这样的需求正是画师作品充当文人画的根本推手。

【明】文征明 浒溪草堂图卷
与文人画相比,画师画有这样一些特点:
1. 诗文功底薄。职业画家的诗词修养往往不如士大夫,却把大儒信口拈来的古体诗当作榜样,写作的题画诗多为打油诗,极少有诗文精品。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商品生产者通过让渡使用价值,来获得价值的实现。反正是用来换钱的,只要不影响交易,不影响声誉,就无须讲究。后世画家的题画诗,就像妓女对嫖客的某种礼貌性敷衍,是一种敬业,或者说是一种coupon。如若当真想从中找到些真性情,那简直是缘木求鱼。所以,历代的题画诗从格律的角度看,大多为鸡肋。倒是因为贴近市场,贴近画家心情,偶尔也会有一些率性的大白话。就这一点而言,也还是有趣的。
笔者见过一幅吴昌硕的便条,上面抄了几十首题画诗。背面有题字:“托墨耕画”。当为吴昌硕请倪田代笔作画的题画诗稿。倪田,字墨耕,扬州人,从人物仕女到设色花卉俱佳,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这幅不大的字条为我们提供了吴昌硕请人代笔的证据。因为整张纸上并无涂改痕迹,因此并不是手稿,而是誊抄的。至于这诗,笔者怀疑也是请别人代拟的。就像厨房里预先切好的姜葱,做菜时,临时抓一把扔进去就成。已经功成名就,忙于酬应,又不需要即席赋诗的吴昌硕,如果连他本行的绘画都请人代劳了,就更没有可能自己劳心烦神地吟诗作赋了。
2. 书法缺乏书卷气。因为书画同源,文人画又提倡以书法入画,后世画家往往在书法上颇下过功夫。但是,在练习书法时,往往注重形式,轻视内容,得其形而失其意,无异于买椟还珠。专业书画家的书法往往为了练而练,少有读书写文章的,没有士大夫的胸中丘壑,所以往往体现为一种花拳绣腿。当我们观摩历代名臣和文豪的墨迹时,极少看到他们卖弄技巧。其美学品质是随顺于内容的,质朴而简单,绝没有多余的花哨。他们的书法就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这种精神是饱满、沉着的,充盈着孟子所说的那种“浩然之气”。这样的气息,在职业书家或者画家那里是极其罕见的。
3. 画面的自我复制。由于职业画师都以卖画为业,加之市场需求的踊跃,他们不可能每件都创新。事实上,当画家们每天面对山积的缣素时,心中并没有太多的喜悦,更多的因为还不尽的文债而犯愁,哪里还有心思去构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不得不批量制造,甚至请人为自己代笔。今天,当我们观看那些市场影响力很大的大画家,如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的作品时,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除了他们显著的个人风格之外,其自我复制是重要原因。笔者曾经见过闲云小筑收藏的一套赵之谦十二开蔬果册页,但后来发现广东省博物馆藏有另一套,还出过挂历。上海博物馆也有一套,常年展出。后来,又发现天津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还各有一套,均出过画册。这些似是而非的多胞胎并非赝品,而是赵之谦批量“生产”的结果——我已经无法再用“创作”这个词。
至于请人代笔则更是行业的潜规则。董其昌个人固然在文人画理论上贡献很大,自己也在探索文人画的规律。但是,他本人也深深卷入市场。松江画派的多位画友都曾经帮他代笔。这些活动不仅与文人画判若云泥,就是从一般的创作规矩来说,也于私德有损。
4. 题材上媚俗,烟火气重。根据市场需求,职业画家的题材大多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扬州画派还是海上画派,都偏向于花鸟画,其次是人物,再次山水,其原因在于花鸟画更能赢得市民的喜爱,以月季、玉兰、牡丹、海棠、菊花、美人蕉等花草,以及白菜、萝卜、南瓜、大蒜、柿子、蟠桃、枇杷等具有吉庆色彩和生活气息浓的题材入画,寄托了人们追求平安富贵吉祥的美好愿望。这种情况,似乎从宋代就已经开始。由于市民社会的兴起,人们不再追求林泉野趣,更不再追求山水画所表达的隐逸遁世理想,他们向往现实生活的改善和满足,希望家里所张挂的画作能够表达吉庆内涵。这一思想甚至影响到早期风水学之中,人们认为,家中挂不同题材的绘画作品可以调节家中的阴阳和运道。这些绘画虽然也注重笔墨,也诗书画印俱全,但其灵魂离文人画已经相去甚远。宋代李唐曾经以卖画为生,也就是画师,后来因为技法纯熟,而被同样崇尚技法的宣和画院所招纳。他的作品多山水,但并不受南渡后的市场欢迎,所以,他曾经在一幅题画诗中说:“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p>
5. 技法上过于巧,缺乏生拙趣味。职业画家由于训练有素,又疲于应付,多酬应之作。因此在大量的画作中,精品十分少。有时他们也悋于笔墨,却全是为了减少绘画的麻烦,与文人画的“逸笔草草”不可同日而语。同时,由于掌握了太多的构图和笔墨的技巧,手到擒来,因为过于熟稔而显得油滑。一切起于笔端,而不是出于内心。因而气息上流于轻薄浮躁,丧失了应有的精神内涵。
当然,我们将画师画从文人画中分离出来,并不是贬低画师画的成就,而是将其单列一项,也有利于将中国美术史贯穿古今,形成完整而统一的叙事逻辑。
从文人画到画师画的三重境况
唐代张彦远曾说:“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上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闭庖凰捣ㄌ逑至俗髡叩母鋈撕枚?,既不客观,也不符合历史,更不是文人画一定高于其他画的理由。但是,却让我们认识到文人身份对于绘画品格的巨大影响。
因为社会崇尚文士,崇尚文人画,所以市场上都以文人画为主要的商品类型。真正的文人画供不应求,于是便出现了类文人画的各类商品,其作者皆为职业画家。钱选和赵孟頫都明确地认为,文人画的本质是戾家画,也就是外行的业余画作。据曹昭的《格古要论》:“赵子昂问钱舜举曰:‘如何是士夫画?’舜举答曰:‘戾家画也?!影涸唬骸?。余观唐之王维,宋之李成、郭熙、李伯时,皆高尚士夫所画,与物传神、尽其妙也。近世作士夫画者,缪(谬)甚也。”
归根到底,文人画与画师画的区别在于是否是真正的读书人。从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等,以及于当今艺术院校的科班画家,均不可能画出文人画。且不论中西画之争,即使是专事中国画的学生,也多不读书,甚至读书甚少。书法是为了练书法而练,并不是大量写作策论文章而自然成就的熟能生巧。这种纯粹的技巧,距文化的核心很远。
若将“文人画”到“画师画”看作一种渐进的变化,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成这样三重境况。
第一重境况:“若将此幅与论价,酬金何啻千千环?!痹獬纹烂子讶噬剿恼馐资得髁苏嬲奈娜嘶髡叩淖纯?。米友仁作为名家之后,又深受宋高宗的赏识,为其鉴定字画,生活优裕,地位崇高,颇有王谢子弟的魏晋风度。其做官后甚自秘重,所画虽亲朋好友亦无缘得之,众嘲曰:“解作无根树,能描濛鸿云;如今供御也,不肯与闲人?!币舱蛭绱?,他的画作成为董其昌所认定的典型的文人画。这一重境况,可谓本人不卖画,市场受追捧。
第二重境况:“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碧埔谔饣薪渤隽怂魑耙祷业纳罹晨?。唐寅显然是一个读书人,而且中过解元。但是后来命运蹭蹬,科场不利,成为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论学识胸襟,唐寅显然要高于一般画家,至少他的诗文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他也不缺少对世俗的批判和洞察,缺少的只是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因此不得不卖画自给。他的作品中大部分是面向市场需求的,因此,董其昌在提到明代文人画家里,硬是将“吴门四家”中的文、沈与唐、仇分开,认为前者才是文人画。仇英以漆工而善画,曾在项元汴家饱览历朝名迹,以院体画立身,不列入文人画,并不奇怪。但将唐寅也排除在外,显然是因为唐寅在市场上不能自拔。这一重境况,可谓捉襟见肘时,提笔换小钱。
第三重境况:“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1759年,郑板桥别出心裁地公布“笔榜”,即字画润笔标准??逃诒⒂谘镏菸鞣剿虑?,一时间物议沸腾。但郑板桥却我行我素,“任尔东西南北风”,在艺术市场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与他相类似的还有王冕?!岸桃掠屠潦嵬?,只把梅花索高价?!痹┢砚朱υ凇睹坊ǜ琛分姓庋枋鏊鲜兜耐趺?。王冕一生痴迷于画梅花,独步当世。因为名声太大,求画的人太多,王冕根本忙不过来。明代徐渭是王冕的忠实粉丝,学他为人,也学他画梅花换米。在凭吊王冕墓时,徐渭曾大发感慨说:“君画梅花来换米,予今换米亦梅花。安能唤起王居士,一笑花家与米家。”徐渭还同情王冕的艰苦生活,猜测他的一幅梅花究竟能换多少斗米:“想见元章愁米日,不知几斗换冰枝。”这一重境况,可谓卖画老油条,熟谙生意经。
在儒家思想主导的社会的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即使是卖画谋生的职业画师,也不愿意承担斯文扫地的责任,习惯于把自己装扮成清纯的少女,欲拒还迎。只有郑板桥、齐白石这样恃才傲物、倚老卖老的人物,才敢于撕下所有的面具和伪装,直面人们惊骇的目光。不过,在他们眼里,别人并不重要,更何况别人的眼光?
这些深受市场追捧的少数名画家,由于经济上的富足,其中有些人还颇读了些书,所以也有了一些文人画的气息。如郑板桥,他是进士出身,还做过官,典型的士大夫,他的作品尽管有画师习气,却仍然有文人画的味道。
结论
总而言之,文人画如同上古时代的玉制斧钺,只是一种礼器,一种高贵的象征物。由于文人气质和绘画技巧之间存在着开阔的鸿沟,我们甚至很难找出足够多的样本来更深入地研究文人画的特征。
文人画和画师画是貌合神离的两类画作,不应当混为一谈。界定文人画与画师画,一是可以更好地还原文人画的本来面貌,避免因为外延不清导致的自相矛盾。二是有利于厘清中国美术史的源流。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画源》中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弊魑遥洳衔?,沈周和文徵明无论从师承还是风格上都算得上文人画,而以卖画为生的唐寅、仇英,虽然同属吴门四家,却被排除在外。这样的分解显然是有道理的。三是可以明确画师画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向,重素描、重技法、重师承。当今社会,艺术家本来就是个令人景仰的职业,画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很崇高,因此根本不需要再委身于文人名下。把文人画还给古人,走自己的道路,这才是今天的画家们应有的自信和定位。
编辑:陈佳
关键词:如何走出 当代文人画 困境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