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孙中山符号与中华民族认同
作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蕴茜
【专家简介】
陈蕴茜,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美国Emory大学、匹兹堡大学短期访问学者。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兼职教授。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主攻新文化史研究。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度肯定了孙中山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称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的确,孙中山毕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伟大形象已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中。
孙中山生活于“风雨如晦的年代”,国家饱受列强欺凌,国人渴望走向独立自主,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孙中山符号应运而生。象征符号是一个民族形成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资源,每个民族都会创造出其成员独享的图腾或象征,它有利于促进国人在精神领域建立本土性的价值共识,形成持久的集体凝聚力与文化纽带。当国家遇受外来侵略时,更需要政治象征符号加强内部的凝聚力。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过程中,孙中山创立了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思想体系,提出了“五族共和”理论,完善了“中华民族”概念,并倡导重构民族精神。孙中山认为民族精神建立在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之上,而中华民族应该有这份自信心,“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则其成功,必较革命之破坏事业为尤速、尤易也”。孙中山不仅建构与倡导民族精神,而且以自己积极、坚定、顽强、不屈的实践,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融于民族国家的建设过程中。他是赋予国家生活以崇高意义的神圣人物,所以,孙中山自然而然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团体均能接受的精神领袖。
虽然清末民初的知识精英都曾致力于发展民族主义理论,但因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不仅是一种学说,而且是鼓舞人们去奋斗的精神武器,并包涵了建立民族国家的构想与实践,孙中山遂成为近代民族主义的旗帜与象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各党派的共同宣传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下,“孙中山”逐步脱离他本人的具象而幻化为中华民族的政治象征符号,他起到了国家用行政或法律手段所无法达成的社会动员及国家整合效能,成为近代中国抵御外国侵略、政治整合的重要力量。
孙中山符号是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象征。习近平同志指出,“孙中山先生始终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一切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言论和行为”,并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在历史上,孙中山一直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一面旗帜,蒋介石北伐胜利后到香山碧云寺敬谒孙中山衣冠冢告慰先生,东北易帜后蒋介石陪张学良到中山陵谒陵,敬告先生国家实现了统一,“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反对不抵抗政策,人们纷纷到中山陵哭陵、绝食,续范亭不惜剖腹明志,台湾民众在日据时代也悄悄纪念孙中山……这一切充分表明,孙中山符号成为人们表达民族主义情绪的重要载体,他的这一功能在1970年代香港保钓运动中也表现得极为明显,青年们对着孙中山遗像宣誓,誓死保卫钓鱼岛……
一般而言,民族象征符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可以超越时空而时常为人们记起。民族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集体记忆,特别是近代中国遭受外来侵略的屈辱记忆更让人们难以忘怀,因此,具有民族主义精神内涵的孙中山符号也会随着这种记忆而永远存续。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不仅创立了新的思想体系,而且还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因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台湾推广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后,孙中山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联系被进一步强化,他与孔子符号同时出现于台湾及海外华侨聚集的纪念空间,由此,孙中山符号逐步向兼具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复合型符号转化,他超越了孔子单一文化符号而成为最具政治/文化综合影响力的中华民族象征符号。
尽管“台独”势力企图去孙中山化,恣意破坏孙中山铜像,提出废除孙中山遗像案,不接受“九二共识”,但遭到了全球华人共同的谴责。孙中山符号已然是和平统一的象征,是两岸的共识,在促进两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华侨对孙中山更是普遍怀有崇敬之情,当年追随孙中山,慷慨解囊,赞助和参与革命,今天则回馈桑梓,关心祖国统一大业。孙中山符号是海外华人华侨的凝聚剂,在孙中山的旗帜下,华侨们“戮力同心”(孙中山语),为促进民族复兴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现在各地还在复建或新建孙中山铜像、中山公园、中山路,世界不少地方建有孙中山纪念馆、铜像和中山公园,每逢孙中山纪念日,大家都会聚集在孙中山故居、中山陵、台湾“国父纪念馆”及世界各地孙中山纪念馆,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孙中山铜像、天下为公牌坊与孔子铜像等共同成为海外中华文化的象征和华人社区的地标,孙中山符号成为全球华人建构共同的民族集体记忆的象征形式,是塑造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资源。凭借集体记忆,海外华人完成了个人融入集体历史长河的民族主义想象,将自身经历与民族历史勾连到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民族叙事中的一部分,人们在感知民族发展历史的同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
总之,孙中山是凝聚海内外华人共同奋斗、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一面旗帜,“孙中山”将会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象征符号而世代流传。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孙中山 中华民族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