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林散之:介于书生草圣之间的艺术家
林散之是20世纪后50年中国书坛最重要的书家之一,有关他的作品集、传记和艺谈类书籍已出版了不下几十种,林散之研究,也逐渐成为书坛的一个热门。林散之是从民国过来的那辈人,许多材料由于人为或非人为的原因湮没在历史风尘中,这就需要研究者花功夫搜寻发现线索。新近出版的《林散之年谱》算得上一部材料翔实可信度高的林谱。
传统的人物研究,往往是从做人物年表或年谱开始。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不是单纯的搜集资料,还包括对资料的选择考证排比。有人认为做年谱只要有足够的耐性就可以,殊不知面对众多资料,最能考验作者的眼光见识和能力。
林散之书于1980年的草书横幅
林散之是20世纪后50年中国书坛最重要的书家之一,有关他的作品集、传记和艺谈类书籍已出版了不下几十种,林散之研究,也逐渐成为书坛的一个热门。就笔者过目的相关撰述,牵涉到林散之艺术经历的某些关键点仍有发掘的余地。林散之是从民国过来的那辈人,许多材料由于人为或非人为的原因湮没在历史风尘中,这就需要研究者花功夫搜寻发现线索。早前,就听说林散之故交邵子退之孙邵川正在做《林散之年谱》,作为林散之爱好者,非常期待有一本出处详实的林谱,清楚地交待林散之每个阶段的情况。最近,《林散之年谱》正式出版,等待了那么长时间,终于看到了一部材料翔实可信度高的林谱。
邵川的《林散之年谱》引征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其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林散之写给邵子退的书信。林散之与邵子退是从小到老的朋友,保持了数十年的友谊,邵子退是林散之生平最重要的友人,这些材料内容丰富,出自传主之手,又是首次公布,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其次,广泛采集与林散之有交集的当事人的口述。再次,不遗余力搜求公私收藏的林散之佚文佚诗及相关的材料,使得建立在丰厚材料基础上的林谱,在传达林散之及其事迹上,不光可信度高,而且还有还原精确的特点。以往林散之从师黄宾虹的文献只是摘录性的呈现,这次,邵川将浙博所藏的林散之致黄宾虹手札提出,透露了林散之从学宾虹的一些真实现实状况,除了进修艺术,还别有怀抱,如出版山水画谱、希望通过宾虹的推荐获得艺术专业职位等等。1923年和1924年林散之已经在《神州吉光集》第五期、第七期发表书画作品及润例小传。其间还着手编纂《山水类编》,迟至1929年才由同乡前辈张栗庵之介,林散之得以向黄宾虹请教。1930年林散之赴上海,追随黄宾虹将近ㄧ年。林散之当年的情形,很像现在的“北漂”艺术家,希望在大上海有所成就,但除了能够得到宾虹的具体指导外,其他的期待收获有限。邵川在林谱中收录的林散之在新国建立前后与黄宾虹的通信,对于考察1930年代至1950年林散之的艺术与生活,提供了新的研究背景,这些文献的析出,加上已知的其他信息,为我们勾勒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书生”林散之,面对现实生活和艺术理想的另一面。
1970年代是林散之研究的一个重点。林散之早有名声,但在高手如林的江苏艺坛,表现并不突出。1972年是个分水岭,此后林散之的情况完全不同,成为江苏艺术界的一块牌子。这中间的转捩,源于中日恢复邦交后,北京《人民中国》杂志组织的那次书法外宣推广活动。是谁最先推荐了林散之?目前流传的说法有多个版本,邵川通过对原始材料和当事人的实录文字附梳理,基本廓清了事实。其中的关键人物有《人民中国》杂志编辑韩瀚、《新华日报》社编辑田原及江苏国画院的亚明。参与那期“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评定的有郭沫若、赵朴初、启功、顿立夫等人,由于这些名流的共同好评,林散之一下子腾声艺林,也引来后来老干部群体和全国范围内书法爱好者的追捧。整个1970年代林散之备受关注,1973年应外事机关之邀,为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写字。同年,日本书道访华团来华,指名要见林散之。日后日本书道访华团到中国,林散之是日本书家必见的人物。也由于一艺之成,晚年的林散之受到极大的礼遇,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邵川在林谱中引用林散之写给邵子退的信,带有实录性质。其中与名流过往的内容,记录了林散之与当今名流周旋的点滴,既是掌故,又是史料,从中也可看到士林对林散之的尊崇。比如“余今年以来,血压偏高,头目昏晕,而求字者仍是纷纷不绝,真无可奈何。于五月间即乘机至北一游,借作避债。在京由亚明等人介绍,京中首长数人联络旅宿小车等事。我是住在民族饭店,每天八元,我真有点害怕,这次玩一趟,用了三百多元,虽是报销,于心不忍。所以赶快回来?!薄坝嗾獯渭秸云映酢⑵艄?、军政界政委以上数人,都是书画迷,每天出车,都是他们派小车来,真是热情?!薄罢岳霞且淞芮?,当吴作人面,将我的诗能背诵二十多首?!保?975年9月5日林散之致邵子退)1970年代中至1980年代初,书画界流行书画家的“三白”,所谓的“三白”就是“白吃白住白画或白写”。林散之给友人的书信印证了这种说法,不过能够享受“三白”者,都是当代的大名家。
1978年新华社记者古平撰文首次对国内报导林散之。已有盛名的林散之当时对古平非常冷淡,认为她以采访为名要字。当他看到古平写的文章,马上转变态度。日后古平差不多成了林散之的专用记者?;菇樯芄牌饺ノ诮煞蒙圩油耍私饬稚⒅性缙诘那榭?。邵川引用林散之给邵子退书信:“古平文学优秀,现任新华社记者,你可同他尽心谈谈,不要自高了?!被敖驳弥甭拭挥姓谘?,颇能反映林散之的性格,也看出林散之在与人交往中的态度,看重对象的才华,艺术家的风度跃然纸上。
林散之一生的交游不算广泛。早期结交的对象主要是乡贤,其中以黄宾虹对林散之影响最大。林散之和文化艺术界名流的较多交往,则在中晚期,如傅雷、胡小石、高二适、程小青、朱剑芒、范烟桥、周瘦鹃、余彤甫、唐圭璋、柴德赓、李进、费新我、蔡易庵、孙龙父等人。林散之和他们的交往,大都以传统的方式留下了诗词唱和。邵川利用这些材料,加上文本内容,对其中一些人物的订交时间重新作了考订,如林散之与高二适订交,《江上诗存》记为“1962年”,《林散之》一书记载是“1963年”,通过核对林散之写给高二适的诗稿,发现失误出在释读上。当年林散之把“一九六六年”中第二个“六”用重复号来表达,导致后人释读上的误识。另一个证据是诗中有“七十见先生”句,1966年林散之恰好69岁,与诗中所说对应。纠正了长期以来存在的高林订交时间上的误会。
林谱中对林散之早期游记文字的钩沉、林散之之名来历及起用时间、旅沪居住地点、《江上诗存》的印行过程及版本等情况的考察屡见亮点,这些细节在林散之整体研究中不算太重要,但掌握这些情况,仍然有助于我们对林散之平生艺术经历的解读。
在阅读林谱时,笔者觉得在材料的呈现上,还有努力的空间。例如江苏省委书记彭冲是林散之的伯乐,1962年彭冲亲自顾问林散之进国画院事。据亚明的回忆:彭冲曾找到亚明,说:看是不是进画院长?亚明说他是个县长。彭答:啊,县长照当,画家照做的,到你这儿。据林谱记载直至1966年林散之还被选为江浦的副县长。林散之担任江浦副县长从1950年初一直延续到60年代,这种特殊情况应该和江苏省有关领导的关照有关。但目前这部分材料处于遮蔽的状态,致使我们讨论林散之时,只能游离于特殊政治的生态之外。
师承关系一项,林散之与黄宾虹现存最晚的材料是1950年,为林散之写给宾翁的信。1955年黄宾虹去世,其间没有林散之与宾翁互动的信息,这些缺项是材料被毁还是期间中断了?这是林黄关系中值得留意问题。传承方面,王冬龄是林散之门下的优秀弟子。这位现在以现场巨幅书写闻名的书法家,当年考入浙美书法专业,据说曾得到林散之帮助,林曾亲笔致函陆维钊沙孟海。邵川采纳了大量的当事人口述,却未见林谱对王冬龄的采访,多少让人有点缺憾。
林散之和胡小石、高二适、萧娴享有“金陵四老”之誉,林散之和萧娴是“金陵四老”中仅存的经历过文革后书法热的“二老”,但林谱中独少林散之与萧娴的交往记录,是材料本来就缺乏还是为年谱作者所忽略了?
听说邵川已在着手《林散之年谱》的增补修订工作。作为读者,期待林谱日后的增订版,把档案也纳入年谱的范围,相信随着文献搜求视野的拓展,我们对于林散之的透视及其人物关系的认识会有新的飞跃。
编辑:陈佳
关键词:林散之 介于书生草圣之间 艺术家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