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盘点老北京那些以工匠命名的胡同
首届“北京大工匠”评选活动日前已拉开帷幕。“工匠”即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古有“百工”之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工”已成为手工业者的通称,《论语·子张》云:“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古都北京作为能工巧匠的荟萃之地,有不少街巷名称都是以工匠命名的……
铁匠营铁匠胡同曾是打造冷兵器的作坊
北京有多处称铁匠胡同或铁匠营的地方,均为明清时设有制作铁器的作坊或铁匠聚居地得名。铁匠俗称“打铁的”,是一门古老的职业,匠人们以铁为原料,靠一把小小的铁锤打造出各式各样兵器或生产、生活工具。打铁是个技术活儿,多由师徒二人以上组成“小作坊”,其工具有炉台、风箱、砧子、锻锤、钳子等,劳动强度很大。
西城区厂桥附近有前铁匠胡同和后铁匠胡同,清代称铁匠营。当时此地为“八旗”之正黄旗地界,驻有旗兵,所设铁匠营以打造兵器为主,1911年后析为前、后两条胡同,分别称前、后铁匠营,1965年定名为前、后铁匠胡同。
丰台区以铁匠营命名的地名有六个,分称铁匠营、东铁匠营、西铁匠营、南铁匠营、北铁匠营和小铁匠营,均为明初在此设打造兵器的营地而得名。明代军队所使用的兵器多为铁制,为了满足军队训练和作战的需要,朝廷组织铁匠成立了打造兵刃和铁器的工匠营(兵工厂),俗称铁匠营,属官营的手工业“大作坊”,按照兵部要求打造各种兵器。现在南三环方庄桥和刘家窑桥之间的东铁营桥即是源自铁匠营之名。
弓箭大院弓匠胡同曾为清代骑射制造弓箭
弓箭是古代军队使用的一种以弓发射、具有锋刃的远射兵器。弓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杆、羽箭、箭头。弓箭结构看似简单,但制作工艺很高,历代从事弓匠制作的匠人不计其数。
因清代乾隆年间为制作弓箭之所而得名的弓匠胡同很多,如位于西城福绥境地区的东弓匠胡同、西弓匠胡同、小弓匠胡同,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北小街东边的南弓匠营胡同和北弓匠营胡同。此外,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还曾有个弓箭大院,胡同呈南北走向,北起东四西大街,南不通行,道路两侧是整齐的营房,成形于明代,当时有四十多家制作、经营弓箭的作坊。随着火药的发明、枪炮的使用,到了清朝规模缩小,只剩下十七家,隶属朝廷造币处管理,所制作的弓箭均上缴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熬墼拧笔钦饫镒钪囊患易鞣?,创办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其匾额据传为乾隆皇帝御笔所题?!熬墼拧敝乒址痹?,有200多道工序。到了清末,已传至第七代店主王氏。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弓箭大院内的店铺日渐衰败,“聚元号”老板将弓箭铺变卖于“全顺斋”掌柜堂弟杨瑞林。其后店内弓箭经杨瑞林悉心制作、灵活改进,曾参展民国初年(1912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奖。如今“聚元号”已为第十代传承人,其弓箭制作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鞍匠胡同的老工匠曾被乾隆封为“九品鞍匠”
鞍匠胡同位于西城区福绥境地区,呈东西走向。东起小太平胡同,西至阜成门北顺城街,清代称鞍匠营,曾为制造马鞍之所。
满族是一个矫健而善于骑射的“马上民族”,各旗都设有制造弓箭的工匠营。雍正八年(1730年)曾有谕旨:“五匠俱系出征、行围所需,命定期考验,其技艺不精者勒限学习?!钡笔蔽褰车谋嘀莆?118人,鞍匠作为五匠之一,人数为447人。马鞍是一种用包着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内塞软物,前后均凸起,其制作工艺颇有讲究。据传,鞍匠营有一位技艺高超的老鞍匠,曾为乾隆皇帝制作过御马鞍,并受过皇封。
清代皇帝每年要举行“塞外行围”、“木兰秋狝”,所用御马鞍由总管内务府造办处承作。有一年,造办处为乾隆皇帝制作了三个御马鞍,但乾隆皇帝都不满意。造办处打听到鞍匠营有位王师傅技术高超,制作马鞍已有30多年,于是将他请到造办处专为乾隆皇帝制作御马鞍。王师傅的手艺果真不一般,一个月之后便制作出一副铁鋄金镂雕双龙马鞍。其前后鞍桥通体饰银叶,錾龙、云、火珠,镶嵌青金石、珊瑚等,面部以铁鋄金镂二龙戏珠及如意云纹,样式独具匠心。乾隆皇帝看后甚是喜欢,于是封其为“九品鞍匠”,并赐黄马褂一件。
棚匠皮匠绳匠针匠胡同的著名工匠各有绝活
棚匠胡同在新街口北大街迤西,最初叫棚匠刘胡同,东西走向,东起东校场胡同,西至中校场胡同。据传早年间因胡同内有棚匠开设的棚铺得名。老北京有三种精绝手艺,搭棚匠是其中之一。棚匠搭棚,只有杉篙、竹竿、芦席、绳子,平地而起,高至十丈,宽亦十丈,中间不见一柱。多为夏季庭院中搭的天棚以及平时住户殡丧嫁娶等红白喜事搭的灵堂、寿堂、喜堂。据传明永乐年间,在棚匠胡同住着一位叫刘富贵的棚匠,能搭各式各样的棚,与真的建筑无异,所以京城大户人家办红白事多请刘师傅搭棚。由此其所在的胡同被称为棚匠刘胡同、棚匠胡同,后谐音称为朋奖胡同。如今胡同已拆除,不见其踪。
皮匠胡同今称王皮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前门大街,西至煤市街?!侗本┦行淝孛尽吩兀骸巴跗ず诿骷匆汛嬖?,属正西坊。其名称来历,据说是因一姓王的皮匠居此而得名。”皮匠是早年间京城最常见的匠人,俗称补鞋匠,以皮革制作或修理皮鞋、皮货、皮件谋生,尽管使用的工具只有锤子、钉子、剪刀等,但同样属于技术性较强的行当。王皮胡同最初称王皮匠胡同,万历年间胡同东口住着一位缝制靴鞋的王皮匠,为人和善,手艺娴熟,因而远近闻名,这条胡同遂被称为王皮匠胡同,后称皮匠胡同。清末民初,这里曾是“八大胡同”之一,1949年11月北京市彻底取缔妓院后,被改称王皮胡同。
绳匠胡同即菜市口胡同,据《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载:该胡同“建成于明时,属宣南坊。当时称绳匠胡同,因有制绳为业的工匠居此,故名……”清乾隆时期的地图上称神仙胡同,清朝晚期逐渐讹称为丞相胡同。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时因距菜市口甚近,改称菜市口胡同。绳子是人们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物品,而从事绳子制作(北京人多俗称打绳)的匠人被称为打绳匠或绳匠。打绳就是将麻绳、草绳等作为股绳,然后将三股股绳放置在自制的工具上,慢慢拧成一条绳。绳匠的劳动强度较大,一天劳作下来,常常是腰酸腿痛,清末一首《竹枝词》曾有这样的描写:“呖呖碌碌摇绳索,摇得手酸臂膊曲。小绳尚易大绳难,千摇万摇难收束。古言系日须长绳,此绳如何摇得成。乃知有意将人警,系日天绳日易沉?!鄙澈ご镆焕镄?,曾有数十家制绳作坊,最多时有绳匠五六百人。
针匠胡同位于东直门大街北侧,据《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载:“针线胡同,明朝属北居贤坊,称针匠胡同。清朝属镶黄旗,称针线胡同。民国后沿称?!惫ト嗣谴┑囊律谰止し熘疲秸虢巢⒎侵谱髡氲氖Ω?,而是“裁缝”的别称,即做针线活的匠人。早年间京城的大街小巷里有不少裁缝铺,也称针匠铺或针线铺。据传针匠胡同里的针匠铺是嘉靖年间一位来自扬州的宋姓裁缝开的,其裁剪技术极为精湛,甚至连王府里的人也来他的铺子里做活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老北京 工匠 胡同 铁匠营铁匠胡同 弓箭大院弓匠胡同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