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书法考级:何为标准?谁来定评?
主持人语
书法考级进入我们的生活,有人欢喜有人忧。一些有想成为书法家志向的人,觉得书法考级可以确定书法家的身份,好比职称评定,有了一级、二级、三级的评审结果,自己就是当之无愧的书法家啦!其实,书法考级与职称评定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相比较而言,职称评定有严格的专业成绩要求,有专家组成的评委队伍,有规律可循,有法可依,基本上靠谱。而书法考级总给人来路不明的感觉。哪些人需要考级?什么机构有资格负责考级?考级和被考级的人有什么样的关系?考级的权威性如何?标准怎么制定?一级书法家和二级书法家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书法考级无非是利用社会团体和专业院校的资源,对书法爱好者的书法水平进行鉴定,分出三六九等。且慢,鉴定分出三六九等不是简单的事情,有其繁复的手续,其中还有缴纳评级费的环节。也就是说,书法评级有清晰的商业逻辑。
书法考级——公开的圈套
□李春雨
近来,书法考级已经成为书坛的热议话题。其实,所谓书法考级,只不过是一个公开圈钱的圈套而已。所以,无须议论,只需揭穿。
理由之一:我们说,书法作品理应以先贤约定俗成的字法、笔法、墨法、章法为书写原则,否则就失去了应有的书法元素而成为“江湖杂?!薄5?,书法作品更需在掌控书写原则的基础上体现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以及书写者的文化灵魂。因此,书法创作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一种“看似不经意,却是真性情”的以精神主体为支撑的艺术活动。它与创作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书写者的精神及心理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甚至此时之态绝非彼时之状。如此,书写中所呈现出的书法法度也自然不是一成不变的“八股”。所以,书法作品水平的高低用一把考级的技术“尺子”加以度量,实可谓荒唐至极。何故?你懂的。
理由之二:书法考级的“尺子”不仅是一把技术的尺子,而且也是一把无法准确度量的尺子。因为这把尺子表面是实的,实际是虚的,是完全藏匿在评定者心里的一把随意伸缩的尺子。比如在某书法考级单位的公告中,对书法十级的界定是“具有较高的创作能力,笔法有变,结构生动,章法美观,落款用印和谐……”何为较高的创作能力?如何确认笔法有变?把字写成什么样才为结构生动?章法美观的标准是啥?落款如何用印方为和谐?如此等等,皆没有明确的标准,纯靠主观判断。对于艺术,你非得用技术去衡量,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至此,真相大白。那么,想考几级,剩下的事情你懂的。
理由之三:纵观书法考级组织单位,皆为各级书协。此可谓“明知故犯”的最佳佐证。按照正常思维,既然考级的组织活动是由各级书协主办,那么各级书协的领导应该是活动的知情者、推动者,甚或是活动的直接领导者,至少也是默认者。作为这种极具专业性组织中的领导,难道不知书法为何物?那些热衷于书法考级的具体操作者,难道都是不懂书法的外行人?更不知“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的道理?答案应该十分清楚,他们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为何?你懂的。
理由之四:书法考级无权认定书法家。我们试问,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各级会员哪一位是通过书法考级认定的?那些书法考级的组织者、评定者,如果是书法家,他们是通过书法考级认定的吗?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所以,诸如书法三级、书法七级、书法十级的证书,只不过是一张用金钱换来的废纸罢了。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恰恰是书法考级的组织者们看好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瞄准了急于出名赚取利益者的内心活动。由此可见,这原本就是一件蒙人的事。至此,这里的奥妙你该懂。
应该说,书法这一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如今已经愈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书法热”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然而,面对如此盛况,我们却无法开怀。因为书法一旦失去方向甚或被引向歧途,那便是中国书法艺术悲剧的正式上演。这绝非耸人听闻。比如,前些年在“回归‘二王’”的旗帜下,“国展”上的书法作品呈现出清一色的“二王”面容,如果将落款上书家的名字隐去,几乎无人知道是谁的作品。此等余毒至今未消,千人一面、万人一体仍然在大行其道。甚至在书法圈里大有不写“二王”就不是正宗书法家的判定。对此笔者曾大声疾呼:中国有一个王羲之是“书圣”,有一千个王羲之就是“书奴”。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加具有破坏力甚至可以导致书法走向末路的书法考级,如同洪水猛兽一样从上至下汹涌而来。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我们的书法艺术之花也许就会在无限拔高技术在书法艺术中的分量的过程中凋零?;蛘咚担颐堑氖榉ㄖň突岜皇榉技侗澈蟮耐粞檬ニ纠吹囊帐醴曳?。这实在是令人毛骨悚然。
然而,更可怕的是书法考级之弊具有一种污染社会的能量。这种打着提高书法艺术水准而明目张胆敛财的行为完全与当今社会背道而驰,实在可以休矣。
“书法考级”众生相
□朱东旭
将中国毛笔书写汉字的形式和内容纳入书法考级范围,人为地将书法技艺分成初、中、高三个等级,有关部门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做了。书法考级是否受其他文学艺术类等级制划分的影响不得而知,像专业作家就有一、二、三级之分(简直荒唐可笑)。而影响最广、范围最大的,莫过于声乐、舞蹈等门类艺术的分级。与其说这是艺术本位的迷失,不如说这是受旧时官场“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是“官本位”思想在书法界的又一体现。
世间万物必有其滋生的土壤和繁荣、壮大的规律。书法考级渗透我们的生活,有人欢喜,有人忧愁,也属合理现象。就目前社会而言,在做什么事都要以“证”说话的背景框架下,青少年学书多年自然想通过书法考级获一本证书,以便今后在读大学、寻找工作中多一些竞争力。众多的习书者一旦获得一纸“高级”证书,似乎当之无愧地确立了书法家地位,凭此身份即可四处招摇,既满足了虚荣心,又可借此谋利,何乐而不为?
黑格尔有句“存在就是合理的”的哲言,从这看书法考级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问题在于,现实生活中很多存在的东西并非合情、合理、合法。比如某些书法人为标新立意、哗众取宠,以书法之名搞怪异多样的行为艺术。倒身嘴书、扫帚天书、裸体书、女子悬发书等等众生丑相,不仅亵渎了中国文字,也极大地损伤和违背了书法艺术的纯洁和美感,实在令人恶心。
就书法考级而言,我和许多有志于书道的同仁并不赞同。理由一:任何艺术都有高下、低劣和美、丑之分,而这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审美欣赏水平有关,与人为划定的艺术级别无关。理由二:书法考级不利于习书者对书法艺术的刻苦钻研和对书法的认知,等于变相鼓励投机取巧者、急功进利者、爱慕虚荣者。这些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地“挖掘”考级要点,针对性地死记死练,与书法最终的修养心性、追寻文字书写美的宗旨相去甚远。理由三:不排除某些人利用社会团体和专业院校的资源对书法爱好者实行书法考级,通过收取评级费等环节敛财。如今,由某部门主办的中国书画等级考试书法考试和另一部门主办的社会书法水平考级两个机构派生出的各省市书法机构趁机暗渡陈仓,相应成立不同级别的考试机构,对当地书法爱好者以考级之名,邀请身居高位的书家和掌有话语权的机构、专家前来坐镇,借钟馗打鬼,从中获利。理由四:就书法考级内容所设定的标准而言,莫说与医学、外语、科技等领域职称评定有着天壤之别,便是与其他艺术像钢琴、古筝、声乐以及围棋等类别考级也不能相提并论。这类考级均有严格的专业要求,有专家组成的评委队伍,有规律可循、有法可依,基本上靠谱。而书法考级内容和书写形式肤浅平庸,标准唯有圈内几人随性掌握,毫无新意,又有多少合理成分?它的权威性何在?考级和被考级的人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都值得商榷。
书法艺术说它简单,简单到只要认识一个汉字就可以试一试毛笔字,许多十来岁在校学生练上三五年,就能书一手漂亮的书法;说复杂,复杂到与传统文化、与汉字书写技能的表达形式必须浑然一体,且各种书体皆必须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各个朝代对文化学者的评定存在不同的标准。今天你的作品被世人接受、看好,能卖天价,明天也有可能一文不值;过去不曾为人看好的书家和作品,在“地狱”沉寂多年,突然某一日又被世人捧上“天堂”。艺无止境,怎能单凭几次考级,会两三种书体皮毛,“照葫芦画瓢”书写数百字的书法习作,就被考级圈内人认定为一级或二级“中国书法家”?其名能否担当其实?
这无疑淡漠和曲解了书法艺术的深广度,是不够负责的表现,对有真才实学的书家也是不公平和不尊重的,只会误导有志习书的青少年和广大书法爱好者。
毋庸置疑,书法考级或多或少有其积极性的一面,我不想多说。因为书法艺术具有的无穷魅力,面对大众狂欢、人人争当书法家的洪流,书法考级肯定会继续升温。只有等到社会真正由重人证件转变到重人才能,习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汉文字的认知度达到一定程度、书法鉴赏和书写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书法艺术品市场更加趋向理性的时候,书法考级才会寿终正寝,其证书沦为一张白纸。而那些在考级中“脱颖而出”的“书家”最后只会沦落为“输家”。
在“考级”中进取
□李长钰
书法考级早非眼前之事了!在当代书坛,了解和参与书法考级的人并非少数,其对书法事业的普及和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有自身的规则,书法考级也是一样。从开始至今,它一直以继承书法传统、培养书法创作者书法与文化的双重品质为工作重点。这是书法考级体系至今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或许有人问:“书法艺术真的需要考级吗?”如果站在书法事业发展的角度上,在尊重书法艺术品质的前提下,对业已成熟的书法考级体系的构成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书法考级实际是对书法创作者的专业能力的全面测试,并且它可以激发书法创作者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培养书法创作者的全面修养奠定基础,使书法创作者在这一过程中茁壮成长。
那么,书法考级考的是什么?考的当然是书法创作的根基和升华的必备。统而言之,即书法艺术的字内功和字外功。字内功是对各种书体技法掌握的熟练程度,是手、眼、心的结合能力。字外功是对书法史、书法理论,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领略深度,因为书法是艺术,而且是文化艺术。古代的书法创作者都是文化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学识成就了他们的书法创作水平。当然,古往今来对书法创作水平的评判确实存在着仁智各见,所以对书法创作者水平的定位很难精确和量化。以往民间多以一流、二流、三流、末流和未入流来界定书法创作者的层次。分层次固然是必要的,也是有意识的筛选,是自觉地对书法创作者水平的认定。分层次带有鲜明的个性和主观特征,是在普遍审美标准上进行的,是凭借着丰富的经验性和强烈的感观性来完成的。由于凭借直观的感受,往往缺少全面的把握,分层次似乎缺乏客观依据。如果以书法的严谨精神论,这种分层次则不但不够细化,更缺少支撑的理论规则。书法考级正是填补了分层次的不足,通过必要的方式方法,对书法创作者的综合素养加以考察,依据考察的结果来评定书法创作者的水平级别。因此,书法考级具备了可信的理论体系和严格的定级规则,为培养优秀的书法创作者发挥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书法考级的准确性还在于考级体系中的级别不同,对书法创作者的书写技能和知识素养的要求也不同,等级和专业的对应达到了细化。素养和技能对于书法创作可谓缺一不可。只有二者兼擅,方可称为书家。
走进书法史的大门,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古代书家一直是双腿走路的,以字内功与字外功兼擅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最终在青史留名。古代书家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他们生存在深厚而稳固的文化环境中,习字读书是日课,是自觉养成的习惯。熏习既久,其笔墨自然会生发出境界,最终使读书习字成为心灵之归宿。与古人相比,我们生活在科学的时代,知识的空间挤满了务实的人群。物质文明的蒸蒸日上,猛烈地冲击着平和简淡的精神风光。我们当下的文化氛围已经失去了温度和湿度,功利之心催促着浮躁之气四溢。在当代书法界,习书者众、读书者寡,书法与文化出现了明显的裂痕,单腿行走的书法创作者已经呈现出群体化特征。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没有文化的民族是野蛮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没有文化的书法创作是肤浅的!
书法史是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必须要有正确的导向。书法考级正是规范书法创作者的发展方向。它虽然采取了固定的模式,但在考级过程中强化了书法创作者的综合能力?;蛐碛腥嘶嵛剩骸凹陡哒?,就真的艺高吗?不考级者,就艺不高吗?”对于不参与考级的人,我们推测,大致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水平和素养自觉不及,故而待修;二是水平和素养已臻达上层,笔墨境界的渊雅使其对身外事物能淡然视之——这样的书法创作者在生活中采取的是减法,可谓鲜有的艺术奇葩!对于参与书法考级的创作者,我们相信,他的成长脚步是坚实的,他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他的创作水平是专业的。因为,通过书法考级,他强大了自己、丰富了自己,他的脚力越来越好,他懂得了如何进取!
从“证书情结”到“书法考级”
□意水
我们似乎总是愿意走极端。以往出身决定一切。参军、上学、提干……总之,体面一点的事情青睐苦出身的人。因此,在很长的时间跨度里,地主、资本家、富农出身的人被视为异己,安宁不得,希望不在。后来翻牌了,地主、资本家什么的成了统战对象,好事也归他们所有,可谓此一时彼一时。
对文凭的强调亦如此。各行各业,一夜之间视文凭为本领、为依据、为条件。就政府机关而言,几乎是唯文凭是举:想提升,需要文凭;想有一个好岗位,也需要文凭。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领导干部都“硕士”“博士”了。与此同时,我们对各种证书异常重视,似乎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存在价值离不开证书的证明。
文凭是证书,职称是证书,不同的专业技能附载着不同的专业证书。试图出人头地,证书就是引导,证书就是可能——似乎是玩笑,其实也是事实。这年头,杀猪宰羊的人都有专业证书。
书法考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与其他行业相比,书法考级姗姗来迟。理由是,书法的专业认知时间比较晚,全社会还没有形成书法从业人群。另外,书法的高等教育也是近些年才走上正轨的,书法考级的专家队伍刚刚形成。
书法考级的专业队伍形成了,就是书法考级的理由吗?我看不是。如果说,体育考级、音乐考级、外语考级等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是因为这些专业的技术分级有量化的基础,也有国内外专业人士认同的规律可循,那么书法则做不到这一点。书法分不同的书体,不同的书体还有不同的风格,再加上书法家文化、气质上的差异,以及对书法创作个性的推崇,我们可以看到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却难以分出一级、二级、三级的书法家。
专业证书、书法考级不是说没有一点道理。在分工细化、工种繁多的情况下,考评专业人才,分出级差,有利于产业进步、技术提高。只是我们总会把最初美好的寄托变成利益的角逐。免不了暗箱操作,必然滋生权力寻租的腐败现象。在服务货币化的现实里,考级是有偿的智力行为:一方面是要求和动员专业人员考级,另一方面也存在对评审费的觊觎;看似对专业能力的评定,其实也是攫取利益的渠道。
对书法考级我不抱希望。出于对书法生态的了解,我知道书法考级的过程将会是一个公信力缺乏、专业化模糊的喜剧过程。只要缴纳评审费,肯定会得到一个不轻不重的证书。这个不轻不重的证书,被一位书法爱好者拿在手中,就变成了某种标识。滑稽,总归是滑稽了;但负面的恶果,谁又能承担?
证书代表的真本事,我心服口服;若证书仅仅是一件外衣,或者是对愚蠢的掩饰,就值得警惕了。没有证书,也没有真本事,自然不被看重;但有真才实学,能独当一面的实干家,有没有证书当然无所谓。同样的道理,考了最高级别的书法人,字平庸,还经常写错字,成为书坛笑柄,又怎会赢得掌声?
商业逻辑也不能太无耻
□张瑞田
犬子小升初,有学校招特长生,犬子带着几幅书法习作去面试??脊倏匆谎凼榉ǎ臀剩骸笆榉讣栋?”犬子摇头。他回答不了考官的问题,他不懂书法考级。我鼓励他,学书法是理解一种艺术,是锻炼书写汉字的技能,目的不是为了考级。何况对书法一道我略知一二,考级的高低绝对不代表书法真实水平的高低??脊俚氖榉ㄅ卸夏芰σ裁挥芯技?,其权威性、专业性何在呢?
书法考级就这样大摇大摆地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理由不充分,行为也滑稽。
书法考级一定是受钢琴考级、英语考级什么的影响。从专业角度来看,钢琴与英语有着明确的衡量标准,也有熟知这个标准的专业队伍,因此他们评定的专业级别能够服众。书法不行,这门艺术有一点复杂。它与一个民族的基本文化密切相关,又与技能性艺术浑然一体。同时,它有着不同的书体、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它的创作主体有着不同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追求……这些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让评级者束手无策。另外,对书法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书法经典作品,即使是辉耀古今的书法家,学者的评定依然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当代书法爱好者队伍参差不齐,其中有秉笔数日的少年,有痴迷书法数年的青年,有退休的中老年……对他们书法的评级无论如何不知道依据什么,该从何处下手。
看到一些人的书法等级证书,什么来路都有,五花八门。我知道,这与书法没有关系,与书法创作和书法家也没有关系,只与现实社会有关系。与社会有关系似乎就有生命力,就有卖点,就有许许多多的人开始打算盘。这一点很像“论文现象”。不管是学术机构还是机关团体,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免不了要评职称。评职称强调论文,评职称者大多没有写作能力,于是商业逻辑发挥能量了——很快,写论文的枪手,卖版面的杂志、报纸,以及在评职称者和论文枪手、报刊编辑之间穿梭的掮客应运而生。他们所夯实的这个产业链条,至今未断。
我觉得书法考级与这等事很相像??悸堑窖U刑爻ど厥拥燃镀蓝ǎ悸堑揭桓鋈撕鸵桓黾彝サ男槿伲悸堑轿奘榉ò谜叨允榉ㄆ兰兜南研枨?,自然有了市场化的考量,奇形怪状的机构和人开始争夺评定书法等级的话语权。有市场需求就意味着财富。在推崇财富的当下,评定书法等级的话语权就是获取财富的媒介。
我认为有必要对书法评级行为叫停。第一,书法考级没有文化根基和学术要求,对书法家的评价缺乏学理性和艺术标准。第二,泛滥成灾的书法考级会混淆全社会对书法艺术的真正理解,甚至会把人们引入歧途。第三,试图建立一个科学、权威的书法考级专业队伍,并确定一个人人认可的书法考级办法,不是短时间可以实现的。第四,对书法考级商业逻辑的热衷,使腐败难免、公正难行。
但是,这不等于说我对当代书法家的权益和书法作品的命运漠不关心。在当代书法作品的最终评判中,中国书法家协会所举办的展览固然存在缺点,但所做出的艺术结论基本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如果我们确实需要社会力量对当代书法家进行有限的价值区分,那么高端的展览,有序、严密的评选,批评家的理想分析,以及有艺术眼光和道德底线的评委,可以给我们一个靠谱的答案。
编辑:陈佳
关键词:书法考级 何为标准 谁来定评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