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牛奶致癌?小心陶弘景、李时珍翻脸
最近,微信朋友圈被一篇题为《牛奶将人类送入癌症的坟墓》的文章给刷屏了。让人心好累呀,前段时间谣言刚折腾完酸奶,又来折腾牛奶了。
牛奶里的IGF-1致癌吗
牛奶致癌的说法一直广为流传,其中一个说法就是,牛奶中的IGF-1可以刺激癌细胞活跃生长与繁殖,引发癌症。
其实,IGF-1的全称是“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它是生物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样蛋白质,对人体血糖控制、生长发育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人体本身也含有IGF-1,一名成年人每日体内的生成量为一千万纳克。而市场上的牛奶中IGF-1含量约2.45纳克/毫升,远低于人体内的量。
我们自身生成那么多都没啥事儿,牛奶里面的IGF-1远低于我们自身生成的近千万倍,能有啥事儿?
关键是,目前科学界评估认为,没有证据说明IGF—1是致癌因素。
牛奶里的酪蛋白致癌吗
也有说法表示,是牛奶中的酪蛋白会致癌。
这个说法最早来源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柯林·坎贝尔的一项“大鼠实验”,大鼠被给予致癌物黄曲霉素的同时,分别喂食大豆蛋白或酪蛋白(作为唯一的蛋白质来源),结果显示吃酪蛋白的大鼠发生的肝癌数量较吃大豆蛋白的大鼠多。这个实验结果在流传过程中,不知为何黄曲霉素这一重大致癌物前提却被忽略了。
假如没有黄曲霉素这类致癌物,无论是酪蛋白还是大豆蛋白都不会引起大鼠发生癌症。所以,不能用这个动物实验来类推奶类的致癌效果。
人们膳食中的蛋白质是多种来源的,不可能只吃某一种蛋白。因此,这一实验既引申不出酪蛋白可以致癌的结论,实验结果也不适用于人。
事实上,牛奶中富含优质的钙质,而且很容易消化吸收,对于消费者来说,每天食用一杯牛奶对于满足人体钙的需求还是有好处的。文/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牛奶致癌?小心陶弘景、李时珍翻脸
早在《牛奶将人类送入人类的坟墓》这篇谣言文还没有被疯狂转发之前,台湾假博士林光常就曾说过:“牛奶是给牛喝的,中国人从来不喝牛奶?!蹦鞘窃?007年,本版当时就邀请了中医养生泰斗翁维健教授进行批驳。
一千多年前的中医记录
1500多年前,在南北朝的梁代,有一医家叫陶弘景,他在《本草经集著》中阐述了奶的性能和概念。
陶弘景观察了牛奶对人的影响,不管是保健、养生、治疗还是康复,他都做了详细的记载,比如说牛奶味甘、性平和,适合任何人。体质热的、偏凉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喝。
一千多年以来,我们的医家不断完善着对牛奶的理解、分析。我们的祖先从临床医疗中发现,牛奶可以辅助治疗疾病,
可以润肺,适用于肺系统有毛病的人,包括肺结核、肺痨、咳嗽等等;牛奶还可以养胃,胃燥、胃寒、胃热都可以喝牛奶。此外,牛奶还有排毒、解毒的作用,可以补泄同用。古代还用它来急救,如吃了有毒性的植物或天然品,先用牛奶灌,洗胃,解毒。
所以说,现在医院提供的餐食中,不论是流质、半流质、正常餐,几乎全部的病人都在饮用牛奶。
一个关于李世民的故事
有一个故事是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得了腹泻,闹肚子,请了好多太医,却久治不愈。魏征就介绍了一个不太出名的人,叫张宝藏,他有一个绝方,就是用鲜牛奶加上类似生姜的中药,叫荜菝。李世民吃了以后,腹泻就好了。
魏征说了,皇帝啊,他那么大功劳,不得授点官衔吗?太宗说给个五品官吧,魏征不满意,他就压着没告诉张宝藏。
结果过了一个月,皇帝病又犯了,就把张宝藏请来,还是牛奶煮荜菝,又好了。魏征说,又给你治好了,上回的五品是不是少了点?唐太宗就说,给三品吧。 这个故事就在《本草纲目》里。
一首关于牛奶的歌
到了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还给牛奶编了一首歌,叫《服乳歌》,他认为牛奶好比仙人用的酒一样。
“仙家酒,仙家酒,两个壶卢盛一斗。五行酿出真醍醐,不离人间处处有。丹田若是干涸时,咽下重楼润枯朽。清晨能饮一升余,返老还童天地久?!?/p>
所以如今有些谣传,说喝了牛奶会变成酸性体质,然后就骨质疏松,完全没有根据。至于说“牛奶致癌”的论据就更荒谬了。
就在上个月,翁教授驾鹤西去,读着这篇科普文章,也让我们更加怀念这位祖国医学的学者,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的创始人,一个可亲可敬的和蔼老人。文/魏世平
盐里暗含灭种计划?
最近发现,食品安全的谣言也是有点规律的,比如能引起十万+转发的谣言文,大部分都是针对一个“食者”众多的食物,比如酸奶、面包,比如饮用水,再比如食盐。
不吃盐?那日子恐怕是没办法过了。
因此,如果有人说你每天吃的盐里暗含着惊天阴谋,你一定后脊梁骨都凉透了吧?
一篇题为《盐里面都有添加剂,这是要灭种的节奏吗?》的文章称,超市里盐的配料表里有“亚铁氰化钾”,“如果去掉‘亚铁’二字,我会立即被吓死。氰化钾极其危险……在10秒钟内能使人丧失意志,几分钟内可以毒死一人……”还说,“欧美人自己不吃亚铁氰化钾,却推荐其他国家吃!这是欧美施行的灭种计划……”
为了大家能安心吃饭,我们今天就说说这个谣言背后的真相。
亚铁氰化钾VS氰化钾
随便扯过来一袋盐,看看包装袋,就会看到“亚铁氰化钾”的身影,亚铁氰化钾和氰化钾,名字是很像,但是他们俩根本不认识啊。
亚铁氰化钾又叫黄血盐钾,化学式是K4[Fe(CN)6],而氰化钾的化学式是KCN。亚铁氰化钾里面的氰根和铁元素是牢牢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的急性毒性和氰化钾相比差了几百倍。
所以,亚铁氰化钾和氰化钾,名字就差两个字,但是,结构相差很大,毒性相差更大。亚铁氰化钾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用作抗结剂,属于食品圈里“持证上岗”的一员。
亚铁氰化钾安全吗?
虽然跟氰化钾的毒性差得多,但亚铁氰化钾还是有毒性的吧?那会不会在一定的情况下分解成氰化钾,或者积少成多最终导致中毒呢?
理论上,亚铁氰化钾在高温下可以分解产生氰化钾,但这个温度至少要400℃。
平时炒菜、高温烹调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温度,到200℃就会开始有大量油烟,到330℃不粘锅的涂层就开始融化了。
加在盐里面的亚铁氰化钾的稳定性很高。亚铁氰化钾中的氰根和铁的结合力非常强,即使是在亚铁氰化钾的溶液里也很难检测到氰根。所以,那些以为炒个菜就能分解出来氰化钾的想法,实在是想多了。
但有人说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你怎么知道这世界上就没有烹饪方法能够达到400℃的呢?
好,就算亚铁氰化钾全都被“神奇”分解了,那也需要吃十几斤分解出亚铁氰化钾的食盐才会致命。因为氰化钾毒死一个成年人大约需要0.1克以上,而1公斤食盐里面的亚铁氰化钾最多才0.01克。
可有的人还是不放心。毕竟每天都吃一点,万一有慢性毒性呢?会不会致癌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粮农组织的数据,亚铁氰化钾的终生安全剂量是每公斤体重0.025毫克。也就是说对于60公斤重的人,每天摄入1.5毫克完全没问题。而我国国家标准的规定,食盐中亚铁氰化钾的最大添加量为每公斤10毫克。
所以,如果想要吃出毛病,一个60公斤重的人每天至少要吃3两盐。而正常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仅为6克。
外国人不吃亚铁氰化钾?
这个谣言最刺激大家神经的,还是那句:“欧美人都不用亚铁氰化钾,是针对其他国家的灭种计划。”
但是,真相呢?
在国外,亚铁氰化钾作也是作抗结剂(anticaking agent)使用的。比如,欧盟可以用亚铁氰化钾/钠/钙;美国用的是亚铁氰化钠,限量也基本和中国一样;日本可以用亚铁氰化钾/钠/钙,但限量值是中国的2倍。
所以,亚铁氰化钾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适当吃盐根本不用担心。
而且,食盐抗结的方法不止这一种,比如柠檬酸铁铵、碳酸镁、二氧化硅、硅铝酸钠等抗结剂同样有效。目前市面上的食盐有一些也已经在改用这些抗结剂,也有一些食盐直接去掉了抗结剂,大家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品种。
文/阮光锋
编辑:赵彦
关键词:牛奶致癌 酪蛋白致癌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