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农村污染排放量占全国“半壁江山” 治污难在哪?
农村治污工程要接地气,多听听农民意见,量身定制技术方案,项目才能更加服水土、更加科学有效,工程才能长效运行
在东部某县采访,基层干部抱怨农村治污难:县里推进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管网通到一个个村庄,钱花了不少,可许多农民却不买账。为啥?到村里一打听,才知道答案。有村民说,管网进村但没有入户,自己住得远,接入费用贵;有人说,自家种着果园、菜地,习惯了用农家肥浇地,接入管网后再想用农家肥不方便;也有人担心,污水处理运营成本高,以后难以负担。新修的污水处理厂长期“吃不饱”,成了“晒太阳”工程,实在可惜!
这些年,农村道路好了,楼房多了,家电、汽车下乡,互联网入户,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相比之下,农村环境成了突出“短板”,一些村庄依然“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畜禽粪便随处见、污水到处流,农村污染排放量占全国“半壁江山”。农村治污正成为共识,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投入,这是可喜的一面。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办法不多、模式单一,钱没少花,效果却没有预期好,管网收集率不高,技术水土不服,治污工程“晒太阳”现象并不鲜见。
农村治污难在哪?
处理方式难定。农村污染点多、面广,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村庄位于城乡接合部,人口密集;有的位于偏远山区,居住分散;有的在水域敏感区,水生态脆弱。不同地方需要不同解决方案,有的适合集中处理,也有的适合分散式。然而,一些地方在工作中方式简单,用城市污水处理方式解决农村问题,一味让县级污水处理厂向农村延伸,遭遇困境在所难免。
技术方案难选。农村污染物种类与城市不同,简单搬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行不通。一位污水处理厂技术员坦言,他们所在的村庄养猪场多,猪粪尿养殖废水浓度太高了,COD(化学需氧量)浓度在1万以上,而现有污水处理设备上限才到1000,养殖废水根本处理不了。
农民习惯难改。农村社会有农村的复杂,农民生产生活习惯不同于城里人,提高农民环保素养,光靠条例、处罚不行,要更多依靠村规民约、自我管理。另外,农村财力有限,污水处理系统不仅建设成本要低,运行成本也要低,“好用不贵”才更有生命力。
说千难说万难,多“接地气”就不难。有的地方“私人定制”,规划前,挨家挨户上门调查,各家的排污口在哪里?管网怎么布局?布局是否最优?多种模式因村因户制宜,难题迎刃而解。有的地方建单村污水处理池,生物滤床就地取材,运营成本低,入户管道旁,按农户需求留出化粪池,方便实用,受到农民欢迎。
农村治污工程是农民用、农民管,不切实际最要不得。不能一上项目就是高标准、高投入,看到其他地方污水处理做得好,就跟风用人家的技术、设备,项目做得挺好看,技术挺先进,但最后群众用不上,有啥意义?因此,农村治污要尊重农民意愿,沉下身去,多听听农民心声,让农民真正参与项目决策、建设、管理,这样才能量身定制最适宜的技术方案和处理模式,让项目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有效,让工程长效运行。
农村治污不是小事,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不让建起的工程“晒太阳”,美丽乡村就会渐行渐近。
编辑:曾珂
关键词:农村污染排放 治污难


红红火火中国年
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
火车站里的交响音乐会
我国成功发射“吉林一号”光谱01/02星
多彩迎新春
埃及展出从英国追回失窃浮雕文物
世行行长金墉将提前卸任
脱欧与时间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