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梨形壶盖被壶界寓为永不分离
永不分“梨”
梨形钩盖莲荷菊花壶,简称醴陵梨壶,是王昌经1924年创办的“湖南模范窑业工场”烧制的一个新的奇妙的器物。
说到梨壶,自然便想到了梨。梨子是江南名果之一,好的品种水滋滋,甜蜜蜜,常常惹得人一连吃上几个都不解馋。






想到梨,自然又会想起梨花。宋代诗人晏殊说“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梨花盛开之日,景色真是清丽极了。
所以,夫妻两个是不可以将如此美妙的梨花的果实——梨,切成两半,而后一人吃一半的。那叫分离(梨),寓有离(梨)婚(分)的意思,很不吉利的。
但是,梨是水果,放久了会烂、会干,最后便是一堆腐烂的渣子,不离也烂了。
瓷业艺人想人之所想,想到了茶壶,制作一个像梨子一样的梨壶,天天相伴,不烂不腐,不离不弃,岂不是象征着相爱的人们,永不分离(梨)吗?
醴陵窑梨壶(图1、2)呈立梨状,壶口为子母盖,无颈无肩,腹大如鼓,典型的“大头梨”。壶腹一边绘绿荷粉莲,很有几分“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诗味。一边绘的是秋菊,先莫说元稹的名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把菊的高洁写足了,就是崔曙所言“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也是说够了秋菊的美妙的。于是乎,以茶当酒,梨壶不便毫不逊色于那个菊花壶了?
饶有意趣的是,醴陵窑梨壶与别地生产的,比如景德镇生产的梨壶很是不同。醴陵的设计者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古怪点子。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小小茶壶倒茶水,常常忘了一手摁住盖子,一手抓紧壶把,或者干脆取下盖子,以至于常?;嵋蛭家徊簧鳎堑袅讼吕此じ龇鬯?。设计者灵机一动的那个点子,就“点”在设计一个蛇形把,蛇形把的上端卷起成钩状。而壶盖上则设计一个小孔,将小孔套在钩上,倒茶递水之时,壶盖便被牢牢地挂住了。
那么,既然是“梨”,是理所应当的不能缺少一支柄的,有了柄,不是更像一个大梨吗?于是,设计者在壶盖上设计一个空心钮,权当是柄,倒折一个小弯钩,与壶的蛇形把相呼应。
钩盖的这种主意,其实早在晚唐五代的时候便有人想到了。我收藏的一件五代陶壶(图3)上,就曾发现有这样的类似钩盖的设置。只不过,那是采用盖沿上有孔,壶口沿则有系而可用绳系牢的方法,后来者并不知情。醴陵人未必见过这种器物,就是见过,孔改为钩,绝非仿照,仍然不失为一个新鲜的奇思妙想的。
奇则奇,却未曾想到这个钩最容易受到损伤,好看,新奇,并不实用。壶是要放茶叶、要倒水的,盖时时要取,稍一不留神,那个小小的脆弱的“钩”便会被掰断。孩子们喝茶倒水,谁个会小心翼翼?最是易于一掰便断。要孩子们不掰,秀秀气气地将钩取将下来又不紧不慢地钩将上去,那是绝无可能的事,特别的防不胜防。
于是乎,若“燕巢于飞幕之上”,日子稍长,把把壶的壶钩都不见了。有呼无应,梨虽还是梨,却失去了鲜活生动,被弃之不用了。
又于是乎,今日能见到的醴陵窑梨壶,不单罕见又罕见,我寻觅到的这一把,不知如何的躲过了万千劫难,竟然保住了那脆弱的“钩”, 依旧是像梨子一样的完整茶壶。
不过,梨壶独出心裁的设计,其实也是诡衔窃辔的一个发明,梨壶天天相伴,不烂不腐,不离不弃,日日把着品茗,象征着相爱的人们永不分离(梨)。岂不是,也算一朵小小的智慧之花吗?
寒江独钓
釉下彩寒江独钓图一握壶(图4),则为“湖南模范窑业工场”烧制的另一件新奇器物——刷花工艺壶。
说起刷花,我便忆起运动员生涯中的一件事来。1958年春节将临,我却忽地发起愁来,离家整整一年了,该送家乡朋友和弟妹们一件什么礼物呢?那年月只有10元钱一个月的生活补贴,我每月要寄5元钱给母亲。拜年片虽不贵,一二十张,也得花两三元钱。于是我打算自己动手制作,便买来一盒水彩,自绘一幅喜鹊闹梅图案剪成窗花,贴在彩色纸上,找来一把牙刷,蘸着颜色在木梳上刷溅。刷溅什么颜色、刷溅多少,全凭图案的需要……一张张彩色拜年片,就这样诞生了。
这种方法称作刷花,当然的,我的这种所谓的刷花,纯为原始混沌的方法,孩提时代,从家乡同学的爸爸、瓷业作坊主那里偷偷学来的。
名符其实的刷花工艺诞生在景德镇。清朝末年,欧洲搪瓷器皿大量涌入中国城乡。此时江西陶业公司在波阳开办了饶州瓷厂,为了培养学生,又在厂内兴办波阳陶业学堂。冯定白是这所学堂的早期学生,他同他的同学从搪瓷喷花工艺和西方油画技法得到启发,结合中国民间丝网印刷工艺、剪纸工艺,创造性地发明了刷花工艺。冯定白毕业后赴景德镇就业,刷花工艺随之传入景德镇,二三十年代传入醴陵,成为醴陵模范窑业工场新兴的一种瓷画技法,釉下彩寒江独钓图一握壶就诞生在这个时期。
刷花分多彩和单彩两种,寒江独钓壶为单色绿彩刷花。
但见白雪皑皑,寒江横亘,水天茫茫。岸边苍松下泊着一叶小舟,一垂钓人头戴斗笠,手持钓杆,正聚精会神盯着鱼标。天际高远,山野空灵,人在小舟上,舟在寒水中,孤独而且渺小。正是这种寒江独钓的乐趣,当年的高逸雅士谈起来便会眉飞色舞。于是丹青妙手们寻到个好题材了,王石谷作《渔隐图》、杨西亭作《溪楼买醉》图,都突出了清气裹绿簑,湖光映扁舟的意境,主体却是天地一闲人,独钓寒江上。
“寒江独钓”重的是几分寒气,多的是几分雪光,小舟半隐于河岸之下,“神龙见首不见尾”,你看看,平添了几多的空灵与淡泊。
这种空灵淡泊的艺术境界,需要不露痕迹的虚实浓淡渲染手法来表现,刷花工艺当仁不让!
葫芦型壶
我收藏的南宋葫芦型执壶(图5),其造型优雅明快,黄绿釉开细小片纹,可谓是经典性作品了。它会逗引你对南北朝长颈鸡首壶的思念……它的流,它的柄,它的口,它的刻划牡丹,它的积釉处的湖水绿色,还有其造型线条之圆逶,黄绿釉色的滋润,其形体结构的匀称乖巧,都为它身后壶子壶孙的精美前程奠定了很实在的基础。
同治方壶
这把同治年间生产的方壶(图6),六面有彩,绘诗文画。一面题“数声啼鸟百花风”。诗中用“数声啼鸟翠薇中”、“数声啼鸟怨年华”、“数声啼鸟到窗前”者多,“数声啼鸟百花风”拟为定制此壶者自题。一面绘傍水而开的木芙蓉,一只翠鸟正从花丛中向水中游鱼俯冲。画上题“落花水面皆文章”,是宋人翁森《四时读书乐·春》“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中的一句。大自然的纤纤情趣,一经点染,撩人心弦。壶流的一面借“世外桃源”之“红树青山”点题,山峦叠翠,茫茫林海,却见万绿丛中一点红,空宁静籁之中便陡然生出几分热烈。壶柄一面题“子涛仁兄大人清玩,之章余也”,据认为,“之章余也”即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瓷画家余焕文。壶的盖为圆形,四周为红矾“寅之大乐”,底款矾红同治方章。
同治方壶传世一百三十多年,岁月任它磕磕碰碰带伤带损,我却视之为珍,何处觅得第二把?
编辑:陈佳
关键词:梨形壶盖 被壶界寓为 永不分离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