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无车日”:“冷清”中孕育着希望
9月22日,是我国的第十个“全国城市无车日”,今年的主题是“绿色交通选择改变融合”。作为舶来品,“全国城市无车日”源自1988年由法国年轻人发起的“市内无车日”活动,旨在通过当天自愿弃用私家车,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出行观念。
比起设立之初的热闹和喧嚣,今年的“无车日”显得有点“冷清”。不仅媒体没有什么大动作,不少地方的活动开展也动静较小。更多城市转而选择了“发布倡议书+公交乘坐免费”的活动套餐。
“无车日”设立之初,不少人将其视为一种“秀”,也愿意加入这种大规模的群体行为艺术来呼唤一种理念,表达一种态度。无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自愿弃车,主动选择公交或地铁,往往面对的却是公交太堵、地铁太挤的现状。如此耗时费力的折腾几次,再多的热情和耐心也会被消磨殆尽。
单纯地给公众算一笔账,说明“无车日”选择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多少碳排放、带来多大的社会效益,固然可以带动更多人暂时加入其中,但任何一种观念的树立,都离不开贴近生活的引导。如果公众不能真切体会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便捷,找不到绿色出行该有的“正确打开方式”,那么“无车日”遇冷是必然的事情。不少市民吐槽“无车日”越来越形式主义,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在绿色出行的现实中找不到十足的获得感。
从强制限行到温和疏导再到重点倡议,十年来,“无车日”在我国不少城市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整个过程虽然看似是降温的冷处理,但在硬币的另一面,也是多数城市的治理者逐渐领悟“无车日”本质和里子的过程。不少城市“无车日”不限行不扰民,正是对公众出行惯性的尊重、对观念改变渐进性的顺应;而选择发放公交乘坐免费券、实行公交卡充值优惠、增开公交和地铁等,也正是在抓住“人”这个关键做文章。
毕竟,“无车日”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它意在发挥唤醒功能,唤醒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车、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至于唤醒之后如何向着理想的愿景迈进,构建更为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才是更重要的命题,也是留给城市治理者们的考题。一年中选出一天来场“秀”容易,但解决车的问题,则远非那一天所能承载的,需要365天天天行动在线。无论是改善交通供给还是合理引导民众需求,都需要城市治理者们给予更大的投入,将加速度调至最快。
公安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79亿辆,新注册量和年增量均达历史最高水平。城市汽车这个棋盘越来越大,让缓解交通拥堵、推动绿色出行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也有一个好消息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共享经济的蓬勃生长,包括共享单车、新能源车分时租赁等在内的新事物正展现出“洪荒之力”,正在为汽车社会现有的消费理念和格局带来新的冲击和变化。如此说来,如果功夫已经下在了“无车日”外,新的希望也已经在孕育,那么“无车日”动静小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全国城市无车日 绿色出行 环境?;?/p>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