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漫谈玩石“凤岩砚香炉”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曾憧憬了这样的生活场景:“有游士借居万柳堂,夏日湘帘榧几,列古砚七八,古玉器铜器磁器十许,古书册画卷又十许,笔床水注,洒盏茶瓯,纸扇棕拂之类,皆极精致。壁上所粘,亦皆名士笔迹,焚香宴坐,琴声铿然,人望之若神仙,非高轩驷马不能登其堂也?!蓖嫖锊灰欢ㄉブ荆惺币不嵋嬷?。这种“玩”不是停留在手上,更重要的是在心里,用知识和智慧,将“玩”升华为中国文化特有的赏玩文化。唐宋以来,白居易、苏东坡、陈继儒、蒲松龄等都因赏玩文化写出过千古名篇。可见“俗人之玩,合当令其丧志。君子之雅,识性应可无忧”。
宋人赵希鹄的《洞天清禄》中记载:“东坡小有洞天石。石下作一座子,座中藏香炉,引数窍正对岩岫间,每焚香则烟云满岫。今在豫章郡山谷家,其家珍重,常与告身同置一匣”(告身:委任官职的文凭)。苏轼到底是名人,连他的玩,都被世人传颂。这个名为“小有洞天”的观赏石,经东坡居士独出机杼的打造,把只有观赏功能的供石,变成了有入鼻、入心功能的灵石香炉。玩观赏石要配置相衬的底座,苏轼将底座的内部空膛内藏香炉,同时,底座的表面上、紧贴观赏石脚底的地方,开有若干小孔。这样一来,暗藏于底座内的香炉一旦焚香起烟,便有烟丝从观赏石脚底的各个孔窍中袅袅飘出,烟云满岫。足不出户,便赏山林之气;坐拥禅室,顿感气象万千。
北宋士大夫玩石成风。杜绾的《云林石谱》介绍各地美石。其中提到:相州林虑石,“颇多嵌空,洞穴宛转相通,不假人为。至有中可虚可施香烬,静而视之,若烟云出没岩岫间”。衢州常山石(石笋石)“峰峦耸秀,洞穴委曲相通,底座透空,堪施香烬,若烟云萦绕乱峰间。”可见这种中空、带孔的奇石,是逃不过爱玩的宋人法眼的,这种孔眼奇石注定要被宋人赋予烟云供养。
这些是小玩,还有讲排场的大玩。南宋遗老、大文学家周密在其编撰的《癸辛杂识续集》中介绍“汴京宫殿”时讲,宋徽宗时“京师有八卦殿,八门各有树木、山石,无一相类。石皆嵌空,石座亦穿空,与石窍相通。上欲有所往,与所幸美人自一门出,宫人仙衣,壮士扶轮,一声水辟历,则仙乐竞奏,云霄间、石窍间脑麝烟起如雾?!彼档氖枪杏霉凵褪哑龅募偕剑诳湛扇枷?,宛若巨型石香炉。供宋徽宗穿梭于龙脑、麝香的烟雾之中。
山石穿云播烟,行香运气,不仅是古人的理想,也是今人的追求。十年前一个砚友曾转让给我一方“多孔”石砚,疑是衢州常山石(石笋石),石色姜黄泛青。三个立面崎岖起伏,如横峰侧岭;一面立陡如峭,似刀砍斧剁。石中层层叠叠,孔窍相连,若有喀斯特地貌溶洞状。外露孔窍布满石身,形若凤眼,故名之为凤岩。
把玩之余,突发奇想,让学生在砚底凿琢一个凹穴,内容一个瓷瓯,瓯内浅铺香灰,可做香篆,可埋红炭,可燃香塔。石窍出烟传香,丝丝缕缕,随气而动、逐韵而行,正合了东坡居士“云烟出岫”之意。从此,可研墨、能焚香,天人合一、一石二用的文玩雅物诞生了。凤岩砚香炉制成后,专请京城半隐庐主人张得一先生勒石刻铭,孟玄铭曰:“裁凤岩,隐岫峦,你悟馨香,我观紫岚”??蛱弥魅擞惺牵骸奥怕爬做盖锷?,堪堪电光洞石穿。收拾沉檀理香气,好将炭红赋春岚”(注:黄海涛,字孟玄,号开悟堂主人)。丙申盛夏,欧忠荣于端州拿云楼次韵开悟堂凤岩砚香炉诗:“乾坤造化一奇山,剔透玲珑百窍穿。试点沉香炊墨气,芸窗袅袅舞烟岚。”半隐庐得一时在丙申夏日和韵开悟堂题凤岩砚香炉诗:“横卧一叠山,远观凤眼穿。丹砂结道气,篆绕起香岗?!卑胍魅擞痔畲省堵シ肌罚骸澳辽?,叠岩会意,凤眼参差相连。飞飘无序,花月起青烟。妙舞轻姿寄幔,香积外,静水幽潭。良辰聚,中轴一线,同享碧云天。何难?行乐处,湘云楚雨,任我凭栏。曾为天然砚,金立里奸,不理尘冤旧恨,砚炉转,心畅魂安。悠闲久,琴歌雅韵,共忆醉石岚?!?/p>
三人唱和,虽不及宋人,但尚留宋人意趣遗风。最终由得一先生手制凤岩砚香炉全形拓,并将诗词、书法、篆刻、题跋等诸多文化艺术形式共同展示在三尺白练上。一件传承古代士夫文化并有新意的艺术衍生品,以全新的姿态进入了新的时代。
案头雅石虽然为天然雕琢,却玄妙深奥。中国自古就有赏石的传统,在《尚书·禹贡》中即有关于青州贡品“铅松怪石”的记载。自魏晋以来,文人士大夫对它就有所偏好,并赋诗著文。根深蒂固的“黄老之术”,培育了士大夫对山林之气的敬仰,让追求“出世”的文人士夫借此抒发心中对于寄情山水的渴望,代表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取向和情怀。相传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宅边的菊丛中,有一块如砥的大石,纵横各有丈余。陶老每当喝醉酒就在石头上睡一觉,还给它取名为“醒石”。南朝齐高帝萧道成之孙、史学家、文学家萧子显“性爱山水”,他撰写的《南齐书》中有记载,南齐武帝长子文惠太子的玄圃内,“起出土山池阁楼观塔宇,穷奇极力,费以千万。多聚奇石,妙极山水。”
至隋唐,此风尤炽,白居易的《太湖石记》是中国雅石文化史上第一篇全面阐述太湖石收藏、鉴赏的方法和理论的散文,介绍了唐代牛僧孺雅石的极致,第一次分出了雅石的品级,反映出唐代雅石文化的发达。
到了宋代,雅石文化已经由“形而下”的摆玩,上升到了“形而上”的“文玩”。雅石文化专著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比如北宋杜绾《云林石谱》中,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汇载了116种石品。北宋收藏家米芾提出的“瘦皱透漏”相石四法,影响至深。另有苏东坡、欧阳修及宋徽宗等人品石、论石的文艺作品中,不乏雅石文化的精髓观点。在雅石陈设方面,宋代更是一个高峰,甚至不惜动用国家力量。著名的“花石纲”就是宋徽宗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建“寿山艮岳”,设苏杭应奉局,搜罗奇花异石,用船队运往东京,连年不绝。
而元明清时的文人士大夫秉承宋人遗风,一方面博雅好石之风不减;另一方面在政治的高压下,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性格又有了新的变化,对闲云野鹤的追求和寄情山水的渴望,已经由自然的日常之“玩”,转变为必然的精神寄托。明代画家林有麟著“素园石谱”,这是迄今传世最早、篇幅最宏的一本画石谱录,其中录入名石种或名石品102种(件),大小石画计249幅,是当今石友了解古代(主要是明代)赏石概貌的重要历史参考文献。到了清代,数十种雅石专著或专论,再次把中国传统赏石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如宋荦的《怪石赞》、梁九图的《谈石》、王晫的《石友赞》、高兆的《观石录》、毛奇龄的《后观石录》、成性的《选石记》、诸九鼎的《石谱》、沈心的《怪石录》、马汶的《绉云石图记》、钱朝鼎的《水坑石记》等,反映了雅石文化的盛况及文化水准。
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绵延不绝。如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尚在,当代的审美观、价值观脱离不了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特殊之处,也是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玩石论道,祖道不孤。传承文明,正脉不断。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玩石 凤岩砚香炉 纪晓岚 北宋 士大夫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