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悦读 悦读
《骆驼祥子》发表八十年:手稿很少涂改险些被毁
1936年9月16日,老舍先生创作的《骆驼祥子》在《宇宙风》半月刊第25期上连载。今年,这部小说发表整整八十年。
老舍先生说:“《骆驼祥子》这本小说是我笔尖下流出的血和汗?!币虼?,在八十年间,《骆驼祥子》塑造的“祥子”和“虎妞”的形象深入人心。
八十年间,这本小说不仅在国内出现了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还被翻译成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版本,在国外掀起热潮。
围绕着这本小说,也演绎出诸多故事:援华美军士兵通过这本小说来了解北京的民俗民风;上海图书馆馆长为了保护手稿,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日本友人献出家族珍藏了七十多年的日文译稿……
援华美军爱读英文版
中国现代文学中,描写诸如北京这类大城市底层民众命运的作品较少,通常都是农村、小城镇、武装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之所以受到读者欢迎,与其题材的选择关系紧密。再者就是老舍先生的写作语言,他的语言是经过提炼的,考究的北京话,文字语言俗白,接近百姓生活,便于老百姓阅读。
1945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由美国译者伊文·金将《骆驼祥子》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当时,美国派军来华支援抗战,为了使士兵能够更好了解中国百姓的生活习惯和民俗民风,军队特地提供了《骆驼祥子》口袋书,方便他们阅读。《骆驼祥子》英文版在美国扬名后,很快被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翻译出版。
解放初期,作为老舍先生的代表作,老舍先生决定将《骆驼祥子》的最后一章半删去,从解放初到“文革”之前,一直这样出版。直到“文革”后,删节的部分才被补上,还原了小说原貌。
伴随小说出版的,是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话剧、电影、电视剧、歌剧、京剧、曲剧、动画片、绘本……但要说最重要的,还是《骆驼祥子》进入中学学生课外语文必读书目,发行量大且一直持续。此后,“祥子”和“虎妞”变成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对《骆驼祥子》的探讨和分析,更加火热起来。
各种艺术形式的演绎,让人们窥见祥子所处那个时代的人情世故。当然对《骆驼祥子》主人公的争议也一直持续着,这个问题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经过北京人艺导演梅阡的改编,《骆驼祥子》以话剧的形式登上舞台。当时人们对“祥子”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较为统一,但对原著里“虎妞”这个角色的把握,还存有不少疑惑。
当时,由于话剧演员舒绣文的身体不大好,所以在话剧《骆驼祥子》里,“虎妞”是由舒绣文和叶子两个人轮流来扮演的。一天叶子到老舍先生家做客,叶子问老舍:“《骆驼祥子》里的虎妞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老舍先生问叶子自己怎么看,叶子答道:“我认为是坏人,因为她把祥子给‘吃’了?!?/p>
老舍先生听闻后,没吭声,基本默认了这种看法。
到了1982年,凌子风导演电影版《骆驼祥子》,选择斯琴高娃来扮演虎妞。原著中描述虎妞“又丑又泼辣”,但在当时,斯琴高娃刚刚三十岁出头,眉清目秀,虽然特地为此“装”了两颗大虎牙来扮丑,可是一些观众对“祥子”评价:“祥子还不知足!娶了这么个漂亮又有钱的媳妇儿?!?/p>
站在“虎妞”的立场上来看,其实她是很痛苦的,她的处境和状况值得人们同情;但站在“祥子”的立场上来看,是虎妞把他给“吃”了。因所站角度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对人物理解的差异。但有一点不能变,就是一切改编都要以尊重原著为基础,要抓准人物性格与命运,要抓住原著的主题,正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小说创作的核心是人物?!?/p>
除了影视剧的改编,1948年开始,漫画家孙之俊曾三度创作《骆驼祥子画传》,由于他经历过《骆驼祥子》描述的那个年代,所以对“祥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真实感受,因而准确描绘出了主要人物的特点,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也很真实。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更有漫画家丁聪、版画家高荣生、画家顾炳鑫、何大齐等人用漫画、版画、水墨画为《骆驼祥子》配插图,对核心人物的故事和命运有着精准把握,又体现了很强的艺术性。
手稿字迹工整
1982年,正当舒济编辑《老舍文集》,到处搜集老舍先生手稿之时,传来了有关《骆驼祥子》手稿的消息。原以为老舍先生抗战前的手稿早已荡然无存,全家人都惊讶于这样一部重要作品的手稿还能够完好保存至今。
老舍先生在1936年辞去山东大学的教学工作,开始写《骆驼祥子》,他写完一章,就送到《宇宙风》半月刊去发表。老舍先生原本打算写二十四章,这样可以用一年时间登完,但刊登到第二十章时,“七七事变”爆发,继而华北领土被日寇侵占,《宇宙风》不得不在1937年9月中断发行一个月, 直到10月1日《宇宙风》第48期,才总算刊登完全文。1939年3月在沦陷的上海,由陶亢德先生的“人间书屋”出版了《骆驼祥子》初版本。老舍先生见到《骆驼祥子》的单行本,已经是流亡在重庆几年的事情了,难怪他感叹:“‘祥子’的运气不算太好。”
《宇宙风》是民国时期著名出版家陶亢德先生与林语堂先生共同出资创办的,陶亢德负责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自然经手很多作家的手稿。他见老舍先生《骆驼祥子》的手稿很少涂改,字迹工整、清楚、好认,便特意将这部手稿收藏起来。但在“文革”时,《骆驼祥子》手稿被抄走,暂放在上海图书馆。
不久之后,上海图书馆遂受命焚毁抄来的大量书稿,当时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已被“靠边站”,被安排查看此次销毁工作。他一边转一边看,在纷乱的纸堆中看到一沓字迹工整的手稿,弯腰拾起,发现是《骆驼祥子》,他不顾被批斗的危险,趁人不备,急忙将手稿揣在衣服里,带出现场,并转交给另外一位馆员,嘱咐他一定要将这份手稿保存好。正是顾廷龙先生的义举,使得今人还能有机会,一睹《骆驼祥子》手稿的面貌。
“文革”后,上海图书馆特地复印了《骆驼祥子》手稿,无偿送给老舍先生家属一份,人民文学出版社在2009年出版的《骆驼祥子》手稿本,就用的是当时的复印件。由这份手稿,可以读到最初的、最完整的、最少错误的故事,品味到八十年前老舍先生创作时的原味。
七十年前的日文译稿
《骆驼祥子》在全世界有多种语言的译本,其中日本的译本尤其丰富。1984年3月,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老舍研究机构“日本老舍研究会”在名古屋成立。30年来,各地研究老舍的专家学者,每年都会聚在一起召开一次学术会议,探讨近来的研究心得和学术成果。御茶水女子大学(位于日本东京都文京区的国立女子大学)名誉教授中山时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在东京成立了“老舍读书会”,每个星期日抽出半天时间,把老舍“粉丝”聚集到一块儿,共同阅读老舍原著。她还曾组织爱好者来中国,遍访老舍先生的足迹,重走“骆驼祥子之路”。关于老舍先生著作的日译本,更是屡次再版,阅读者众多。
迄今为止,《骆驼祥子》的日译本已经有十几种,其中有一个版本备受关注,那就是由日本医生中山高志翻译的版本。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山高志来北平开诊所行医,他为了能与病人正常交流,便想着通过阅读书籍来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他买了一本《骆驼祥子》,一边读书,一边学习汉语,一来二去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有了翻译它的打算。中山高志在北平订制了“中山用笺”,开始做起翻译工作,遇到日语中没有的词汇,还特地用中文标注出来,以便日后进行核对和校验。中山高志这个译本,于1991年在日本出版,由于此书运用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日本语言,无论是从文学,还是从语言研究来说,都有很重要的价值。
这份手稿一直被中山家族珍藏,放在精致的木盒中,木盒内侧刻有“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三日 北京市内三区大佛寺西大街十一号”的字样。直至2016年3月,中山高志的儿子中山瑞与舒济见面时,有意将这份译文手稿通过北京市文物局捐赠给北京老舍故居纪念馆。时隔七十多年,中山高志翻译的《骆驼祥子》手稿,在2016年5月正式入藏北京老舍故居纪念馆,是纪念馆珍藏的第一份外国译者的手稿。
一份手稿,为《骆驼祥子》的八十岁大寿送上最真挚的祝福,相信这辆洋车,也会继续跑下去,九十年,一百年,带着人们对老舍先生作品的喜爱,对老北京的怀念。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骆驼祥子 手稿 老舍先生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