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情怀是大学不可或缺的底色
8月,无数高三毕业生圆了大学梦,收到了录取通知书,然而却有这样一批学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未录取通知书”。
这份特别的“未录取通知书”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出,对象是广东和浙江参加该校综合评价测试而未被录取的2100多名学生。“未录取通知书”内有该校校长徐扬生的一封信,对学生多有慰勉之语,此外还有一本印着港中大(深圳)标识的紫色笔记本,本子上还印有徐扬生书法作品“天下无难事亦无易事,人生有苦时方有乐处”。据报道,不少见到“未录取通知书”的家长直言“感动得想哭”。在新闻评论区,网友几乎是一边倒地点赞;不少媒体也专门发声,称赞此举“冲淡教育功利心”,是“同学仍需努力”式的勉励。
一纸“未录取通知书”,何以受到公众几乎一边倒的赞誉?这是因为透过一纸通知,让人们看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感受到了来自教育者的一种有温度的精神感召。简而言之,它让人们触摸到了一所大学的人文情怀。
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煽情常有,情怀却不常有;正因稀有,才显得愈发珍贵。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情怀是一个多少有点奢侈的话题。在不少人眼中,当下的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后,所有的过程只为那个最后结果而存在——上北大或上哈佛。北大考试院院长秦春华日前撰文,谈到参与自主招生面试的经历,称那些通常被认为很优秀的孩子“像一个模具打造的家具”。其实,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一家之言,也并非中国教育独有的问题。去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出版《优秀的绵羊》一书,指出美国精英教育已陷入误区,这套系统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无论“优秀的绵羊”还是“一个模具打造的家具”,都尖锐地指出了一个问题:功利教育扭曲了学生作为人的价值。
最近,有媒体公布了国内几所名校今年“抢”到的“高考状元”人数,还分出了高下。其实,类似的戏码年年都在上演?!暗锰煜掠⒉哦逃?,这不仅是两千多年前孟子眼中的人生乐事,也是今天无数大学的共同追求。但何谓英才?大学又该如何选拔、培养英才?继续“唯分数论”,继续培养“优秀的绵羊”?这是每所大学必须面对和深思的命题。
一所大学该有的情怀,概括来说,应该包括培育英才、关爱师生、守望学术、捍卫公平、浇灌梦想,等等。具体来说,尽可能公平合理地分配招生名额,给出身农村或家境贫困的学生多一些改变命运的机会,给遭遇困难的学生以及时救助等,都是关于情怀的有力表达。
但现实总难尽如人意,个别大学的一些表现,更是不断挑战人文情怀的底线。据《华商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去年以“连续旷工”为由,开除该院罹患癌症的年轻女教师刘伶利。尽管法院认定学校的行为是非法解除劳动关系,也就是恶意解雇,但直至刘伶利近日去世,校方仍未履行判决。
“市侩冷血”“缺少最起码的人文情怀”……舆论场中,对校方的批评可谓众口一词。爱护师生,保障其合法权益,是一所大学应有的基本情怀。试问:如果大学以这样一种方式对待自己的教师,学生们耳濡目染,走上社会之后,又将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对待他人?如果说一纸“未录取通知书”传递的是教育者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一纸“开除决定”体现的恰恰是对人的价值的漠视,给学生做出了错误的示范。
公众对大学的期许,绝不是冷漠自私的教育机构,或是造假频发的学术组织。不论社会大环境如何,大学都不应被功利渗透、被市侩裹挟,而应该是守望情怀的一方净土。毫不夸张地说,在组成一所合格乃至一流大学的拼图中,情怀是不可或缺的底色。(杨国营)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大学 情怀 未录取通知书 香港中文大学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