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国房企涌起“改名潮” 意欲甩掉“地产”包袱?
原标题:中国房企涌起“改名潮” 意欲甩掉“地产”包袱?

资料图。
(经济观察)中国房企涌起“改名潮” 意欲甩掉“地产”包袱?
“地产”的光环似乎正在逐渐褪色。转型中的中国房企正忙于将这个以往炙手可热的标签抛诸脑后。
远洋集团日前召开品牌焕新发布会,品牌名称变更的背后,一套以房地产实业为基础的“全地产”多元化业务结构浮出水面。数日前,这个企业刚刚由“远洋地产”更名为“远洋集团”?!暗夭倍执悠笠档钠放浦邢А?/p>
丢掉“地产”的远洋集团并非个案。千亿房企恒大地产16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名称由“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恒大集团”,该决议已获股东大会通过。恒大更名,同样去掉了“地产”。
5月23日,雅居乐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称,董事会建议将公司的中英文名称均去掉“地产”二字,更改为“雅居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去年9月,方兴地产宣布正式更名为“中国金茂”,同样甩掉了“地产”。
如今全力向文化、旅游等领域转型的万达集团以前名称中也有“地产”二字,但经过一系列产业演变,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万达集团的几个子公司之一。
为何房企扎堆更名,扔掉“地产”?
远洋集团有关人士表示,更名是出于体现集团业务结构的考虑。2015年远洋进入第四步发展战略期,除传统住宅开发外,更加大了对不动产开发投资、客户增值服务、房地产金融等业务的发展力度,原有公司的名称与这些新业务不太相符。
远洋集团总裁李明的回答更加直接,改名可以使其不必在发展养老、O2O、金融等“非地产”领域时遭遇“你们不是地产企业吗?”的疑问。
在物业服务子公司“彩生活”上市后,专注社区服务的花样年总裁潘军甚至玩笑称:“谁再叫我‘开发商’我跟谁急”。
其他把“地产”从企业名称中去掉的企业也大致出于同样的考虑。当房地产开发商不断扩大业务范围,甚至跨界转型之时,“地产”已经不能概括其业务领域。比如,除了卖房子之外还卖水、踢球、种地、搞整形、玩金融的恒大,已不再只是一家单纯的房地产企业。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更名的主要是大型房企,这些房企的更名,更多的是一种未雨绸缪,体现了其对传统地产开发模式的谨慎态度,同时也表明其主动进行多元业务的模式转变。这意味着地产企业传统的“开发商”的角色开始弱化。
尽管布局“去地产化”,但房企并未离开房地产开发。多家房企声称未来仍将坚持房地产开发为主营业务。以远洋为例,远洋地产的品牌依然存在,且专司住宅开发。与之并列的是以综合体和写字楼为主的远洋商业;包括物业、养老、医疗等的远洋服务;房地产金融领域的远洋资本;以及产品营造——远洋营造。2015年远洋新增投资额中,住宅开发业务所占比例由过去的超过90%下降至约60%,但其仍占大头。
事实上,“更名”只是房企和中国房地产行业剧变的一个缩影。随着房地产行业告别“黄金十年”,房企“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日渐明显。中原地产研究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122家上市房企平均净利润率跌至6.8%,房地产业利润率已向制造业逼近。习惯了高速增长的房企不得不寻求转型,而更名很可能是为后续的转型以及更为残酷的“淘汰赛”拉开序幕。
当然,撕掉了“地产”以及随之而来的“重资产”等标签后,可能让房企在资本市场更受青睐。由于“重资产”及其带来的资金运营效率相对低下等副作用,在港股上市的内房股估值普遍不高。严跃进认为,房企改名后,淡化地产因素,投资者若认为这与企业业务发展的匹配度更高,那么股价、估值等方面可能会更有优势。(完)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房企 改名潮 地产


全国多地遭大雾笼罩 局地能见度不足50米
第18届肯尼亚拉穆文化节落幕
俄罗斯庆祝北极熊日 女童冰天雪地挑战冰桶
白俄民众重演拿破仑时期战役场景
欧盟通过英国“脱欧”协议
黎巴嫩举行阅兵庆祝独立日
纽约举行2018感恩节大游行
河北衡水:非遗文化进课堂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